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內容: | 隨著群眾生活和醫療條件的改善,我區群眾人均壽命也在普遍提高,老年人口的規模加速增長,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也日趨嚴峻。事實上,我區很多群眾預期的壽命已經超過80歲,但其中真正健康、無疾病的壽命,大多只有60多歲,余下的壽命更多是帶病生存。這樣,帶來的另一個社會問題,就是在我區現有的老年人口中,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比例會逐步增加。這些失能或半失能的年長人士,因生活不能自理,他們在日常中除需要專人照料外,還需要進行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治療和護理。如何才能讓他們有尊嚴、有體面、少痛苦、無恐懼、無遺憾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就成為當前我們需要面臨的一個社會難題。但目前我區能同時滿足“醫”和“養”要求的“臨終關懷”機構實在太少,遠不能滿足社會有關人士的實際需要。對于“醫養結合”這個關系我區養老健康產業發展的民生問題,區政府在工作報告中需有提及,但提得比較空泛,更缺乏具體、完善的推進措施,故希望政府在扶持“臨終關懷”機構建設方面,對“醫養結合”這個問題能有所突破。 一、主要理由 一是扶持“臨終關懷”機構建設,能滿足群眾養老多元化的實際需要。近幾年,我區因人口老化加快而導致對社會養老服務的需要激增,盡管區及各鎮街都設有公辦的養老機構,一些地方還設有民辦和日間托老場所,但由于公辦養老床位供給相對不足,發展相對過緩。在這些公共養老機構中,“醫養結合”程度很低,由于醫護人員配備及醫療康復設備欠缺,不具備對臨終老人必要的醫療條件和人道主義的服務功能,故普遍拒絕接納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致使許多需要持續醫療或護理直至終身的失能老人,沒有得到專業人士和專業技術的照顧。另一方面,我區民辦的養老機構由于政府扶持政策不足,故大多只是“小打小鬧”,很難形成資金優勢和產業優勢,經營水平和經濟效益偏低,不僅發展乏力,而且更缺乏“醫養結合”的“臨終關懷”條件。為了解決這方面的社會問題,我區市橋醫院開了先河,開設了對失能人員“臨終關懷”的醫養服務項目,廣受群眾歡迎。但由于“僧多粥少”,出現了“一床難求”的困境,與社會的大量需要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是扶持“臨終關懷”機構建設,能為有問題的家庭盡快擺脫困境,也體現了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我區“看病的地方不養老,養老的地方治病難”,這已經成為了制約我區養老健康產業發展的瓶頸,也令有問題的家庭變得壓力重重。為了照顧家中失能或半失能的人員,家庭成員只能停工陪侍或雇請他人專職陪侍。有的失能老人身患多種疾病,每天都要反復在醫院的多個科室奔波治療,為了方便,有的家屬就干脆將老人留在醫院調理身體而不肯出院,結果人為造成了醫院重病床位的緊張,浪費本來就十分稀缺的醫院救急資源,更因費用高昂而讓有問題的家庭難以承受。可以這樣說,只要家中有一位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就會成為該家庭沉重的照顧包袱,一個失能老人甚至會使一個或數個小康之家逐漸返貧。尤其是在獨生子女的一代,現在已經開始要面臨一人需照顧多位老人的社會難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區大力扶持和發展公益性或“半公益性”的“臨終關懷”產業,就會讓不少家庭從此擺脫困擾、輕裝投身社會建設和服務,使照顧老人存在困難的家庭能重添活力,也體現社會主義“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扶”的道德價值。 三是扶持“臨終關懷”機構建設,符合廣州市政府新的政策精神,可以助推我區的養老健康產業的轉型和升級。早在2012年,廣州市政府就針對養老問題,出臺了《廣州市關于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在2015年,廣州市政府又出臺了《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了“保障基本、滿足多元”的工作原則,要求政府“加大財產投入,優先保障經濟困難和無人照顧的失能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這樣說,扶持“臨終關懷”機構和場所的建設,完全符合上述上級文件的精神和政策,而且通過落實政策,可以引導我區的養老健康產業與社會需要接軌,向“醫養結合”的發展方向轉型。 二、幾點建議 本人認為,面對我區老齡化社會,重視和關注“臨終關懷”機構建設,既是解決當下的社會問題,同時也是關心自己的明天。由于“臨終關懷”產業是一項以投入大、周期長、低回報和公益性為特征的民心工程,如果沒有政府的扶持,是很難得到良性和可持續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臨終關懷”是“醫養結合”體系中最終端的一個環節,政府要推動“醫養結合”的養老健康產業發展,扶持“臨終關懷”機構的建設,將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工作抓手。 (一)建議以扶持“臨終關懷”機構建設為突破口,制定番禺區“醫養融合”式養老產業的發展規劃。要逐步提升我區養老工作在科學發展觀考核中的比重,爭取將我區的“臨終關懷”機構建設,納入到區政府的“十大民生工程”的專項發展規劃。在用地規劃、政策扶持、產業引導、招商引資、人才引進、產業配套等方面,以每年完成一個目標、逐步實現總目標的方法,建立起我區“醫養融合”的養老健康產業集群和配套產業鏈。爭取用五年至十年時間,在我區建設成制度完善、組織健全、服務優良、監管到位、可持續發展的“醫養融合”養老服務體系,從而在未來的養老健康產業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占得先機。 (二)建議深化公辦醫院和公辦養老機構改革,在有條件的地方,扶持其開設優質的“臨終關懷”服務。政府部門可以適當集中財力,選擇符合條件的公辦醫院或公辦養老機構,設置“臨終關懷”養護院或養護專區,打造若干個具有一定檔次且有番禺特色的示范性的“臨終關懷”場所。也可以考慮另行選址,創辦公益性專門的“臨終關懷”新機構,為我區失智失能的老年人、植物人、高位癱瘓多年的患者,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殘障人士、嚴重癡呆或嚴重精神衰退之人員,提供優質的“臨終關懷”的醫養結合服務。同時,對以下幾類失能、失智的特殊人士,建議政府免費為他們提供“臨終關懷”服務:1、五保老人;2、低保老人;3、無生活來源和基本保障的老人。通過開設公益性“臨終關懷”服務,體現政府對社會弱勢群體關注。 (三)建議積極探索公建、民投、醫管的“醫養融合”新模式,創造老人、政府、社會多方共贏的新格局。1、盡快研究出臺扶持民辦或公、民合辦養老健康產業的新政策,出臺更多和更靈活的財政、土地、金融扶助措施,并在供地、稅收、人才引進落戶、融資、辦證、補助等給予扶持和優惠,以激發民營資本參與“醫養結合”式養老健康產業的投資活力。2、政府部門要充分盤活現有的公產物業或合適的貯備用地,專門用于扶持民辦養老健康產業。在“三舊”改造中,也要優先落實醫養結合的養老場所配置,并以低租金的形式,提供給那些熱心公益、并有志經營“臨終關懷”機構的組織和個人先行先試,探索發展對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養護型、醫護型的養老機構,并通過政府給予床位補助、稅收減免,給予慈善撥款,組織社會捐贈,與醫療單位駐點合作,降低民辦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的門檻等方式,幫助他們做大做強,以彌補公辦優質養老資源的不足。3、區民政部門和醫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要在明確政府各部門相關監管職責的同時,共同建立“醫養結合”式養老健康行業的配套規范,科學界定行業的內涵和外延,建立行業服務標準、統一指導價格,在時機成熟時,還可考慮建立第三方的獨立考核評估體系,對“醫養結合”式養老行業開展定期的考核評估,以促進產業發展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建設。4、要積極探索建立對失能老人長期醫護的醫療保險制度,將符合條件養老機構內設“臨終關懷”業務中的醫護費用部分,納入到城鄉基本醫療保險的定點范圍,推動解決失能老人醫護費用的分擔問題,從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四)建議加強養對養老健康產業人才的培養,推動我區“臨終關懷”業務的可持續發展。要推動我區的職業院校中設置養老服務業相關的專業。例如:老年醫學、心理學、康復、護理、營養和社會工作等專業。要提高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整體待遇和社會地位,使之成為未來最有發展前途的職業之一,以吸引更多高素質的青年人參與這項工作。 |
| 問題答復: | 潘建國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扶持‘臨終關懷’機構建設,推動我區‘醫養融合’式養老健康產業發展的建議”已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一、在制定“醫養融合”式養老產業發展規劃和臨終關懷機構建設方面 隨著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快,各級政府將養老服務體系的長期發展與完善納入重點工程。“醫養融合”作為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各地紛紛加快推進該項事業。《廣東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也明確提出“到2017年,50%以上的養老機構建立醫養結合機制,到2020年,所有的養老機構建立醫養結合機制”的發展目標。2016年,廣州市政府關于深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實施意見也提及“鼓勵和支持醫療機構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開設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數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復護理”。目前,我區在“醫養融合”式養老產業方面進行了初步嘗試,具體如下: 1.探索開展醫養結合模式。我區在探索過程中將區社會福利院康復醫院發展成二級醫院。2015年10月,經過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的批準,區社會福利院康復醫院加入何賢紀念醫院醫聯體,按照《衛生部關于印發<康復醫院基本標準(2012年版)>的通知要求》(以下簡稱要求)進行建設,從一級康復醫院升級為二級醫院。建立一支康復專業團隊、增加了康復病床,提供了更為專業的康復服務,為我區“醫養融合”式養老健康產業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2.番禺療養院擬發展為區康復中心。番禺療養院長期以來在老年病的治療、康復、養護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具備了為社會提供“醫養結合”服務的充分條件,已經過區政府初步同意,把“療養院建設成為番禺區康復醫院”納入“十三五”規劃,作為我區的康復治療中心,服務床位400張。 3.市橋醫院增設醫養結合病區。市橋醫院康寧科作為番禺區首家開展臨終關懷服務的機構已經運營接近10年,服務了5000多人,并安詳的送走了3000多人,獲得很多社會美譽和減輕群眾負擔,同時也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市橋醫院在原來臨終關懷100床的基礎上,增加80床作為醫養結合。為我區居民提供臨終關懷和康復服務。 4.各類醫養結合工作全面推進。7個養老機構內設置有衛生室,提供醫療、康復等服務;大石社區服務中心、沙灣社區服務中心、石基社區服務中心和石壁社區服務中心與養老機構成立醫養聯合體;1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居家醫養服務,在居民的家中設置養老病床;民營醫院(祈福醫院)成立祈福老年護理中心。 今后,我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這項工作: 一是重點推進療養院轉型為區康復醫院項目,通過與省、市醫院聯合的形式,發展為我區提供康復、研究、培訓、指導的中心。二是積極鼓勵現有養老機構與周邊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協議合作。三是引導社區養老機構、居家養老綜合服務平臺、日間照料中心與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拓展醫療護理功能,增設護理床位和服務。上級醫療機構與基層醫院及相關托養機構簽定醫聯體協議,提供更多康復手段。四是鼓勵醫療機構通過合作、自籌資金等形式,舉辦護理院、老年病區、康復等服務。現在已經有南村醫院、市橋醫院、區第二人民醫院有意向。其中市橋醫院已經按照開展護理院、康復、臨終關懷裝修100床的病區。五是繼續鼓勵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開展老年病、護理、康復等服務。六是進一步落實政策,積極扶持社會資金投資建設醫養結合機構。七是對“三無”、“五保”以及城鄉低保等特殊困難群體老年人,政府除了每月發放生活補助外,在醫療救助方面也給予一定的支持,這也為“臨終關懷”業務的推廣提供了保障。 二、在探索公建、民投、醫管的“醫養融合”新模式方面 根據民政部《關于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社會福利機構的意見》和《關于對老年服務機構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文件精神,對于社會力量投資興辦的福利性、非營利性的老年服務機構,將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以及老年服務機構自用房產、土地、車船的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在《規劃》中,明確了將養老服務設施用地供應納入國有建設用地、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用房及場所。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住房建設用地供應計劃。我區鼓勵引入市場機制,大力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到“醫養融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發展中來,實現養老服務多樣化、規模化、市場化、專業化發展。 鼓勵民營資本投資興建高端醫養結合機構,并加強與民政部門互聯互動和定期溝通協調工作機制,互通信息,分析存在問題,共同推進醫養結合工作。 三、在加強養老健康產業和臨終關懷人才培養方面 由于養老護理人員工作強度較大,且福利待遇不高,導致養老服務機構用工難。且目前我區的養老護理人員大多為50后、60后,年齡普遍偏大,專業化水平有限,這也是影響我區養老服務水平提高的一大因素。 為了進一步完善養老服務體系隊伍建設,我局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設置養老服務管理、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相關專業或培訓項目,培養養老服務專業人才。鼓勵各類養老機構與設置相關專業的院校機構合作,開辟養老服務實訓基地,建立長效機制,為養老服務事業不斷輸入新鮮血液。根據《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穗府辦〔2012〕42號)“全市養老機構院長持證上崗率達到80%,養老護理員持證上崗率達到90%,居家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率達到100%,社會工作者占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比例達到5%。”的要求,我區每年組織在院護理職工參加職業培訓和“養老護理員初級操作技能”考核等,以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化技能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養老服務員的從業待遇。 非常感謝您對我區養老健康產業發展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