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關于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建設和發展好我區 “健康服務金字塔”網底部分的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事業,是解決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健康服務需求和我區醫療衛生事業某些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矛盾的有效辦法。也是體現政府“補短板、強基層、惠民生”的重要舉措。現就解決我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手嚴重不足問題提幾點建議。 一、背景 自2011年9月至今,我區落實國家基層醫改政策七年多,全區16個鎮街均設有已運行數年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但其服務能力一直低下,經常遭到群眾的不滿意投訴,打個預防針或看個小病的,也像大醫院一樣排隊,有的甚至排隊排上好幾天。同時,繁重的工作任務也讓基層醫務人員難以承受。究其原因,主要是轄區服務人口數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務人員配置數的嚴重不相符。 根據廣州市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廣州市人口規模及分布情況》,截至2017年底,我區戶籍人口為93.45萬人,常住人口171.93萬人。我區政府采用的數據則為常住人口約127萬。不管采用何種數據,實際在番禺區居住的人口據推斷近300萬人。但目前我區仍按照142萬常住人口核定醫療等公共配套設施建設;仍按照8人/萬人口的國家最低標準配置基層社區衛生醫務人員編制數。 2012年我區核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編制1209人,至今沒增編一人。據衛計部門數據,目前我區的全科醫生數為591人,其中302人(占51%)在二甲或以上醫院從事專科醫療工作。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注冊的全科醫生只有289人。按我區常住近300萬人口計算,實際每萬人口配置的社區醫務人員只有4名,其中全科醫生每萬人口僅有1名。在全市各區中排名倒數。與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更沒法比較,杭州市從2014年起已實行16人/萬人口的標準,上海市則按15人/萬人口的標準配置。 二、問題與困難 (一)編制固定是硬傷。 經過政府近兩年來的加大投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薪酬待遇低的問題已得到部分解決,人才流失速度有所減慢。但編制數固定,人手不足是仍然是導致基層服務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社區醫務人員每天面對繁重的基本醫療服務任務和十四大項國家基本公共衛生項目任務,免不了顧此失彼,難以提高服務質量,群眾投訴自然增多。作為基層網底,在必須做好窗口服務的同時,三頭兩天接受各上級檢查是常態,整理資料迎檢也是一大工作負荷。 根據《關于優化整合區內各鎮街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資源的批復》(番編[2016]21號)文件精神及區統計局2017年全區200萬人口統計數據計算結果顯示,各鎮街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缺編情況嚴重,其中洛浦、南村、沙頭、大石等鎮街缺編達40%以上。具體見下表一:
(二)政府投入不足,多渠道也沒能解決供需矛盾 近幾年,在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的大力推動下,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通過向上級醫院借用人員、節省日常開支經費低薪臨聘醫務人員、返聘部分退休醫學專家到社區坐診等多渠道多方法增加人手,使人員到崗率達到100%以上。但由于編制基數太低,仍無法解決龐大人口數據的群眾健康服務需求,無法逐步推行國家醫改政策要求中的分級診療制度。社區衛生服務供需矛盾突顯。 (三)基層就診率低,難以做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據統計,2018年全區門診診療共1333.8萬人次,其中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271.2萬人次,僅占20.34%。無論大病小病,大部分群眾仍然首選到大醫院就診。政府沒把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資源下沉,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科醫生人手捉襟見肘,門診醫療服務能力低下,群眾就診率低,認可度低,是導致無法實現基層首診與分級診療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開展主體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率低直接影響該項工作的有效開展。 辦法: 扭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手不足狀態是提升基層服務供給力,提高服務質量的主要手段。加大政府投入,增加人員編制才能從根源上改變目前困局。我們建議如下: (一)分步走,按區統計局2017年人口數據重新核編 我們暫且不考慮我區常住人口是否已達到或超過300萬人。我們建議就按上述表一,區統計局2017年統計全區戶籍和常住人口共205萬的人口基數,重新核定各鎮街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編制數,增補缺編數共435個。這只是按國家最低標準的8人/萬人口來增補,跟杭州市16人/萬人口的配置標準還差一倍。 (二)采用折衷辦法,以財政補助方式增補缺編數 若不能實際增補編制,建議采用財政專項資金補助方式填補缺口。參照2018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編醫務人員年均薪酬20萬元的收入水平,計算435人的缺編數,由區財政專項預算8700萬元,劃撥缺編人員補助資金到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且該資金科目僅限用于醫學人才聘用支出。讓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有條件招賢納士,改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局面。 (三)釋放政府購買服務的164個編制公開招聘社區醫學人才 目前,化龍鎮、新造鎮及谷圍街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院辦院管的中心(公益二類事業單位),以及橋南街隴枕社區衛生服務站等三個民營服務站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為政府購買服務模式。政府只按轄區服務人口數劃撥公共衛生經費60元/人。但上述機構共核定人員編制164個,而這些編制并沒有用于公開招聘醫學人才,實際上是凍結的編制。我們建議,應該把這些已有的編制數釋放并活用,讓區衛計局統籌起來公開招聘人才,然后按各鎮街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手緊缺程度適當投放,增加實際服務人手。 (四)適當放寬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才準入條件 據衛計部門數據,當前全區的全科醫生數為591人,其中302人(占51%)在二甲或以上醫院從事專科醫療工作,只有289名全科醫生服務于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我們建議,應該從提高薪酬待遇,降低準入條件等多方面著手,適當引導這些經過全科培訓合格,具備相當診療經驗的醫學人才加入社區衛生隊伍,以充實和壯大社區衛生服務力量,從根本上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供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