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結合自身特質,找準產業定位,進行科學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形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重要功能平臺。在廣州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過程中,根據我區特色,打造一批獨具嶺南魅力、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形態多式多樣的特色小鎮,串聯成為“珍珠鏈”,將為大力實施我區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新的強勁動力。 目前,特色小鎮建設尚處起步階段,政策體系、科學理論、各種創新要素集合仍在探索之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 1、市場參與不夠。特色小鎮本是市場開發行為,無論是投資體量還是投資規模,以及將來運營難度,都需要綜合能力導入。 2、社會資本缺乏。特色小鎮前期投入巨大、建設周期漫長的特性決定其建設成果、產業效益無法在短期內顯現。而目前我區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仍由政府公共資金和民間自發產業資本兩類構成,缺乏企業社會資本有效參與。 3、輻射帶動較弱。與發達國家(地區)相比,國內特色小鎮建設起步較晚,且存在行政區域規劃限制,多為3—5平方公里,無法支持大規模生產活動,加之公共配套設施不完善,難以實現高附加值產業集聚發展,導致規模經濟效益不明顯,不易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4、長期規劃欠缺。對小鎮建設主要局限在原有行政建制的小鎮上增加“特產”的概念。建設過程中未完全凸顯“特”字,同質化現象突出,產業特色不鮮明,產業鏈不完整,多是單打獨斗,無法吸引優質社會資本和大企業。 辦法: (一)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元主體共同治理。 1、大力推進我區政府的服務型建設。將開放和發展融合納入特色小鎮建設之中,在建設機制上以創建制代替審批制,加強動態調整;創建制度供給,扶持政策有獎有罰,為小鎮提供更適宜創業發展的管理環境。 2、建立公共部門與民間機構的長期信任合作關系,鼓勵市民參與地方文化建設,建立對地區發展目標的共同認知、普遍認可和共同利益分享機制,搭建互相交流合作的網絡平臺,努力為居民創造就業機會,并保持政策延續性,使地方發展成為全部利益相關者共同目標。 (二)創新投融資模式,提高資金效率,構筑商業創新平臺。 1、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實施“千企千鎮工程”,加強鎮企銀合作,運用多種融資模式,吸引社會民間資金參與特色小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鼓勵政策性金融、商業貸款和各種基金債券等運營,打造頗具活力的創新環境。通過選薦創投運營商,集聚創業者,引入風投資本,邀請導師指導項目,實現低成本孵化,培育典型龍頭企業,形成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2、構建信息共享格局。利用大數據管理經驗,建立特色小鎮信息共享平臺,整合區域內產業資源、人才資源和服務資源等信息,構建統分結合、點面結合、線上線下結合的長效服務體系,搭建特色小鎮的交流平臺。 (三)創建聯動發展模式,帶動規模經濟,輻射周邊經濟共同發展。 1、實行區域創新整體戰略。在特色小鎮建設中要堅持開放包容,實施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鼓勵各種市場主體參與特色小鎮建設。同時,注重產業協調,統籌考慮主打的特色產業規劃,促進產業跨界融合發展,把特色產業鏈延伸到觀光、餐飲、娛樂、休閑、文化等配套行業,推動項目產業化集聚,提升綜合發展實力。 2、采用“1+N”鎮村聯動發展模式。以番禺區中心為主線,改造提升區內路網和對外通道,把周邊特色小鎮串聯起來,加強內外供需協調、供給平衡,既要引資、引技和引智并舉“引進來”,也要重視從供給側發力“走出去”,形成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城鎮集群并構建“以鎮帶村、以村促鎮、鎮村融合”的聯動發展模式,推動特色小鎮開放型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 (四)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充分融合多樣性發展方式,科學定位小鎮特色產業。 1、堅持因地制宜。全面考察、深入研究小鎮實際情況,挖掘當地特色和歷史文化,將其融入產業,實現特色發展。 2、注重科學規劃。搭乘區域發展順風車,確定合理發展路徑,將生產生活生態融入小鎮建設。 3、科學選擇特色產業。遵循城鎮在某個區位中出生、成長、成熟、穩定甚至衰亡的生命發展規律,在適當時間地點科學判斷城鎮未來發展走向,制定明晰的產業發展方向,建立特有的保障機制,使小鎮特色產業站得住腳跟。 4、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完善道路、水電、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配置教育醫療等資源,通過不斷優化人居環境和基礎公共服務設施,推進農村人口就地城鎮化進程。 (五)防止“房地產化”傾向,堅持產業立鎮,構建良性發展循環系統。 1、建議在規劃過程中實行混合用地,破解不同主體對土地依存度有差異的問題,實現產業、居住、綠地以及服務空間有機混合,以促進空間功能性、全景式發展。 2、降低公共產品建設對業主權益的傷害。由于地塊內產權范圍線交錯,政府擬建設的公共產品如道路、市政及其他公共服務設施,容易占用私人或企業的產權用地,這需要在實地踏勘、設計和公示構成中跟相關地塊業主保持溝通,評估建設方案對其影響,調整制定合理方案。在不能調整的地塊,建議政府通過獎勵容積率或減少稅收等方式進行補貼。 (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1、大力扶持人才創業創新。加快打造人才創業創新平臺。大力開展扶持各類人才的創業創新活動,通過資金和政策支持、技術培養等方式,激發各方面人才尤其是青少年的創業創新熱情。 2、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通過與高校、研究院開展產學研合作,集聚一批產業生產技術領軍人才,促進“以才引才”和“團隊式引才”,提高人才薪酬待遇,妥善解決引進人才安家落戶、子女教育等問題,做到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 3、建立人才追蹤機制。特色小鎮的區域是有形且有限的,但是與人才的關聯是無邊界的。必須按照“引入一批、培養一批、觀察一批”的理念,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起相關領域高層次人才的跟蹤機制,為特色小鎮當前及長遠發展預留空間。 4、完善人才發展機制。對特色小鎮的人才培養,政府要優化人才服務,建立完善的人才服務制度,定期聘請專家學者擔任顧問,指導各地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務窗口,把各層次人才逐步納入服務對象。針對特色小鎮人才管理工作實際,建立科學全面的考核評價制度,提高區內各政府部門對特色小鎮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