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內容: | 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200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4.6%的受訪者所在地區普遍存在“入園難、入園貴”的現象。2015年年底,中國社科院發布的《社會藍皮書:201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中指出,學前教育供需矛盾有所緩解,但還未根本解決。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二孩時代”的全面來臨,“入園難、入園貴”還會進一步突顯,幼兒園建設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6年全國兩會上接受采訪時表示,“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全國每年預計新增300萬名兒童,按現在的學制,3年后會有約900萬兒童在幼兒園讀書,學前教育壓力很大。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后我區醫院產、兒科已受到嚴重沖擊,甚至措手不及。可以預計,三年后我區學前教育也會迎來第一波高峰,我們應該吸取經驗教訓,提前做好準備,積極應對“二孩”“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 一、關于我區“全面二孩”政策下入園問題調查簡介 農工黨番禺區委會及其他單位的十多名區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組成調研小組,走訪了我區的幼兒園、社區及教育衛生部門,聽取老師、家長和有關部門的意見,并隨機對100人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男25人,女75人;主要有事業單位42人,教師28人,公務人員14人,企業員工及其他8人;年齡25-40歲59人,40歲以上33人;大學及以上學歷88人;家庭月收入7千元以上占50%,4千至7千元之間占33%。調查結果顯示:89%的調查對象對于國家出臺的“二孩”政策很了解或比較了解,不太了解僅占9%;88%的調查對象自已或身邊的朋友想要“二孩”;認為影響“二孩”政策順利推行的因素中“經濟壓力大,同時撫養兩個孩子費用高昂”占87%,“精力有限,無法很好地照看孩子”占79%,“人口壓力大,今后孩子可能后面臨更大的競爭”占59%;92%的調查對象覺得“現在的幼兒園數量不能夠供應得上將來要入園的孩子們的需要”;87%的調查對象“對自已第二個孩子幼兒園入園的問題感到擔憂”,其中83%的調查對象“擔憂學費高昂,會給家庭造成一定的負擔”,79%的調查對象“擔憂幼兒園數量不夠,入園報名困難”,70%的調查對象“覺得師資良莠不齊,擔心沒有好的幼兒教師”,60%的調查對象“認為上下學接送不方便,對校車安全存疑”,30%的調查對象“對小飯桌衛生安全無法保障,對孩子的吃飯問題很擔憂”。對于將來的幼兒園建設問題普遍的意見及建議有:希望政府加大投入多建公立幼兒園,不斷完善幼兒園的設施設備及提高幼兒園教學質量;按一定規模的新區、樓盤人口數量配置幼兒園數量;放寬準入讓社會力量參與辦園,多辦質量好的私立幼兒園;政府補貼村鎮低收入幼師,增加幼師數量,加強培訓,提高師資水平;嚴格監管幼兒園的教學、飲食、安全等工作,避免幼兒受到身體和言語上的暴力傷害;希望鎮街、教育、衛生、交通等部門在設施建設、教育質量、食品安全、出入接送安全等方面出臺更多的措施,確保“二孩”順利入園;更希望將來幼兒教育能納入義務教育,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 二、“全面二孩”政策下可能造成我區兒童入園難的原因分析 (一)“全面二孩”政策實施第一年,我區出現分娩高峰,預計三年后幼兒園數量明顯不足。 伴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行,我區2016年1-12月共分娩39604人,比2015年的35257人增加4347人,增長12.3%,其中2016年10-12月分娩高峰突現,出生數比2015年同期增長38%,增加3537人。而近三年的平均年增長率是3.0%(按婦幼年度[1]統計)。如果按2016年第四季度的速度增長,2017年將在2015年的基礎上增加16698人,三年后我區學前教育將會迎來第一波入學高峰,相當于需要增加大型幼兒園(約300個學位規模)55所,三年共需增加165所,相當于目前我區幼兒園總數的50%。“全面二孩”放開前,我區幼兒園容量就已基本飽和,特別是公辦及省市區一級的大中型幼兒園更是一位難求,預計三年后這一供需矛盾將會更加凸顯。 (二)目前我區公辦園和優質園偏少,與人民群眾普遍期盼的幼兒教育的普惠性、公益性和福利性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近年來,我區認真貫徹落實《番禺區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全區學前教育的長足發展。番禺區學前教育一直走在全市前面,特別是近幾年在增加投入、擴大資源、補充教師、提升質量、規范管理等方面又上了新的臺階。據統計,截止2016年12月底,我區共有學齡前兒童86158人,教育局注冊的幼兒園共有310所,其中,公辦園86所,社會力量辦幼兒園224所(其中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有136所),那么具有公益性的幼兒園占比為71.6%。我區目前有省一級幼兒園14所、市一級幼兒園32所、區一級幼兒園88所、規范化幼兒園227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100%,近三年共增加新辦園55間,平均每年新增18間。 但我區幼兒園現狀與“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區出生人口增長速度相比,與人民群眾普遍期待的優質教育的普惠性、公益性和福利性相比差距仍然較大,具體表現在:一是目前幼兒園的數量遠不能滿足“二孩”增長的需求,前三年幼兒園的增長率只是將來需求量的三分之一,目前我區幼兒園兒童密度較大的鎮街有南村鎮、洛浦街、市橋街和新造鎮,如果不及早部署,屆時會出現各種爭搶學位的混亂局面。二是省、市及區一級的優質幼兒園偏少,布點不夠合理,全區共有優質園134間,平均占比41%,最多的是橋南街56%,最少的是沙頭街5%,比較少的還有石壁街10%、石基27%、石樓29%、東環及大石為38%。三是幼兒園發展不均衡,真正的公辦幼兒園較少,只占總數的28%。入園難,入好園更難,家長寧愿舍近求遠,這樣既不符合就近、方便的原則,又造成交通擁擠,增加家長負擔,造成千家萬戶擠幾個好園的現象。而部分條件差的幼兒園建筑陳舊,設施設備落后,無戶外活動空間或借用街道或小區場地,存在安全隱患,導致無人愿去,使這些幼兒園正常運轉困難,入學率不高。四是優質學前教育資源相對短缺,符合專業要求的不多,保教師資力量不足,整體水平不高,教師隊伍不穩定。 三、建議 在“全面二孩”政策實行的背景下,幼兒入學難問題將關系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成為家庭和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公立幼兒園收費合理、校園管理規范、師資條件好,但數量少,許多家長“擠破頭”也報不上名;條件好的民辦幼兒園收費昂貴,經濟困難的家庭只能“望而卻步”。再加上頻頻爆出的幼兒園老師虐待兒童等事件,使得家長們神經緊繃,在幼兒園上的選擇更是慎之又慎。這些問題既困擾著家長,也影響著學前教育的良性發展。面對即將到來的幼兒入學高峰期,我們應未雨綢繆,通過狠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政府指導,鼓勵各街鎮因地制宜,繼續增加對學前教育的投入,重視公辦園建設,加大對民辦園的扶持力度,大幅提高普惠性幼兒園比例,同時大力整治一些不具合格資質的民辦園,使其由“黑”變“白”,有效緩解“入園難”、“入園貴”、“安全無保障”等問題。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進一步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優化幼兒園規劃布局,按出生人口比例配套幼兒園數量,加大力度增建幼兒園。一是按照“廣覆蓋,保基本”的要求,進一步落實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加強對即將到來的3-5歲適齡兒童人口高峰分布情況的調查研究,根據我區實際,結合城區改造,及時完善政策措施,合理確定幼兒園的布局,應根據地區差異、人口密度規劃建設數量,落實住宅小區配套幼兒園的規劃,逐年安排新建、改擴建一批條件較好的幼兒園,尤其是以增建公辦幼兒園及普惠性幼兒園為主。 (二)加強和改進公辦幼兒園建設,充分發揮公辦幼兒園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進一步促進學前教育的均衡發展。要落實責任,統籌協調,多渠道改善辦園條件,努力建設高標準的公辦幼兒園。不斷創新工作機制,積極鼓勵現有公辦幼兒園通過舉辦分園、聯合辦園、集團化辦園等方式,擴大公辦資源,加大公辦幼兒園建設力度。不符合條件的幼兒園要重建,條件未達到的要改建,加強督促檢查,落到實處,進一步體現公益性。同時要兼顧各鎮街公辦園及優質園的均衡發展,優先發展沙頭街、石壁街、石基鎮、石樓鎮、東環街及大石鎮等資源比較簿弱的區域,力爭使我區適齡兒童都能就近入讀心儀的幼兒園。 (三)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高端的民辦幼兒園平民化。公辦幼兒園難進,條件較好的民辦幼兒園太貴,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對高端民辦幼兒園給予“降費獎補”,引導原本價格不菲的民辦幼兒園放下身段、實現向普惠性幼兒園“轉身”,也有助于民辦幼兒園轉型升級,進一步提升教學環境和質量,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服務。目前,民辦普惠性幼兒園占我區現有幼兒園的比例為44%,還應該進一步提高比例,讓更多的孩子以較低費用享受良好的學前教育,真正做到讓惠于民,從而破解“入園難”、“入園貴”等問題。 (四)加快現有民辦幼兒園的升級改造,不斷改善幼兒園辦園條件,提升幼兒園辦學層次。取締一些管理不規范、規模小、園舍條件差、師資力量不足的民辦幼兒園。對于具備一定條件的幼兒園,則應該通過政府投入、扶持、整治,提高硬件水平,著力改善幼兒園環境設施、規范班容量、確保運行安全、規范教師行為,同時改革現有幼兒園的管理體制,通過加強管理指導,加大監管力度,讓它成為家長放心,孩子喜愛的普惠園,增加學前教育的優質資源供給,從而緩解我區即將進一步凸顯的“入園難”、“入園貴”問題。 (注:1.婦幼年度是指統計數據從上一年的10月1日到本年度的9月30日。) |
問題答復: | 黃綺玲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全面二孩政策下加強我區學前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建議”收悉,現將辦理結果答復如下: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開端,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發展學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動計劃以來,番禺區強化政府主導責任,從保障機制、制度創新、內涵提升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動形成以公益普惠性幼兒園為主體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2016年2月被評定為全國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 一、基本情況 番禺區自2011年起實施學前教育第一期三年行動計劃,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在全市督導驗收獲得優秀等級第一名,實現了“六個率先”和“四個突破”。2014年,我區制定學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三個基本實現”的新目標:一是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幼兒園規范化;二是教育質量得到較大提高,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幼兒園的優質發展;三是教師素質得到較大提升,基本實現在崗幼兒教師教育教學專業化。“三個基本實現”的核心主要是在第一期擴充資源的“量變”基礎上,轉入以“三好”(“好幼教、好園所、好教師”)為目標的“質變”,促進內涵發展,推動整體水平的高位提升。2016學年,全區有幼兒園315所,其中公辦園90所,占比28.57%;民辦幼兒園225所,其中普惠性民辦園156所,全部為規范化以上等級,占比69.33%;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246所,占比78.10%;共有省一級14所、市一級34所、區一級100所、規范化幼兒園151所;規范化以上299所,占比94.92%。在園幼兒8.4萬人,適齡兒童入園率達99.9%以上。共有幼教工作者12226人,其中專任教師5966人,學歷合格率達100%。 二、關于建議“進一步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優化幼兒園規劃布局”的辦理情況 結合國家改革實驗區項目的推進,番禺區總結經驗、對標先進、科學謀劃,從投入保障、制度創新、內涵提升、隊伍建設等方面強化統籌,做好一個科學統籌的學位供給側結構布局。作為快速城市化的廣州新區,番禺除了應對“二孩政策”戶籍人口出生率迅速上升以外,還面臨著隨遷子女就學需求的持續增長,加之土地成本高企、辦園審批嚴格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學位資源不足問題更加突出。為此,我區及時啟動規劃研究,對2009年幼兒園布點規劃進行修訂。該項目自2014年立項,目前已基本完成,《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幼兒園選址規劃(2020)》的成果日前已上報區規劃領導小組研究審定。 根據《廣州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設置標準(修訂)》(2014年4月版)規定,考慮到開放二孩政策的影響,我區每千人幼兒園學位數取較高值50。根據《廣州市番禺區城鄉發展規劃(2014-2030)》及《廣州市番禺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預測2020年我區幼兒園服務人口規模為254萬。按照2014年數據,全區共有幼兒園277所,按照“新建一批、置換一批、改造一批”的思路,規劃至2020年共有412個幼兒園,可提供140430個學前教育學位(含托班學位)。按照近期實施目標發展,計劃擴建、新建幼兒園162所。其中,原址擴建28個,通過擴征用地,增加生均用地和設施,使其達到規范化幼兒園指標;新建75個幼兒園,其中2015-2017年完成新建60個幼兒園,規劃至2018年仍需新建15個幼兒園。上述規劃成果能夠滿足2020年規劃254萬服務人口幼兒入園需求,并富余13370個學位,為今后入園需求變化留有足夠彈性空間,也為學前教育高位優質布局創造條件。 在此同時,自2014年起我區積極做好擴容挖潛,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提升水平。一是新開設幼兒園必須達到省規范化標準。結合城市建設和“三舊”改造,扶持新建一批資質優秀、條件過硬的幼兒園。自2014年來新增幼兒園27所,加上籌建中的23所,到2017年底計劃新增幼兒園50所。二是督促不達標的幼兒園改建擴建。改建遷建或關停取締設施簡陋、規模小、理念落后的幼兒園,并加強鎮街部門聯動,切實整治違規辦園。自2014年來完成改擴建或搬遷新建16所。三是深度挖潛,創造條件專項整改村級幼兒園達到規范化標準,自2014年以來完成改造18所。 三、關于建議“加強和改進公辦幼兒園建設,充分發揮公辦幼兒園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進一步促進學前教育的均衡發展”的辦理情況 2016學年,我區評選推薦了廣東省指南實驗園8所、廣州市指南實驗園16所及番禺區級指南實驗園50所,以實驗園為骨干力量深化教研工作。按區域及幼兒園質量層次,劃分學前教育責任區,建立“大學區教研”和“園本教研”相結合的區域教研體系和保教質量評價體系,分3年對全區幼兒園實施分級量化考核,實現全方位的辦園水平監測。與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華南師范大學等院校團隊洽談合作;邀請北京師范大學劉焱教授主持本區保教管理制度和園本教研制度課題研究,培育保教管理和園本教研示范幼兒園;邀請北京師范大學李敏誼教授牽頭開展名園名教師3年培養計劃。制定了公辦幼兒園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建立了以生均財政撥款的形式保障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經費投入的長效機制。同時,出臺了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管理、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認定實施、教師從教津貼發放、民辦幼兒園設置與管理等政策文件,加強對規范辦園的引導和管理。 四、關于建議“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高端的民辦幼兒園平民化”的辦理情況 注重完善成本分擔機制,新增資源重點向公益性幼兒園和困難群體傾斜,全區公辦性質幼兒園達到90所。一是在擴充集體辦幼兒園方面,出臺《番禺區集體辦幼兒園管理辦法》,明確管理權屬職責,派駐支教公辦教師指導;制定《番禺區村級幼兒園回收方案》,將對外承包合同到期的村級幼兒園收回改制為集體辦,近3年新開辦及接收改造集體辦園18所。以“名園辦分園、強園扶弱園”形式,開設鎮街中心幼兒園附設村級分園5所,以結對組團方式幫扶20所農村薄弱園。二是在落實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方面,強化部門聯動,按照“一事一案”辦法,規劃部門在辦理單體平面修建性詳細規劃、建設部門在資質年檢、國土房管部門在教育設施配套確權時,均須征詢教育部門意見,促使房地產開發商落實公建配套。近年來,簽訂建設移交協議的配套幼兒園46所,其中已接收32所。新接收小區園落實公益普惠性,或以區屬幼兒園分園、鎮街集體辦等形式舉辦為公辦幼兒園;或通過舉辦權公開招標引入實力強的社會力量舉辦優質普惠性園。目前,公益普惠性幼兒園成為番禺學前教育的主體,80%以上每月保教費在最低限價標準以內,并實現學年內穩定,為群眾受惠就近入園提供了條件。全區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達99.9%,毛入園率達249%。 五、關于建議“加快現有民辦幼兒園的升級改造,不斷改善幼兒園辦園條件,提升幼兒園辦學層次”的辦理情況 我區將“建設公益普惠性幼兒園”納入民生工程,落實政府主導常態化,加強頂層設計,建立涵蓋各類公益幼兒園的投入機制。一是對于區屬公辦園,執行公用經費每生每年2640元的標準;在編教師實行績效工資,非在編合同制教師年收入自2016年起從原有6.2萬元提高至8.2萬元。二是對于集體辦園,執行公用經費每生每年補助1440元,設施經費每生每年補助1000元;對教師最高發放補貼每人每月1200元,并落實每人每月不少于500元的半額社保補助。三是對于普惠性民辦園,按照不同等級,執行公用經費每生每年最高補助1440元,設施經費每生每年補助700元;對連續從教3年以上教師每年補貼3600元。大手筆的財政投入,成為番禺學前教育穩步發展的堅強保障。2014至2016年,全區學前教育財政投入分別為18025.7萬元、16470.1萬元、17240.6萬元,占財政性教育經費比例分別為6.39%、5.19%、5.22%。全區有幼兒園315所,其中公益普惠性幼兒園246所,占比78.10%,與2014年相比新增54所;有民辦園225所,其中普惠性民辦園156所,占比69.33%,與2014年相比新增49所。 確立了從基本均衡向高位均衡轉型為目標,按照“優園優獎、優師優獎、優教優獎”的思路,每年安排專項資金超過6000萬元,形成了經費資助、教師待遇、規范化等級達標、建設改造、質量考核等五大項目的綜合獎補激勵辦法,大力推動學前教育規范優質發展。例如,對創建規范化或上等級的幼兒園,連續3年按照每年每生300元的標準獎勵資助用于補充公用經費。對通過改造實現規范化達標的,集體辦幼兒園每班獎勵15萬元,民辦幼兒園每班獎勵5萬元。對成功創建省、市、區一級的,分別予以一次性獎勵15萬元、10萬元和6萬元,該獎勵可累加獲得。為了減輕資金壓力,幼兒園提出創建目標獲教育部門同意后,區財政按獎金總額30%先行劃付啟動資金,成功創建再發放余下的70%。目前,全區幼兒園達到規范化標準的299所,所占比例達到94.92%;與2014年相比新增83所,新增規范化幼兒園學位2.1萬個。 六、存在問題 我區學前教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短板:一是城鄉發展水平存在差距。作為快速城市化地區,我區學前教育基礎差、底子薄,中心城區和新開發小區的幼兒園辦學水平較高,部分農村地區幼兒園發展則相對滯后。二是財政投入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投入渠道尚需拓寬,要繼續研究完善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努力提高政府分擔學前教育辦園成本比例,落實新增資源重點向公益普惠性幼兒園和困難群體傾斜。三是公益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總量不足。部分區域仍未能滿足廣大家長對子女享有公益普惠、規范優質學位資源的需求。四是幼兒教師素質水平有待提高。幼兒教師福利待遇仍然較低,幼兒園難以留住高素質的教師,導致幼兒教師流動性大,不利于專業發展和隊伍穩定,影響了學前教育質量水平的整體提升。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村集體辦幼兒園辦學發展困難。近年來各級財政大力支持公益普惠性學前教育發展,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辦園條件和質量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村集體辦幼兒園因屬村集體所有,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公辦幼兒園,未能享受到政府財政支持,而保教費必須按公辦幼兒園進行限價收費。如今物價水平和人工成本不斷提升,村集體辦幼兒園僅靠每人每月四五百元保教費和所在村委的少量經費支持,辦學生存已面臨困境,辦學質量更難以提升。另村集體辦幼兒園無法辦理“三證合一”問題。由于村集體辦幼兒園舉辦者是村委會,資產屬于村集體所有,無法按現行“三證合一”的管理辦法完成登記。目前我區有68所村集體辦幼兒園,陸續因無法按照“三證合一”管理辦法進行登記,組織機構代碼無法通過年審被銀行要求凍結對公賬戶,嚴重影響教職工工資發放和幼兒園日常運營管理。 七、下階段思路 一是繼續大力擴充公辦學前教育資源,進一步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優化幼兒園規劃布局,按出生人口比例配套幼兒園數量,落實責任,統籌協調,多渠道改善辦園條件,努力建設高標準的公辦幼兒園。不斷創新工作機制,積極鼓勵現有公辦幼兒園通過舉辦分園、聯合辦園、集團化辦園等方式,擴大公辦資源,加大公辦幼兒園建設力度,力爭至2020年全區公益性幼兒園占比達到85%以上; 二是繼續大力引導發展普惠性民辦園,進一步提高普及、規范、均衡的學前教育服務的供給能力,力爭至2020年全區普惠性民辦園數量占民辦幼兒園總數的70%以上,公益性幼兒園(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覆蓋率達到85%以上,基本解決“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 三是引導多元化辦園。加快現有民辦幼兒園的升級改造,不斷改善幼兒園辦園條件,提升幼兒園辦學層次。按照不超過20%的比例,允許社會力量舉辦個性化、優質化的民辦幼兒園,滿足市民群眾對學前教育資源多元化的選擇和需求,進一步提升學前教育的公共服務水平。 非常感謝您對我區學前教育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