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內容: | 理由: 番禺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這里誕生了廣東音樂、嶺南畫派,飄色、舞龍、舞獅、龍舟、鰲魚舞、乞巧、魚燈、“三雕一彩一繡”等民間藝術聞名遐邇。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文化建設和文藝隊伍及人才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現階段,我區文化活動繁榮,文藝隊伍十分活躍,據不完全統計,全區現有各類文藝隊伍達200多支,區文聯作為指導單位,有美術家書法家協會、攝影家協會、民協、曲協、作協、文學創作研究會、音協、收藏家協會等多個協會,僅曲協就有80多個粵曲私伙局。我區文藝隊伍呈現門類全、人數眾、技藝精等特點,不少文藝人才具有較高知名度。雖然文藝隊伍活躍,但我區文藝隊伍也依然存在新生代少、研究人才少,缺乏有效組織和平臺,活動經費不足和場地有限等情況。 辦法: 一、為了更好的挖掘鄉土文化,培植本土文化,使傳統藝術有更好的繼承和發展,文化人才能得到及時發現和扶持,我們認為,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1、整合資源,形成機制,充分發揮全區文藝家的作用; 2、支持文藝家協會,對已經注冊的文藝協會給予資金扶持和以購買政府服務的方式,優先安排文藝服務項目; 3、發揮大學城在番禺區地域優勢,利用大學城各高校在文化方面人力資源優勢,為番禺區文化人才培養、本土文化挖掘和創新提供智庫作用; 4、與大學城各高校學生社團建立聯系,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志愿者在文化上的活力,做好鄉土優秀文化雙向交流; 5、結合全民健身運動,弘揚武術崇德精神。融合本地拳法套路,編輯簡易武術套路教程,在中小學推廣,在強身壯體同時,達到武術“崇德”精神的潛移默化。 二、區財政每年拿出100萬元設立專項基金,同時爭取企業參與支持。設立的基金用于獎勵、扶持的鄉土藝術以及一些文藝社團公益活動。 |
問題答復: | 文體組: 你們提出的“關于多措并舉培育本土文藝人才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現將辦理結果答復如下: 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文藝人才隊伍建設,宣傳、文化、人社等職能部門重視文藝人才的培養、挖掘和扶持。近年來的主要工作有: 一、組織實施“禺山金藝”優秀人才評定。為進一步加強我區優秀傳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區政府頒發了《廣州市番禺區優秀人才培養資助暫行辦法》,區人社局、區文廣新局聯合制定《“禺山金藝”優秀人才評定暫行辦法》?!柏浇鹚嚒泵績赡暾J定評定一次(自2017年起每年評定一次),在番禺區內工作且從事文學、美術、書法、攝影、音樂、舞蹈、曲藝、小品、話劇、民間文藝等,工作成果突出的人士,均可參與評選。經過評定,去年有何世良、區廣新、陳小紅、梁秀玲、彭國祥等5位民間文藝家被評為“禺山金藝”優秀人才,每人獲區政府給予不少于5萬元的一次性資助。今年的“禺山金藝”評定工作正在進行中。 二、組織推薦優秀民間文藝家申報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重視對非遺傳承人現狀的關注,并對其做好引導、扶持工作。目前,全區擁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名、省級9名(含國家級)、市級20名(含省級或以上)、區級38名(含市級或以上)。成功列入各級代表性傳承人名錄,不但能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知名度,還能獲得國家、省、市的非遺傳承人傳習補助經費扶持。2016年,陳文敏榮獲文化部優秀專家稱號。 三、區級設立專門的非遺傳承人專項補助經費。從2012年起,區文化主管部門每年從區財政非遺專項經費中劃撥一定經費作為我區非遺傳承人傳習補助經費,每年向各級非遺傳承人發放。 四、搭建非遺傳承人發展平臺。區非遺中心通過每年舉辦的文化遺產日、暑期青少年非遺傳承班、非遺進校園等活動,以及建立非遺傳承基地等方式,支持和引導我區非遺傳承人廣泛開展傳習活動,為他們提供展演交流平臺。同時,積極組織區內各級非遺傳承人參加省、市舉辦的各類相關培訓活動,提升非遺傳承人的業務素質。 五、扶持文藝社團的發展。區文聯充分發揮溝通和聯系文藝家的紐帶橋梁作用,對已在區民政局辦理了正式注冊手續的文藝團體給予2萬元補助,對正式成立的基層文聯給予1萬元補助,經費專門用于支持民間文藝組織開展相關活動。 六、成立廣州大學城(小谷圍)文聯。由廣州大學城管委會牽頭,成立廣州大學城(小谷圍)文聯,主要承擔大學城文學界協調、聯絡、服務的功能,并于2017年3月召開了廣州大學城(小谷圍)文聯第二次代表大會。 七、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體育活動。每年舉辦“市長杯”系列賽、全民健身日、體育節、南粵幸福周、武術、健身氣功交流展示、甲乙級足球聯賽、少兒足球賽、籃球聯賽等區級群體賽事活動不少于15項次,參與活動群眾超過10萬人。目前簡易武術套路課程已在我區部分中小學校大課間中推廣,如番禺區實驗中學、沙灣鎮實驗小學、南村鎮中心小學、市橋中心小學、東怡小學等。學校根據自身實際,加強完善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建設和工作,充分發揮體育傳統項目在體教結合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促進我區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持續、健康發展。 下一階段,我區將繼續以建設獨具魅力的嶺南文化示范區為契機,加大經費扶持,為民間文藝家搭建各類平臺,進一步擦亮番禺文化品牌,大力促進我區民間文化的繁榮發展。 一是加強文化陣地建設。加大財政投入,扶持區級文化單位以及各鎮(街)文體服務中心做好服務提升工作,利用番禺現有的各類文化場館,依托番禺廣場、正在建設的區圖書館新館,以及各鎮街現有的文體中心、文化展館等場所,開辟建設“番禺文化名人雕像公園”、“番禺文化系列名人館”,加快“嶺南畫派兩高藝術紀念館”、麥華三紀念館、黃嘯俠紀念館等場館建設,為民間文藝家開展活動提供良好的場所。 二是搭建各類文化交流平臺。通過舉辦星海藝術節、民俗文化節大型活動以及“我們的節日”主題實踐系列活動等,為民間文藝家構建展示平臺。區文化職能部門將繼續發揮區非遺中心和各個民間社團的作用,形成長效協調機制,促進民間藝術的發展。并結合區內各項大型文藝活動的開展,探索以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各類文藝社團提供更廣闊的展示平臺和發展空間;繼續組織推薦更多的民間文藝家申報各級非遺代表性名錄,做好文化的傳承。 三是扶持文藝社團的組建。立足社區,挖掘更多文藝社團,條件成熟的,區相關部門對文藝社團的申報登記給予支持和指導,安排專人負責協助申報登記工作。下撥???帶動文藝社團的建設,從而為民間文藝家的發展提供支持;鼓勵和引導民間文藝隊伍走“以文養人”的發展之路,積極爭取社會資金支持民間文藝隊伍的建設。 四是進一步繁榮各類傳統文藝創作。大力推進文藝精品創作及扶持工作,努力整合社會資源,發揚和傳承廣東音樂、飄色、乞巧、龍獅、鰲魚舞等民間藝術,推動我區民間文藝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五是加強文藝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文藝人才分層培養,定向培養骨干人才,從高等院校、文藝業務骨干中選拔精英人才。邀請專業人士對本土文藝人才進行業務專題輔導,提高文藝人才整體素質;加強本土文藝人才評定工作,將農村實用人才開發納入全區人才大開發體系,對創業、新領軍團隊及個人給予高額獎勵,建立高層次人才服務保障制度。 六是計劃聯合對口幫扶五華縣文化職能部門舉辦番禺五華兩地音樂骨干培訓班、組織番禺區文藝骨干赴五華縣開展采風創作交流活動,共同繁榮兩地文化藝術,提高兩地文藝人才素質。 七是計劃繼續結合全民健身運動,弘揚武術崇德精神,區文化體育部門將繼續協調區武術協會推薦專業教練員協助做好武術教育推廣工作,豐富武術項目推廣服務的供給。 八是加強與大學城各高?;勇撓?。依托新成立的大學城(小谷圍)文聯,與星海音樂學院、廣州大學等高校的文藝社團建立良好的互動合作關系,充分利用高校資源,共同策劃組織相關文化活動,豐富當地群眾文化生活。 非常感謝你們對我區文化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