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內容: |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區醫院信息化水平得到較大提升。但是,目前信息化仍是以醫院為個體進行的封閉式建設,醫療信息不能在更大范圍得到應用,效益比較低下。主要問題有: 1、投入不足。物價部門制定醫療服務價格時未考慮信息化成本,加上我區以基層醫療單位為主,信息化需投入的資金較大,醫院財力不足,極大阻礙了信息化在醫院的推廣。 2、信息孤島問題。我區大部分醫院,都有獨立的放射PACS、超聲圖文報告系統、實驗室信息系統。但這些系統在建時并未考慮與醫院信息系統的集成,或者當時醫院信息系統并不具備集成應用的條件,所以就成為孤立的系統。隨著醫院信息化的發展,或者廠商更迭,這些孤立系統不能與醫院信息整體集成。 3、信息共享問題。目前我區各個醫院的信息系統尚未連接一起,形成一個可以實現數據共享的一體化的大的醫療系統。而這一點,需要由區相關部門牽頭,各方通力合作方能實現。 建議: 1、加大對信息化建設的投入。鑒于我區醫療單位分散、規模小的特點,建議區財政加大信息系統建設投入,由區牽頭各家醫院統一建設。 2、做好一體化集成系統的建設工作。以區域性電子病歷為核心,融合電子處方、檢驗信息系統等應用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和分析醫院各個部門信息系統中的數據,提煉出有用的信息,為醫生診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3、加強醫療信息共享應用工作。由區統一協調,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醫療信息在我區不同等級醫院間的共享,節約社會資源。同時,推行檢驗、檢查結果信息無紙化,實現在同級醫院間互通互認檢驗、檢查結果,節約病人開支,同時也節省醫生診斷時間。 4.結算信息化。加強公共區域免費WIFI建設,實行醫院收費系統與醫保結算系統的對接,大力推行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支付,實現門診病人診間結算、住院病人床旁結算。 |
| 問題答復: | 趙自更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區域性醫療信息化建設的建議”收悉,現將辦理結果答復如下: 一、整體建設情況 我區自2008年起進行區域信息化建設,實現“一中心、一平臺、多系統”,全區建成了統一的HIS、LIS、PACS、區域個人健康檔案等16個業務系統,區域衛生信息平臺也投入了使用。實現了區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信息共享,電子健康檔案多區域系統數據對接,醫療衛生信息與廣州市互聯、互通、互動。推進社區區域檢驗、PACS的系統部署,完成了1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檢驗系統及5個中心的PACS系統上線。為方便群眾就醫同時推進分級診療工作,我區重點推進了全區的民生卡醫療應用推廣工作,建成了民生卡數據交換及結算清分平臺,上線了民生卡智慧醫療手機應用,實現了區內公立衛生醫療機構(區屬11家綜合醫院及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民生卡一卡通就醫服務。 二、區域內差異化問題 1.投入問題。雖然由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牽頭并由區財政出資一部分經費開展全區區域衛生系統的建設,但部分醫療衛生機構因自身原因,其投入的人力、財力等不足,出現實施進度及應用效果的差異。 2.互聯互通問題。各區域系統建設時已做好系統間的接口,基本實現了系統間的互聯互通。但隨著醫療業務的不斷發展,對精準醫學、精細化管理要求越來越高,醫院內的信息系統已無法滿足需求,也與目前醫療發展所需的數據大集成化相距甚遠。 3.信息共享問題。我區已于2010建成了區域健康檔案,初步實現了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屬下各醫療機構間的檔案共享,但由于部分醫院培訓不足,推廣使用不足,同時,由于我區一直沒有使用統一的診療卡,病人的就醫數據還不夠完整。 三、下一步計劃 1.加大衛生信息化投入,今年將啟動基層信息系統升級項目。同時完善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網絡及備用網絡的建設工作,提升基層衛生單位的信息化服務能力。 2.由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組織,區中心醫院牽頭,制定完成區域內一體化信息平臺及應用系統的建設方案,以區域CDR及交換平臺為核心,融合區域性電子病歷、電子處方、檢驗信息系統等多種應用系統。利用信息化加強院內、院際之間的共享,為實現檢驗、檢查結果信息的無紙化,推進檢驗、檢查結果同級醫院間互通互認提供信息化支撐。以上方案擬于年內完成修訂并于年底前啟動。 3.大力推廣包括民生卡、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方式在醫療行業應用工作,方便病人就醫,同時有效提升病人就醫的實名率,提高病人就診數據的完整性。 非常感謝您對我區衛生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