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存在的養老問題。(一)廣州人口老齡化加劇,獨居老人比例10%。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已達到高峰。截直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1億,占人口總數17.3%,而我國人口卻曾逆增長,降至12.43%。據廣東省老年文化協會會長劉利光稱:現在廣東省60歲以上戶籍人口達1400多萬,廣州市60歲以上戶籍人口達160多萬,加上30多萬跟隨子女到廣州養老的老年人,廣州老年人超200萬。 且根據廣州發布的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數據:平均每十個老年人就有一個在獨居。 (二)老年人想體面且尊嚴地養老,特別是不給子女添麻煩。 想體面且尊嚴地養老,至少與三大因素有關。 一是金錢。大多數老年人退休后,養老待遇與未退休前是明顯降低【機關養老退休的除外】,有的甚至是斷崖式,所以社會有一種說法叫“老年赤貧”。想進養老院,但就目前普通合同制員工的退休養老金而言,還存在資金缺口,缺口費用須靠子女的貼補或年輕時財產的積累。 二是內心需求。目前我國是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歲。即男年滿60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干部年滿55周歲。雖然目前有延遲退休的提法,但尚未推行。也就是說,老年人在相對較早的年齡退休,身體和精力尚好,坐吃等死,并不是絕大多數老年人的想法,他們內心有需求,在不給子女添麻煩時,也希望能被社會和他人所認同。 三是與社會的聯結性。據統計:老年人只有參與外面的事務越多,幸福指數就越高。所以,老年人只有與社會產生一種聯結互動時,不僅能產生同理心,而且幸福值也越高,且他們助人時也在助已,內心能產生安然和踏實。 目前的居家養老模式有短板。 目前的養老基本是針對失智或者身體尚能自理的老年人,沒有形成一套覆蓋面廣且能持續性發展的方案,且是被動養老。 對老人養老,番禺積極探索許多方案:如在南郊建成廣州首家專注于失智照護的養老服務機構,退休人員的老年大學,推廣智能居家養老模式且在廣州番禺橋南街建成長者飯堂等。這些要么是針對老年人中的特殊人群,且是養老服務機構完成要么是針對身體尚能自理的老年人。但對于一般非失智且身體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子女無瑕或者不能看護時,且請看護人員費用很高,如何看護?如何養老? 2、抱團養老是小范圍內的流轉,且最后離去的人,仍是孤獨終老。 抱團養老現在比較流行,它是幾個相好的老人搭伴生活,互相照顧。但抱團的圈子有限,僅限于小眾間,而且各個抱團圈子間又互相隔離,未跨小圈子式合作,均獨立作戰。這存在一個大問題:團體中離世有先后,那么最后離世一人、二人時,較難互相關照,孤獨無助,只能獨立面對最后余生。 二、積分養老是目前試行較好的居家養老模式。 1、積分養老的概念來源于時間銀行。 時間銀行最早的倡導者是美國人埃德加.卡恩,傳播”互助互惠,分享價值”。在2007年,瑞士非營利組織施善基金會曾進行一項有趣的嘗試,鼓勵陌生老年人之間互助,并將做幫助他人的時間積累起來,等將來年老或需要照顧時,再接受他人的義工服務。 目前無論是瑞士 、日本、香港等北美、歐洲和亞洲等23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社區都在進行時間銀行的嘗試。而且中國的河南新鄉、山東威海、湖北武漢、上海、江蘇南京等國內城市都在實行或試行養老積分方案,從目前的試行反饋效果而言,不錯。 辦法: 一、區政府要大力推廣積分養老概念,鼓勵老年人之間的自主互助。 (一)幫扶積分符合中國傳統價值觀,同時也符合民事法律原則。 老年人退休,最多的是時間。在初退休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身體尚好。這時老年人可以為將來養老進一步未雨綢繆,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他人賺積分,也為將來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好時,儲福因。這種不僅符合中國傳統的文化價值認同,幫人助已,同時也符合“等價有償”的民事法律原則。 (二)積極宣傳積分養老,讓老人從被動養老變成主動養老。 一個好的方案,必須要導引,即讓老年人產生同理心及認同感,才利于推廣。因為積分養老是一個新事物,那么必須讓老年人知曉要領、方案且答疑解惑,同時調動參與的積極性。 二、區政府同時也鼓勵年輕人參與養老積分計劃,讓年輕人的志愿服務與老年人的養老服務結合起來。 年輕人接受新事物快,也愿意嘗試,區政府鼓勵年輕人積極參與,這樣可以將年輕人的志愿服務和老年人的養老服務有機結合起來,成為正向的激勵和良性的循環。 三、讓積分幫扶登記卡與網絡接單幫扶電子登記,并軌使用;同時建立科學的積分換算制度。 (一)設立積分登記管理機構,設立社區專管員和積分登記卡。 對于不會使用網絡的老年人,區政府成立一個統一的老人養老積分的專門機構,同時在各個社區成立社區養老積分專管員。統一的專門機構不僅聯系各社區的專管員,同時協調、互動、服務和管理。 積分登記卡的功能,就是積分儲存和消費登記。 (二)區政府搭建養老積分幫扶網絡平臺。 1、對象:年輕人及能熟練使用電腦的中老年人。 2、目的:監控、統一調配及修正。政府搭建養老幫扶網絡平臺,不僅能有效的后臺監控及服務,收集數據,不斷地調整和修正試行中的問題。同時有利于年輕人及熟練使用電腦的中年人也可自由地選擇并參與養老積分計劃服務,自主接單,減輕政府成立專門機構的行政成本。 (三)政府要建立科學的積分換算登記制度。 由于是一個互為服務,而且服務的內容千差萬別。這時服務的積分分值換算必須要有標準科學,要量化。先可以參照其他的在試行的國家和城市的經驗,制作一個標準,然后在試行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修正和調整,制作出符合番禺實際情況的積分制度。 1、幫扶積分的用途。 積分一定落到實處,即幫扶積分的用途。其最少有兩種用途:一是核算為工時。一是核算為錢。互為服務是宗旨,積分核算為工時,來抵償他人的免費服務。但積分不能用完時,積分可以核算為錢,由政府與第三方合作建立商業平臺,可以在特定的商業平臺上購物。 這里分二步,首先核算為工時,記錄或抵免容易操作,在試行相對成熟后,再核算為錢,再搭建物流交互的商業平臺,讓其更自由地流通。 四、讓養老積分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制度,可流轉,即可轉讓、繼承和傳承。 這里分二步走:一是民間慣例的形成;二是國家法律層面的認可。 養老積分如果讓其成為一種制度,必須是可以轉讓、繼承和傳承,為此,是須要法律條文予以配合。但在試行階段,用登記方法作記錄,民間承認它的轉讓、繼承和傳承效力,約定俗成。在時間成熟時,即試行效果相當理想時,國家也認可時,再上升到法律層面。也就是說,初建立民間慣例,條件成熟時,再上升到國家意志。 總之,此方案發揮每個老年人的特長,互為服務,產生幸福感和獲得感。同時讓年輕人志愿參與,為養老儲備。最終讓其成為一個生生不息的養老制度,與目前在試行的其它居家養老方案互為配合和補充,助推破解養老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