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由: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積極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廣州市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將非遺保存、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制定《廣州建設文化強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規劃綱要(2011-2020年)》以及《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版權)第十二個五年發展規劃實施意見》,均提出要建立健全非遺保護體系。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前環境下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保留好傳統文化記憶和文化基因,對于提升我區的文化品味,打造我區為嶺南文化名區,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番禺擁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歷史上的重要港市,為歷代通商口岸,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和嶺南文化發源地之一。番禺的傳統工藝美術,有多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傳統工藝美術行業發展的高峰期,其間對番禺的地方經濟和文化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其中,廣繡、廣彩傳統手工藝是最為民間所喜愛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具有鮮明的嶺南地域特色,明清時期以其為主的廣州傳統工藝美術類產品蜚聲海外。清代,廣州府番禺縣一帶為著名的廣繡之鄉,原屬新造鎮的小谷圍北亭村與現在的南村、鐘村、市橋、石壁一帶都是番禺地區廣繡藝術的主要分布地,廣繡被列入“四大名繡”并馳名中外。而廣彩也是廣州地區獨有的釉上彩瓷藝術,在清代曾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歐、美、亞、非等100多個國家,至今在海外仍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我區現有廣彩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名,區級傳承人2名;廣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名,區級傳承人3名。據不完全統計,如今新造民間廣繡人不過30多個,較出色的廣繡人約10人左右,且普遍年紀較大。目前,我區廣繡、廣彩傳統手工藝傳承面臨人才匱乏、市場紛亂無序等困境,和我區的歷史文化名區地位未能匹配。包括: 一是隨著工業化、機器流水線生產,大量現代工藝品的出現,逐漸取代了廣繡、廣彩傳統手工藝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目前廣繡、廣彩只能走高檔工藝品路線,市場日益縮小。 二是廣繡、廣彩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藝人的培養至少需要8-10年的長期積累方顯水平,全行業擁有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技術能手,以及代表性傳承人不多。有志于此的年輕人寥寥無幾,部分有潛質的學徒出于經濟、職稱等因素中途退出,從業人員前景堪憂,因此項目的傳承也難以為繼。 三是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重點正是廣繡、廣彩的傳統手工藝,如過于產業化或以機器流水線生產取代手工制作,則屬工業品的范疇,而非手工藝品。因此,廣繡、廣彩傳統手工藝既要通過產業化提高生存能力,又要同時做好“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挑戰極大。同時,傳承經費不足、藝術創新不夠、公眾參與及傳播面窄、展示平臺缺乏、非遺保護力度不夠等問題也困擾著我區廣繡、廣彩的傳承和發展。 我區廣繡、廣彩傳承目前以個人藝術工作室自主經營為主,傳承宣傳和市場營銷的力度較差,作品良莠不齊,缺乏市場標準和監管,亟需良好的市場生存環境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辦 法: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大力打造廣繡、廣彩文化品牌 1、加大番禺區“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力度。加強區委區政府對傳統手工藝項目傳承、保護和發展工作的集中領導。建議日常工作由區文廣新局牽頭,區經貿局、人社局等部門配合,統籌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做好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改變現在多部門管理、力量資源分散的不利局面。明確以廣繡、廣彩為我區的“非遺”重點保護項目,加大經費投入。積極挖掘、確立、推廣傳承人,為其開展“非遺”傳承工作提供便利和指導,以及相應的經費、場所等。 2、結合嶺南文化旅游項目,建立廣繡、廣彩博物館。建議在廣繡的發源地、廣彩的生產地——南村鎮,建設一個集收藏、展示、體驗、傳承、交流、研究等功能于一體的博物館,由政府免費提供場地,考慮選址余蔭山房,作為廣繡、廣彩工藝珍品的重要陳列場所。 3、打造番禺區廣繡、廣彩文化產業園區。以新造、小谷圍、南村、石樓等鎮為主體,引入有實力的財團,做好規劃,循序推進,打造一個集廣繡、廣彩生產和展示為一體的特色園區,形成設計生產、教學研究、旅游觀光、展覽銷售一體化的廣繡、廣彩產業鏈。由政府牽頭成立行業協會,孵化一批廣繡、廣彩的先行領頭企業,發揮行業帶頭人的引導作用,促進行業交流。 4、加強對廣繡、廣彩企業的政策傾斜。建議制定廣繡、廣彩傳統手工藝生產企業財稅優惠措施,在稅收減免、貼息貸款等方面加以扶持。政府要幫助廣繡、廣彩生產單位開拓市場,也可帶頭采購本土廣繡、廣彩產品,引領市場。加強與區旅游局的聯手合作,在我區如蓮花山、長隆、寶墨園等著名景區設立廣繡、廣彩展覽館,高品位展示廣繡、廣彩手工藝作品,同時可向游客銷售手工藝品,使旅游經濟和番禺傳統文化的傳播相得益彰,使廣繡、廣彩成為我區的文化符號。 二、采取多種措施,著力推動廣繡、廣彩產業創新 1、設立鼓勵廣繡、廣彩產品創新的獎勵。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創新設計、技藝和產品,提升藝術水平。對傳承人所進行的藝術創新,可進行重獎,鼓勵其擁有屬于自己的品牌和知識產權。加強一般從業者和經營戶的專業培訓等活動,積極選送作品參加比賽或展覽,并給予適當的物質或精神獎勵,促進其提高技藝和產品質量,加強技術交流。 2、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專家工作室和企業,對廣繡、廣彩等傳統手工藝項目開展研究。積極鼓勵廣繡、廣彩從業者同藝術家研究設計和合作創新、創作作品,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 三、大力推進人才培養,為廣繡、廣彩產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1、制定實施廣繡、廣彩從業人員技能培訓規劃。區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區人社局等部門切實做好廣繡、廣彩等傳統手工藝美術人才培養規劃,定期舉辦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培訓班。舉辦如勞動職業培訓、殘聯職業技能培訓、社區技藝培訓等,讓更多廣繡、廣彩愛好者和社會富余勞動力掌握所學技能解決就業問題。加強廣繡、廣彩非遺保護工作人員隊伍和機構建設,為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有力的保障。 2、積極培養廣繡、廣彩及其他工藝美術專業的高端人才。政府給予一定支持經費和學員就業優先措施,實行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機制。應鼓勵企業、大師工作室為在校學生提供專業技能實習和培訓基地,積極培養和吸引更多科班出身、具有美學功底的廣繡、廣彩專業人才。 3、建立和完善“大師授徒補貼”機制。支持鼓勵廣繡、廣彩的生產企業和個人工作室采取“師帶徒”的方式培養接班人,以簽訂協議方式,確保順利實施。實施“師帶徒”雙向補貼資助,即既補貼師傅,也資助學徒。 四、積極推進廣繡、廣彩作品收藏展示和藝術傳播 1、積極推動廣繡、廣彩作品廣泛開展藝術傳播。鼓勵或資助我區的廣繡、廣彩作品參加國內外的藝術博覽會,宣傳我區的廣繡、廣彩傳統手工藝。在我區舉辦或協辦的各類大型活動如中國龍舟文化節等活動現場,設置廣繡、廣彩展示專區,并不失時機地向外賓、華人華僑等展示或贈送廣繡、廣彩作品。 2、推廣“廣繡、廣彩進校園”活動。繼續積極支持廣繡、廣彩項目進校園和在青少年中的傳承和推廣,鼓勵學校邀請工藝美術大師講課,舉辦學生參加制作等教學實踐活動,對活動開展較好的學校授予其開展項目的“校園傳承基地”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