| 標 題: | 關于盡快關停火燒崗垃圾填埋場的建議 |
| 問題內容: | 火燒崗生活垃圾填埋場是番禺區現有唯一的生活垃圾終端處理場,建于1989年,隨著填埋垃圾量的不斷增加,現在已經有大約40米高,火燒崗填埋場也越來越臭,附近的江南村、里仁洞村村民及自在城市花園和華南碧桂園的業主經常飽受填埋場的臭氣熏擾。 如今火燒崗填埋場還在以每年10米的速度增長。由于滲濾液處理能力不足,無害化方面都未能達標,對環境污染十分嚴重,且有關部門預計2014年將達到填埋極限,因此懇請區人大盡快協調有關部門盡快關閉撤走火燒崗垃圾填埋場。 |
| 問題答復: | 番禺區城市管理局對區十六屆人大四次 會議代表建議第32號的答復
梁有聯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盡快關停火燒崗垃圾填埋場的建議”收悉,現將處理結果答復如下: 番禺區火燒崗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下稱火燒崗垃圾填埋場)位于東環街龍美村火燒崗,占地面積44.33萬平方米,其中垃圾填埋區占地約15萬平方米;滲濾液處理廠占地約1.3萬平方米。該填埋場始建于1989年,1990年開始正式受納垃圾填埋,1999年進行了無害化改造。為迎接廣州亞運會,解決全區生活垃圾處理問題,減少簡易垃圾處理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從2009年開始,我區陸續關停了區內6個鎮級簡易填埋場和5個簡易焚燒廠,火燒崗垃圾填埋場成為我區唯一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生活垃圾日處理量從原來的1200多噸激增到2000多噸,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推進,目前生活垃圾日產量仍在持續攀升。我區全部生活垃圾無法外運處理,也無法實施異地選址建設填埋場進行處理,在廣州市第四資源熱力電廠正式建成投產前,沒有有效的替代項目可以承接處理番禺區的全部生活垃圾。 為減少填埋場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區城管局一方面采取措施加強填埋場的管理,盡力減少臭氣,另一方面著手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選址工作。2006年選址大石會江村約25萬平方米的土地(原大石垃圾簡易填埋場)作為垃圾焚燒發電廠選址,辦理了征地、規劃、環保等手續,并計劃于2009年進行垃圾焚燒場的建設。但由于2009年大石會江周邊樓盤住戶的強烈反對和種種干擾因素,垃圾焚燒廠被迫暫緩建設。緩建后區城管局積極與市城管委協商,加快落實重新選址工作,推進配合各項建設前期工作。通過三年努力,我區完成了項目專項規劃修編,項目規劃環評、項目意見書、項目立項、項目環評、項目可研報告,調整了用地指標、城市規劃等項目核準。2013年3月廣州市第四資源熱力電廠(下稱熱力電廠)正式獲得環評審批,標志著該項目正式轉入建設階段。 2012年12月1日,大崗、東涌、欖核三鎮行政區劃調整并入南沙區,2012年12月15日,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穗府14屆47次〔2012〕47號)確定該項目園區由南沙區、番禺區合作共建,以南沙區為主。根據會議精神,我區已于2013年5月前將項目有關資料移交至南沙區相關部門。因項目及有關安置區屬地在南沙區,現項目推進主要由南沙區負責,我區繼續發揮熱力電廠建設領導小組和辦事機構的作用,積極協助南沙區開展相關工作。 我區已催促南沙區將項目環保搬遷方案盡快確定,積極配合南沙區推進安置區建設和動工建設前的相關工作,并承諾承擔安置區建設資金的50%。據了解,安置區建設于2013年12月奠基以來,由于用地指標問題一直未能正式建設,目前用地指標申請正上報有關單位。熱力電廠項目吹沙填土工作于2013年12月動工,吹沙填土工作預計2014年12月完成。按照廣州市項目計劃,該熱力電廠建設周期18個月,試運行期3個月,待熱力電廠項目建成使用后,我區部分生活垃圾可進行送熱力電廠焚燒處理,有望逐步減少進入我區火燒崗生活垃圾填埋場的生活垃圾填埋量。目前番禺區日產生活垃圾問題超2300噸,扣除南沙區欖核、大崗、東涌三鎮的生活垃圾量約300噸/日,我區每日需處理垃圾量約2000噸,而熱力電廠一期建設規模為日處理生活垃圾2200噸,其中南沙區一期協議處理我區垃圾量為900噸/日,仍將有約1100噸/日生活垃圾無法由熱力電廠處理。根據廣州市政府的計劃,熱力電廠投產后即開展二期建設工作,其規模為日處理2200噸。待熱力電廠二期投產后,番禺區全部生活垃圾有望可焚燒處理。因此,火燒崗生活垃圾填埋場運營情況完全受第四資源熱力廠電(包括一期和二期項目)建設進度和運行情況影響。 針對火燒崗垃圾填埋場垃圾量激增的情況,區城管局于2010年以公開招標的方式聘請了有資質的專業公司,在火燒崗垃圾填埋場建設垃圾壓縮分揀中心并開始運營,同期完善了垃圾滲濾液處理廠運營和管理,也聘用了符合資質的專業除臭公司及時進行垃圾除臭(包括填埋區、堆體區、場區道路、滲濾液調節池除臭),同時采取多項措施盡最大的努力減少臭氣對周邊的影響:一是對入場垃圾進行檢驗,杜絕工業垃圾或有害垃圾進場填埋;二是對入場垃圾采用分揀、破碎、壓縮、打包、密封方式進行減量、減積、密封,減少臭氣的擴散;三是每天噴灑新型的“高效生物垃圾處理劑”800公斤以上,進行除臭處理;四是填埋區的垃圾當日及時覆土50厘米以上,減少臭氣的散發;五是對垃圾堆填斜面采用“砌墻式”掛土壓臭處理和固體藥粉噴灑,減少堆填斜面臭氣產生及散發;六是場區內常駐10多名保潔工人負責對運送過程中散落的生活垃圾、余泥進行實時清掃,及時清理排水溝、下水道,沖洗場區道路等,減少臭氣的滯留;七是完善垃圾滲濾液處理廠的運營和管理,每日處理垃圾滲濾液800噸左右,保證水質達標排放。 2013年3月底,根據區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區啟動了火燒崗生活垃圾填埋場舊場整治工程。工程總投資約1.02億元,包括完善填埋庫區,提升滲濾液處理能力,改善垃圾填埋場周邊環境等工程。整治工程中滲濾液處理標段已全面完工運營,正在穩步提升滲濾液處理能力,目前已達到日處理量600m3,處理總能力達到800m3。其余標段也基本完工,工程完工后,將能進一步提高控制垃圾場臭氣散發能力,明顯改善垃圾填埋場對周邊的環境影響,減少“臭味”擾民的情況發生。積極推進填埋氣收集發電工作,沼氣火炬已于2013年11月點燃,正逐步擴大鉆孔覆蓋面積,完善沼氣負壓收集與發電設備安裝工作。舊堆體封裹復綠已完成15萬㎡,草本植物長勢正常;今年4月區城管局組織了全體工作人員到火燒崗填埋場參加植樹復綠活動,共種植小葉榕、尾葉桉、簕杜鵑及夾竹桃2000余株;今年內將繼續擴大種植樹木面積及數量。不斷謀求解決火燒崗填埋場“臭氣”擾民問題的出路。 為在廣州市第四資源熱力電廠全面建成并完全接納番禺區每日產生的生活垃圾前,爭取更多的生活垃圾處理主動權,區政府不斷積極尋找垃圾處理出路。一是通過深化垃圾分類工作推進,促進居民減量排放,也盡可能從生活垃圾中分離出更多可回收資源達到減量效果;二是正在努力推進廚余垃圾處理點及餐廚垃圾處理廠的建設工作,目前正采購一套30噸/日餐廚垃圾處理設施,用于處理我區居民分類出來的餐廚垃圾,同時按工作計劃,通過鎮街建設餐廚處理點(站)方式分離處理餐廚垃圾,計劃在2015年底達到減量超過100噸的效果,減除生活垃圾中有機質含量,進一步減少垃圾臭氣產生;三是通過建設綠化垃圾回收利用設施,盡可能多回收利用綠化垃圾,減少填埋垃圾總量;四是多方面與技術先進的垃圾處理運營商洽談,并通過技術方案比較,盡快敲定垃圾終端處理減量方案,繼而建設運營。前三點預計可達到10-15%的減量效果,第四點按照可行性綜合估算可取得80%的減量效果。通過以上措施,預計可使進入填埋場實施填埋的垃圾減少至200噸左右,以此進一步挖掘火燒崗生活垃圾填埋場庫容潛力,為垃圾焚燒電廠全面建成蓄積更多時間,實現平穩過渡;同時有效緩解火燒崗填埋場超負荷運行的狀況,且有效降低了填埋垃圾中有機質含量,從源頭杜絕并防止臭氣擾民現象發生,我們會堅定認真履行職責,做好火燒崗垃圾填埋場日常填埋規范監督;做好除臭、滲濾液處理監管工作,努力降低填埋場對周邊環境產生的影響。 非常感謝您對我區城市管理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