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修榮、鄧偉強、楊歸泓等委員: 你們提出的《關于整合新造、化龍兩鎮資源,營造翁山(屈大均)故里景區的建議》(第43號)建議收悉。我單位高度重視,積極組織新造鎮、化龍鎮等單位進行認真研究辦理,并與您在9月6日進行了座談交流,經綜合新造鎮、化龍鎮等會辦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我區文物部門對屈大均系列文物進行多次系統全面的普查。 新中國成立后,我區共開展了五次全區范圍的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特別是2000年后,從國家到地方,都非常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我區在市、區的組織下,開展了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廣州市第四次及第五次文物普查等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通過普查摸清了相關文物的情況,并于1989年6月合并屈大均墓、屈氏大宗祠、八泉亭成功申報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名稱為屈大均墓(包括八泉亭、屈氏大宗祠)。墓、亭、祠約呈西北東南走向的三點一線,橫跨兩鎮,相鄰直線距離不足半公里,當前保存狀況較好。 二、屈大均系列文物保護修繕工作穩步推進中。 作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番禺高度重視屈大均系列文物資源的保護利用。早在1996年,番禺政府就已開展屈大均墓修繕工程,其后又于2007年啟動屈氏大宗祠修繕工程,2014年組織八泉亭修繕工程,3個修繕工程均取得良好成效,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恢復文物昔日面貌。 面對屈氏大宗祠出現的各項文物建筑保護難題,組織開展科技保護工程,成為在文物保護工作中運用科技手段的實踐范例,并于2014年起對祠堂每年組織3-4次的白蟻防治工作,保障文物免受蟲害侵蝕。近年文物周遭環境發生變化,對屈大均墓和屈氏大宗祠存在一定影響,特別是屈大均墓山體比鄰海運油庫庫區,我區積極應對,防患于未然,于2018年分別啟動屈大均墓搶險加固和屈氏大宗祠排水設施維護改造工程,穩步推進保護工作,確保文物安全,最大限度的保持屈大均先生遺跡的歷史風貌,該項搶先工程計劃年內完成,徹底解決祠堂排水問題,保護文物安全。 在開展大型修繕工程以外,我區同樣十分注重屈大均系列文物日常的管理和維護。相關部門不定期開展巡視檢查,指派專門的文物保護監督員和信息員定期巡查,發現情況即刻上報,及時組織解決。針對這3處文物,區內每年均有配套經費用于日常的保養維護,目前屈大均墓已經正在按照文物修繕原則修復。提案所提思賢亭是80年代建造的,不屬文物本體,暫不考慮重新設計建造。 三、屈大均系列文物的周邊建設依法得到有效控制。 1994年由廣州市人民政府劃定屈大均墓(含八泉亭、屈氏宗祠)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屈大均墓保護范圍:墓邊線向外延伸20米。八泉亭、屈氏宗祠:從建筑物外墻向外延伸5米。屈大均墓建設控制地帶:墓從保護范圍外緣起向外延伸30米。八泉亭、屈氏的宗祠:從保護范圍外緣起向外延伸30米。屈氏大宗祠保護范圍內任何可能影響文物保護單位安全及其環境的活動都是受控制的,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建設工程,需經省文物局同意,這是對祠堂的有力保護,及周邊民居建設的控制。祠堂前已有小廣場,原地堂部分已修作公路,不具備復原條件。 四、屈大均系列文物的活化利用取得一定成果。 化龍鎮已經完成屈氏大宗祠保育活化工程的建設工作。工程包括祠堂保養維護、文史資料整理及各功能區建設,打造成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小學教育基地、文化室、農家書屋、祠堂文化陳列室、村史展館、閱讀茶座等配套設施于一體的文創空間,豐富翁山故里的景觀和內涵;祠堂內已設屈大均(翁山)紀念館,展示屈大均生平事跡并安放屈大均塑像。 新造鎮大力發揮屈大均墓和八泉亭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優勢,積極開展面對學生群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教育活動。 五、為保護好屈大均系列文物,文物保護規劃正在編制中。 科學編制保護規劃,能夠幫助文物所在地政府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系,促使文物保護單位及其環境得到更有效的保護。2019年,根據國家和地方有關文物保護文件的規定,我區積極開展屈大均系列文物的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翁山故里涉及的新造思賢村、化龍鎮莘汀村、墓道、銜接道路等,是翁山故里的整體格局,屬本次保護規劃編制的內容。目前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正在由有資質的單位編制中,此規劃將對所涉及的3處文物進行統一規劃,在保護的前提下注重利用,打造3處文物間的參觀通道將是規劃內容之一。 六、翁山景區建設工作委員會將在條件成熟時積極推動。 提案所提的翁山景區建設工作委員會成立工作涉及面廣,綜合新造、化龍兩鎮會辦單位意見,我局認為目前翁山景區委員會成立條件以及景區建設條件尚不成熟,應組織文化研究專業人才成立專門的工作協調機構為宜。 屈大均系列文物保護規劃經廣東省政府批準后,我局計劃充分征求區規劃建設等相關部門的意見,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建設方案,上報番禺區文商旅融合發展領導小組同意后,再提請區委區政府批準后實施。 感謝你們對我區文物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你們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