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由: 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少多元化和復雜化的群眾訴求得不到準確傳遞和及時回應,社會治理出現“盲區”和“信息不對稱”。順應產生了“網格化服務管理”的理念:即以屬地管理、地理布局、現狀管理為原則,依托信息技術建立一套綜合管理服務系統,將管轄地域劃分若干網格單元,為居民提供多元化、精細化、個性化的服務。 一、網格化服務管理的意義 (一)“網格化”使信息傳導機制有效轉變。“網格化服務管理”突出強調“面對面”,下移工作重心,再造服務管理流程,變“坐等群眾”為“主動上門”,寓管理于服務,改變傳統的“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管理模式。 (二)“網格化”使傳統管理手段與信息技術有效結合。通過建立綜合性、集成式、共享性的信息系統,快速有序傳遞、辦理居民各類訴求,使部門的每個工作環節都留下印記,確保問題辦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實”,提升辦事效率和質量,同時便于監督,防止推諉。 (三)“網格化”使基層資源有效整合。以鎮街、村居人員為基本力量,整合城管、公安、消防等職能部門以及黨員干部、業委會、志愿者、熱心群眾等社會力量,以團隊構成的多元化應對群眾需求的多樣化;統籌各級政府力量,將面向群眾的工作資源有機整合,實現了條塊結合。 二、先進地區的做法 武漢市常青花園和成都市黌門街社區在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他們的主要做法有: (一)以自治自管調動市民參與的活動力。常青花園社區成立了居民代表大會、議事協商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三級自治體系。居民代表成立了不同工作職能的自治委員會,以聽證會、懇談會方式,對社區重大事項實行民主評議;社區管理做到“三明”、“三開”、“一評議”,強化監督機制。以規范民主的制度,公開透明的做法,社區工作贏得了民心,形成了共同治理的合力。 (二)以網格化提升精細化管理服務的執行力。黌門街社區整合機構建立“社區綜合服務管理站”,以“兩委一站一室”的模式運行;社區下設8個網格片區,“兩委一站一室”人員整合入格,形成“一崗多職、一員多能”的片區責任包干制;發動居民協助參與到服務管理中;購買社會服務設立“一站式”服務窗口。通過精細化的管理,確保社情民意及時掌握,問題處置高效務實。 (三)以社會協助增進社區的凝聚力。 一是常青社區健全的志愿者隊伍。成立了100余支志愿者隊伍,有1.2萬余名志愿者;以“群眾教授群眾、群眾娛樂群眾、群眾帶領群眾”的方式推進老年大學建設,衍生出穩固的志愿服務團體;由社區免費提供場所創立“青少年空間”,配置3名社工帶動志愿者提供服務,以“服務換服務”方式有效調動了居民參與積極性;連續多年開展“感動常青”、“常青好人”評選,一批志愿者成為競相模仿的偶像。 二是黌門街社區豐富的社會組織服務。將居委辦公室整合為服務型功能室,免費提供場地引入18家慈善組織、社群組織入駐,提供139項便民服務;通過“愛心超市”,積分換購捐贈物資,引導貧困戶參與到社區管理服務中。 (四)以理順職責激活基層服務管理創新力。武漢市制訂了《社區居委會協助政府開展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項目目錄》,成都市武侯區制定了《武侯區區級部門業務下沉工作辦法》,實行居委協助事項的目錄式管理,嚴把網格政務準入關。政府部門確需下交的任務,以“費隨事轉”的方式,通過購買服務交給社會組織完成。此舉大大降低了社區居委的工作負荷,使其有精力去進行服務管理創新。 三、目前我區存在的問題 我區目前也在大力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的問題有: (一)交工作不交資源。服務事項雖下放網格,但與之關聯的“人、財、物”仍滯留在部門機關,“費隨事轉、人隨事轉”推進緩慢。部門與基層職能交叉,考核方式、行政體制未有相應改變,基層網格的工作量、工作壓力不降反升。 (二)網格員整合力度不足。試點鎮街的網格員主要由村居委工作人員擔任,各專業部門和鎮街入格力量有限,要么條塊人員配置不到位,要么將人員、責任全部推給村居,人員整合沒有帶來工作效能的提升。 (三)未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缺乏網格化運作的基本工作制度,部門、鎮街、村居、網格員職責不清晰,人員下沉、信息收集、問題處置缺乏統一規范。 (四)基層服務管理創新不足。居民主動參與社區服務管理熱情不高,各村居組織和發動能力不足,主動創新能力有限,缺乏綜合服務功能,面向居民提供的服務較為單一。 辦 法: (一)進一步整合資源。一是繼續完善我區人口、法人機構、城市部件、地理信息四大數據庫建設,人、房、物、事相互關聯,為服務管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二是推進村居政務服務站的建設,把對口服務的人員、機構、費用、設備整合下沉,為服務管理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將鎮街聘用人員整合下放網格,分批下沉職能部門力量,定人、定崗、定責,增強基礎網格執法力量,逐步引導黨員干部、業委會、村民代表、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入格,延伸網格管理服務觸角。 (二)理順部門與社區職責。制定規范性文件,明確部門、鎮街、村居權責,嚴格限定入格事項,事項入格需同步做好人、財、物的下移,徹底解放村居手腳,使其能全力開展服務創新的本職工作。 (三)以社區服務為依托形成“熟人社會”。依托社會組織的專業背景,提供各類便民服務促進居民溝通熟絡,在社區內形成“熟人社會”、“信任社會”,形成各類興趣愛好團體,逐步引導其參與到社區管理和志愿服務中,實現居民自治氛圍。 (四)其他值得借鑒的做法。一是對大型社區的管理。加強黨委和政府的管理力度,下沉執法力量,分割小區成立業委會,建立興趣組織,增強居民參與自治的積極性和話語權,有效緩解矛盾,促進社區和諧。二是對數據采集的機制。對網格員數據采集量進行獎勵,提升網格員主動采集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同時也可解決網格員普遍待遇低、人員流動性大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