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開展醫療聯合體(以下簡稱醫聯體)建設,是深化醫改的重要步驟和制度創新,有利于調整優化醫療資源結構布局,促進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資源下沉,提升基層服務能力,有利于醫療資源上下貫通,提升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能,更好實施分級診療和滿足群眾健康需求。 一、基本情況 我區積極探索醫聯體建設與發展,逐步呈現出“松散型”、“緊密型”、“專科聯盟”、“強強聯合”四條建設思路。 1、組建2個松散型醫聯體。番禺區中心醫院與市橋醫院、洛浦醫院以及東環街等5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了松散型醫聯體。何賢紀念醫院與番禺區第二人民醫院、石碁人民醫院、南村醫院等9家醫院形成松散型醫聯體。同時結合各醫院特色優勢,探索醫院間相互融合、專科聯盟、專科植入等個性化合作形式,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促進雙向轉診工作的有效開展。如何賢紀念醫院與南村醫院建設區域血透中心,使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區屬醫院的便利服務;還在該院開展產兒科醫聯體幫扶項目。 2、推進3個緊密型醫聯體。何賢紀念醫院繼續推進與沙灣人民醫院的緊密型醫聯體合作,繼續完善沙灣產科院區整體功能,實現“三聯”(人聯、醫聯、財聯)相互融合,提升區域內整體醫療服務能力,形成顯著的產科服務特色和品牌。何賢紀念醫院與區社會福利院重新簽訂整體托管康復醫院合作協議,給老年康復病人提供了優質服務。區中心醫院積極與石樓人民醫院積極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推進信息互聯互通、醫學檢查互認、醫學影像互傳共用,大大降低了患者就診成本。 3、運作2個專科聯盟。腫瘤專科聯盟:去年3月,番禺區以番禺區中心醫院為龍頭,由9家醫院組建了廣東省首家腫瘤專科聯盟。同時正式成立番禺中心醫院腫瘤研究所沃森會診中心,成為華南地區首家、全國第三家正式啟用沃森腫瘤診治助手的醫療機構。產兒科醫療聯盟:區婦幼保健院和區中心醫院與區屬的醫療保健機構組成,形成了三級和二級以下醫院在產兒科門診、住院、急救、轉運、培訓、醫護人員調配、專家查房、進修等10多個方面的需求和資源清單,在實際運作中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新格局,明顯提升了區域產兒科醫療服務水平,實現了分級有序就醫,較好地應對了二孩政策帶來的生育小高峰。 4、探索與省市醫院強強聯合。我區的醫聯體建設不限于區內,區第二人民醫院、市橋醫院正與市區內高水平三甲醫院商談醫聯體合作事宜。 二、存在問題 1、推動力尚需加強。醫聯體內涉及的收費標準、醫保報銷政策等問題需要在政府層面成立改革專項領導小組推動,相關部門協商解決。 2、統一規劃缺乏。個別醫聯體大到覆蓋全區,形式多樣、五花八門;優質管理團隊、醫療資源和優秀人才難以下沉到基層醫聯體內;一些有能力和實力的三甲醫院“空閑”,造成醫療資源配置不均。 3、相關配套政策不完善。各醫聯體的制度制定、職責界定、雙向轉診等問題未明確。同時,公立大醫院的逐利驅動、基層能力不足、醫保政策不配套、缺乏有效激勵機制等問題。各級醫療機構功能定位不清晰,難以實現合理的分工協作。 4、病人轉上容易轉下難。基層人才技術設備落后,沒能力承接疑難病人,病人也不信任且不愿回原基層醫院進行康復治療。 5、激勵機制尚未完善。醫聯體內優秀人才和優質醫療資源難以下沉基層,缺少動力與活力。 辦 法: 1.強化政府主導,多位一體大聯動。進一步落實政府辦醫主體責任,成立政府層面的改革專項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區醫聯體建設工作。打破多頭管理,把涉及醫聯體建設的有關職能部門歸口管理,構建聯動格局。區、 鎮(街)兩級政府要落實辦醫主體責任,落實公立醫院投入政策,建立財政補助資金與績效考評結果掛鉤機制。在人財物及政策方面,全面向基層傾斜,建立健康“守門人”制度。 2.探索建立醫療集團和醫共體。建設以區中心醫院和何賢紀念醫院牽頭的醫療集團,鼓勵各公立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自愿加入,實現人才共事,技術支持、檢查互認、處方流動、服務銜接。鼓助專家下沉到基層,重點是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立專家工作室,落實分級診療制度。引導群眾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探索開展醫共體建設,由區統一規劃設置若干個醫共體,每個醫共體以區級醫院牽頭,整合一定數量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采用集約式一體化管理模式,覆並10- -70萬人口。充分發揮牽頭醫院區域龍頭作用,形成區一鎮(街)一社區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構建三級聯動的區城醫療服務體系。鼓勵推廣深圳羅湖醫院集團“以基層為重點,以健康為中心,以醫保基金總鎖管理、結余獎勵為核心”的管理模式。醫共體內組建跨專業的醫療衛生健康服務團隊,與居民簽訂衛生健康基本衛生服務一體化協議(包括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廣州市社會醫療保險普通門診若層定點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優化公共衛生健康管理服務模式,建立共享型區城衛生信息和健康大數據平臺,形成展務、責任、利益和管理的共同體,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探索組建專科聯盟和遠程醫療協助網等多種形式的醫聯體。 3.完善配套政策。 一是完善組織管理和協作機制。制定醫聯體章程,規定主體單位與其他成員單位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完善醫療質量管理等制度。鼓勵醫聯體探索在醫院層面成立理事會。 二是建立責任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對醫聯體內部因雙向轉診等互有參與業務產生的業務收入、醫保基金的結余留用,探索實行按一定比例在牽頭單位和成員單位之間進行分配。因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虧損,應由醫聯體牽頭單位、成員單位共同分擔。 三是進一步落實醫療機構功能定位。區屬三級醫療機構要逐步減少常見病、多發病、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比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及專業康復、護理等機構為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患者提供治療、康復、護理等服務。通過簽約服務,暢通醫聯體內部轉診機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要為醫聯體內上轉的患者優先安排檢查檢驗、設立住院綠色通道等服務,基層醫療機構要重點暢通診斷明確、病情穩定患者和術后康復期患者的下轉通道。 4. 促進醫聯體內部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 一是促進人力資源有序流動。醫聯體內統一調配資源,統籌薪酬分配。鼓勵醫聯體內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向下級醫療衛生機構派出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主動為下級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進修學習機會。在編制隸屬關系不變的前提下,探索推進人才區管鎮(街)用、鎮(街)管社區用,建立人才柔性流動機制,推進合同制、聘用制。 二是推動信息互聯互通。提升番禺區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綜合服務能力。以區中心醫院醫療平臺為基礎,擴展為番禺區區域醫療平臺,并建立區域公衛平臺,兩個平臺互相融合、互聯互通,共同組成番禺區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化平臺。全部公立醫院接入區域醫療平臺,醫療集團內公立醫院直接使用牽頭醫院的應用系統,并實現內部互聯互通;醫療集團外的醫院可通過使用區中心醫院應用系統或通過區域醫療平臺,與區內其他醫院實現互聯互通。整合全區的掛號池、住院池,開展遠程醫療、轉診會診、全科醫生簽約等。通過番禺區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整合醫療云與公衛云信息資源,實現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連續記錄和診療服務信息的互聯互通。番禺區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接入廣州市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實現與區外大型醫院的協同服務。通過番禺區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實現二、三級醫療機構和大部分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互聯互通,并與廣州市健康信息平臺實現互聯互通。未來,實現全部醫療衛生單位之間互聯互通。探索制訂遠程醫療服務診療規范以及收費政策,條件成熟時研究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三是實現區城資源共享。依托醫聯體內牽頭單位的影像、檢驗、病理、心電診斷等優勢資源,建立區域醫學影像中心、檢查檢驗中心、消毒供應中心、后勤服務中心等,實現醫聯體內服務供給一體化、醫療質量質控同質化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鼓勵探索建立醫聯體內統一的藥品招標采購、管理平臺,形成醫聯體內處方流動、藥品共享與配送機制。 5. 加強政策保障 一是完善人員保障和激勵機制。按照“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員獎勵”的要求,完善與醫聯 民體相適應的績效工資政策,健全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系的分配激勵機制。落實醫院用人自主權,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靈活用人機制。允許將收支結余的部分資金按規定用于獎勵性分配。完善激勵機制,三級醫院醫務人員晉升副高以上職稱時,將其在醫聯體內基層醫療機構的工作時間納入基層工作經歷,作為醫聯體內醫務人員職稱職務晉升的條件之一。 二是建立與醫聯體相適應的績效考核機制。強化考核和制度約束,建立醫聯體考核指標體系,重點考核醫聯體技術輻射帶動情況、醫療資源下沉情況等,不單純考核業務量,將三級醫院醫療資源下沉情況、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協作情況以及基層診療量占比、及向轉診比例、居民健康改善等指標納入考核體系,引導三級醫院履行責任、完善措施,主動幫扶基層,切實發揮引領作用,引導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積極參與。考核評價結果作為人事任免、評優評先等的重要依據,并與醫務人員績效工資、進修、晉升等掛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