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賢中學是番禺區歷史最久遠的中學之一,有近兩百年的辦學史,在番禺乃至在整個廣州地區都是不多的。象賢中學發軔于沙灣古鎮留耕堂內1826年開設的“象賢家塾”,開埠伊始,即崇德象賢。民國元年(1912年)辛丑舉人何寶權將“象賢家塾”易名“何氏學堂”,后稱“廬江小學”、“德明小學”、“表正小學”、“沙灣學校”等。1941年增辦初中,易名“沙灣中學”,1944年增辦高中,易名“私立象賢中學”。1950年后,先后易名為“沙灣中學”、“番禺二中”,1989 年復名“象賢中學”,沿用至今。象賢的歷程如一部清潔繁富、韻律優雅的史詩,在科舉年月蹣跚,在文化新潮中定型,在新中國年代發展,在改革歲月中壯大,在新時代越級而上。 象賢中學在建設“教育強區”的戰略調整中受到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2005年新校區建成并投入使用。2008年正式成為番禺區直屬重點高中。象賢中學珍惜歷史發展機遇,緊緊圍繞質量與效益的時代要求,堅定不移地實施內涵式發展戰略。2008年12月,以高分通過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評估,獲得優秀檔次。2009年5月又順利通過廣東省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督導驗收,翻開了辦學歷史上新的一頁。 象賢中學堅守“承崇德象賢之脈,育明德至善之才,倡賢德潤世之風”的教育信念,孕育和積淀了一種獨特而寶貴的教育文化資源,形成了“低進高出,高進優出”的辦學特點,近十多年來連續榮獲廣州市高中畢業班工作一等獎。在“辦有靈魂的學校,育有靈魂的師生”教育理念的引領下,象賢中學自強不息,變革創新,先后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廣州市綠色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廣州市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廣州市教育技術裝備管理先進單位、番禺區教育信息化示范學校、番禺區文明單位和文明學校、全國基礎教育改革先進單位、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單位、最具匠心精神品牌中學等。 誠然,伴隨社會環境的變化,學校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逐步改善,社會美譽度高,但也遭遇到了高位發展的瓶頸,主要體現在: 一、不能更大范圍統籌挖掘和利用番禺地方教育資源、人文資源優勢,來適應和推進新課程改革; 二、象賢中學文化底蘊厚重,以“自強不息,立世為民”為校訓,堅持辦有靈魂的教育,構建并完善了“賢文化”育人體系,形成了“學校有特色,教師有特點,學生有特長”的基本格局。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由于格局小,較難發揮示范輻射作用等。 三、容易造成優質生源流失,優質學生缺乏宏觀視野; 四、體育、藝術學生、高端學生缺乏系統性培養,較難培養出象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與現代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拔尖人才,包括體育與藝術的高端人才。 因此,為更好地傳承歷史,充分發揮象賢中學的歷史資源,提升番禺教育的影響力,建議: 辦法: 一、探索組建象賢教育集團。教育集團化發展是當前的一個趨勢,也是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的一個有效途徑。充分利用象賢中學校友何炳林院士的影響力,成立象賢中學教育集團,與區內優質初中對接(比如象達中學、鐘村中學或城區初中等),打造六年一體化課程實驗班,培養拔尖人才。創新教育集團的辦學體制,在招生、教師聘任、課程設置等方面給教育集團一定的自主權,盤活教育資源;區財政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讓象賢中學的辦學條件再上一個臺階,聘任專家團隊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議政府及教育部門及早研究,推進象賢教育集團的建設。 二、整理挖掘番禺象賢教育人文資源等,豐富沙灣古鎮旅游資源。區有關部門、沙灣鎮及象賢中學多方合作,組織力量挖掘整理番禺、象賢及沙灣等教育資源,在古鎮選擇適當地方開設博物館,作為古鎮旅游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宣傳番禺教育的一個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