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 題: | 加強文物利用,建設培蘭書院教育基地 |
| 問題內容: | 理 由: 番禺區教育踐行“上品教化”,推進嶺南文化校園建設。全區教育重視優秀的傳統文化,努力發掘、整合區域資源,優化地方課程,促進了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升,提高了教育實效。培蘭書院位于南村鎮羅邊村東勝大街1號,是廣州市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是目前番禺區保存的兩間古書院之一(另一間古書院是大龍街九成書院)。書院建于清朝嘉慶年間,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文物是記載時代發展的烙印,書院是當時羅邊村和周邊地區進行鄉村基礎教育的場所,在歷史上為南村地區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人才。目前培蘭書院平時閑置,用作存放龍舟節的物件。更遺憾的是刻錄當地先祖功名的旗桿夾,如武進士羅先祖護光緒皇帝有功,嘉慶年間的舉人的旗桿夾,現在隨意擺放在書院前,隱沒在雜草塵土中,任人踐踏。
辦 法: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關心歷史文物保護工作中關于文物利用方面強調:讓文物講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要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為了深入推進“上品教化”,傳承本土文化,利用有根的文化資源發展教育事業,著力培養學生厚重文化的‘根’,促進學生的道德素養、文化素養、實踐能力的提升,建議番禺區政府重視區內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撥出專項經費,把培蘭書院建設為教育基地,拓寬地方課程的教育途徑。基地建設建議重修旗桿夾,恢復孔子像,展示本土歷史人物、嶺南教育發展史、嶺南建筑特色等。惟其如此,這些有根的物質文化遺產不至于在文化名城建設中沉默,不至于在教育的傳承平臺中失語,古書院才能重新綻放光彩,古為今用。 |
| 問題答復: | 陳淑勤、何文捷、吳岳冬等委員: 您們提出的關于“加強文物利用,建設培蘭書院教育基地”的提案收悉,現將辦理結果答復如下: 教育是立國之本,我區教育踐行“上品教化”,教育與本土深厚的廣府文化相結合,如學堂書院等文物,更易激發學生熱愛、傳承本土文化。 我區承載本土文化的不可移動文物載體種類頗多,書院是其中之一。我區非常重視對這些載體的保護,經歷次普查,我區現有三處書院類不可移動文物,分別為培蘭書院、九成書院、敦和書院。培蘭書院是2005年公布的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位于番禺區南村鎮羅邊村東勝街2號。該書院始建于明代,1985年重修,存清代建筑風格,書院保存較好,對研究番禺古代文化教育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根據《廣州市文物保護規定》,2014年開始,我區建立基層文物保護隊伍,聘請鎮街專職文物保護監督員、村居兼職文物保護信息員開展文物保護工作,保護文物安全。同時,每年安排500萬元番禺區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用于文物修繕等工作。 “建設培蘭書院教育基地”,我區從兩方面著手進行: 一是在硬件上,提供安全、舒適的一個教育基地,即對培蘭書院進行修繕。現培蘭書院兩廊有滲水現象、后堂地磚磨損較嚴重,不可移動文物管理(使用)人羅邊村委會將按程序申請修繕資金,區文物辦計劃納入明年的文物修繕工作。根據文物修繕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提案中提到的旗桿夾是書院旁已損毀祠堂的附屬物,不屬書院,羅邊村委將搬至培蘭書院內暫時保存,保證旗桿夾安全及作為歷史實物展示,待村委修繕祠堂時再恢復原狀;孔子像可與我區大龍街孔子后人聯系,提供原孔子像的相關依據后在修繕時恢復。 二是在軟件上,打造培蘭書院為本土文化的展覽場館。以有“根”教育為目的,以傳承本土文化為目標,營造濃厚的本地文化氛圍,我區文物、教育部門及當地鎮、村配合: 其一,準備展覽資料,區文物辦安排南村鎮文物保護監督員、羅邊村文物信息員今年內做好培蘭書院的文物記錄檔案,全力搜集、挖掘、整理與培蘭書院、羅邊村、南村鎮甚至番禺區等相關的歷史,準備展出資料。 其二,當地鎮、村開放培蘭書院,教育部門指導鎮、村及周邊學校以其為載體作相關主題的展覽,充分發揮教育作用。第一,長期作為學生參觀、學習的一個教育基地,學生在培蘭書院排演歷史課本劇,為學生開設“培蘭講壇”,拓寬學生了解本地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窗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第二,開展“培蘭書院探究”、“尋訪南村地區的歷史名人”等主題研究活動,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第三,當地鎮、村利用書院的便利地理位置(毗鄰余蔭山房),適時舉辦一些相關主題活動(如小學生開筆禮),引導游人參觀,宣傳我區本土文化,爭取納入番禺文化旅游開發項目。 其三,對打造培蘭書院為教育基地的經費,當地鎮、村可廣泛開展公益性捐贈,引入社會資源進行建設。 我區文物、教育部門將不遺余力予以幫助和指導,以保證符合文物利用要求和更好地發揮書院的教育作用。 非常感謝您們對我區文化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