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 題: | 多舉措加強社區社會組織 助力社區治理創新 |
問題內容: |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北站社區強調,要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放到社區,為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切實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辦好。要堅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組織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強調推動社會治理的重心向基層下移,要發揮社會組織在社區治理體系中的作用和功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番禺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社會組織的培育和管理工作,我區2012年以來迎來了一個社會組織“快速發展期”。截至2018年12月31日,在冊登記的番禺區社會組織數量已達815家,在廣州市各區中居于首位,初步形成了類型較為齊全、服務扎根基層的各類組織。但從總體上看,社會組織尚處于數量規模型發展階段,自身建設不足、規范管理落后、發展不夠均衡。從發揮作用上看,社區社會組織數量少,專業組織涵蓋面狹窄,穩定性較差,活動能力弱,難以滿足社區治理的即時性和差異化需求。 因此,社會組織工作既要在鞏固區委、區政府的扶持成果基礎上,也應繼續深化對社會組織切實發揮作用的扶持工作,進一步發揮其在管理社會事務、創新社區治理、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的作用,為番禺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 辦法: 一、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構建多層次的服務體系 社區社會組織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抓手,是回應當前社會服務需求的重要工具。目前番禺各社區社會組織類型單一,自娛自樂型的文藝類組織居多,專業類社區社會組織很少,提供專精準的社區社會組織少,主動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薄弱。面對當前社會治理的重心向基層下移的壓力,在現有的社會組織總體質量不高的情況下,難以實現社區治理的總目標。這就需要構建多層次的社會組織服務體系,要按照廣州市民政局提出的社區社會組織重點培育方向,加大對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重點是加強公益慈善類、文娛類、社區服務類、社會事務類和議事協調類五種社區社會組織的孵化培育。增強現有的文娛類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力,提供平臺讓他們在家門口做服務,成為解決社區問題的骨干力量。建議區委組織部指導黨建工作,從資金上給予扶持,開創社區黨建+公益的微創投,形成“項目+轉化”的工作模式,推動社區自組織的成立和社區社會組織挖掘自身資源,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工作中的能力,真正成為黨委政府在基層治理的“左右手”,幫助社區問題自我消化,推動社區治理的進程,實現社區的自助和互助服務能力的能升。 二、建立有效機制,指導社會組織有效參與社區治理 社區社會組織是參與社區治理工作的重要支撐。由于社會組織的同質性,就會面臨同類型的社會組織如何有效參與的問題。俗話說,一家做事情容易,兩家做事就要協調,三家肯定就要有一個有效的機制來指導它們規范運行,所以制定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運行機制與規則顯得尤其重要。建議給予資金支持,鼓勵各鎮街成立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指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工作;成立各社區“五社聯動”委員會,整合村、社區、社會組織、社會企業等資源,制定議事制度。通過這些規則的制定,讓社區社會組織明確社區的發展方向,對具有文化底蘊和歷史的社區做好文化的傳承、事關社區長遠發展的做好社區多元合作,重新建立社區人與人的關系,逐漸形成過去的鄰里互助。打通社區治理運行的癥結,讓各個社區社會組織有序就位,根據社區的需求導向,明確各方主體責任,切實有效發揮好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功能和作用。 三、建設培育基地,良性運行社會組織鞏固其扶持成果 用好番禺區社會組織發展中心培育基地的作用,切實發揮番禺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引領、協同、聚合作用,向各鎮街輻射基地的孵化培育成效。建議各鎮街建立社會組織培育基地,扶持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成長,提升各鎮街社區社會組織的服務能力,采用項目化、常態化、規范化的服務模式,結合區委區政府和區民政局關于社會組織的扶持政策,培育為兒童、殘疾人、失業人員、困難家庭、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社區矯正人員等特定群體服務的社區社會組織;支持社區社會組織承接社區公共服務和基層政府委托服務,開展社區志愿服務,推進鄰里互助、居民融入、平安創建等社區共治活動。 |
問題答復: | 王錦榮等委員: 你們提出的《多舉措加強社區社會組織建設,助力社區治理創新》(第41號)建議收悉。區政府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區民政局、區委組織部、區財政局、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等單位進行認真研究辦理,并與你們于9月19日進行了座談交流,經綜合會辦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社區社會組織在創新社會治理、完善社區服務、做好群眾工作等方面具有獨特而重要作用,在各級各部門的支持下,番禺區社區社會組織正蓬勃發展,在承接政府公共事業部分職能上、在減緩社區公共事務管理與社區服務壓力上、在參與和諧社區創建與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上發揮了積極作用。根據規范登記,強化管理,積極培育,促進發展的要求,我們在認真做好社區社會組織的登記(備案)的基礎上,通過規范管理和精心培育,逐步推動社區社會組織走上規范發展的道路。 一、以黨建引領,逐步構建多層次的服務管理體系 (一)落實黨建引領工作。社區社會組織是黨的工作和群眾工作的重要陣地,是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領域。近年來,為使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我區大力實施社會組織黨建“四三二”工程,即落實組織、經費、人員、場所“四個保障”;促進社會組織黨建有效覆蓋水平、社會組織規范管理水平、骨干社會組織培育水平“三個提升”;實現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政府購買服務“兩個突破”,不斷強化黨建對社會組織的引領作用,結合自身特點開展黨組織活動,在業務活動中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團結動員社區群眾,嚴格落實“三會一課”等制度,做好黨員的教育、管理和監督,有效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二)推動成立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根據上級工作要求,我區正全力推動各鎮街成立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目標是今年10月底前實現16個鎮街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全覆蓋。讓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成為各社區社會組織的行業共同體,成為鏈接基層政府與社區社會組織的重要橋梁和樞紐型綜合平臺。在業務上發揮引領聚合作用,對區域內同類別、同性質、同領域的社區社會組織要主動地進行聯系、服務和管理,促進區域內的社區社會組織提升服務能力。 (三)加強社區社會組織管理。通過抽查、評估、培訓等方式,指導其強化自律誠信和守法意識,按照章程規定健全組織機構,完善運行機制,建立管理制度,強化組織人員、重大活動、收費標準等信息公開,自覺接受監督。指導街(鎮)、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做好未達到登記條件的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扶持、服務指導等工作,指導社區社會組織建立必要的活動制度和服務規范,自覺踐行服務社區、服務居民的宗旨,對于存在問題的組織及時提醒和幫助糾正。 二、以“五社聯動”為抓手,讓社會組織有效參與社區治理 番禺區積極探索“五社聯動”(社區居委、社會組織、社會工作、社區企業、社區基金)工作模式,在“五社聯動”公益生態圈建設項目的統籌下,讓社會組織有序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持續為社區治理提供有效的支持。從2016年5個試點社區到目前在番禺區全覆蓋,重點打造3個示范鎮街,初步建立起社區治理的長效機制,從更深層次上探索政府行政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系統的銜接、互動與融合。用“小杠桿”原理撬動社會“大生態”資源,以社區居委為平臺,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社區社會組織為載體,引導商會和社區的企業、個體戶發揮作用,成立社區基金,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目前,三個試點鎮街社區已投放30萬立項社區基金,資助社區社會組織項目32個,項目內容涉及黨建活動、心理健康、智能養老、特色社區、教育培訓等多個服務領域。 以錦繡香江社區為例,利用社區公益微創投項目,結合南村鎮黨委政府制定的各項工作方針和切實有效解決社區居民需求為目標導向,吸引對錦繡香江社區公益服務有熱情、有想法的社會組織、社區居民和社區工作人員廣泛參與,設計可行性強與創新性高的微小型服務項目。再通過優化、評審、培訓、督導、評估的方式,不斷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進一步強化服務的能力,激發社區居民的參與熱情,積極探索社會治理創新。內容涉及黨建活動、心理健康、智能養老、特色社區、教育培訓、志愿服務、文體活動七大領域,吸引了朗誦歌唱藝術協會、錦繡香江長者會、錦繡香江長者臨時黨支部、錦繡香江詩詞社等社區社會組織參加。 三、以政策為保障,多舉措鞏固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成果 (一)完善頂層制度設計。番禺區積極落實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頂層制度布局,出臺綱領性政策文件《番禺區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實施方案》、《番禺區推進 “三五五”共融工作方案》,細化符合我區實際的社區社會組織發展規劃、扶持措施、管理制度,加大部門協調力度,完善工作運行機制,形成各部門共同支持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工作格局。此外,我區還將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及作用發揮,列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考評體系,壓實鎮街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工作責任。 (二)落實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在《廣州市番禺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資助資金框架下,發揮財政資金對社會組織的培育促進作用,自2014年開始,共資助項目247個,撥付資助資金920萬元,其中53萬元支持了社區開展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等服務項目。并積極推動司法、共青團、婦聯、殘聯等部門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加強相關領域社區社會組織建設。 (三)創建培育發展孵化基地。在區級層面,投資370多萬元,建設面積2300平米的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和黨建基地,對社會組織提供全面扶持,目前,孵化出殼的14家社會組織已全部實現正常運營。并已吸納18家優秀社區城鄉服務類社會組織入駐,在項目運作、日常管理、人員培訓等方面對入駐的社會組織進行“陪伴式”幫扶指導。 在鎮街級層面,通過向市級財政申請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基地專項資金,建設鎮街級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基地,立足基層實際,為社區社會組織提供場地設備、財務指導、人員培訓、信息發布、需求對接、項目策劃督導等多元化支持。目前,已建成區文藝家社會組織培育基地、大學城社會組織培育基地、南村鎮社會組織培育基地和橋南街社會組織培育基地。其他條件未成熟,未成立培育孵化基地的鎮街,亦通過整合社工服務站、文體中心、星光老年人之家、村居委文化室等場地資源,為轄區內的社會組織提供活動場地。 (四)形成持續發展的工作思路。一是加強社區社會組織的人才培養。通過強化業務培訓、引導參加相關職業資格考試等措施,著力培養一批熱心社區事務、熟悉社會組織運作、具備專業服務能力的社區社會組織負責人和業務骨干。二是以樞紐型、支持型社會組織為抓手推動社區社會組織發展,打造品牌示范效應。積極發揮區社聯會的行業樞紐、引領作用,以點帶面,通過“五社聯動公益生態圈建設項目”品牌,助力鎮街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的活力激發,并探索創新公共服務項目模式,把“五社聯動”更好地融入番禺區“三五五”共融工作方案,發揮社區基金資源效應最大化,為推動基層社區社會組織品牌打造力奠定良好基礎,堅持從“社區中來、到社區中去”原則,逐步構建基層社區共建共治共享創新模式。三是推進項目品牌建設。強化社區社會組織項目開發能力,通過開展社區服務項目公益創投、項目專項交流會等方式,指導社區社會組織樹立項目意識,提升需求發現、項目設計、項目運作水平。推進社區社會組織品牌建設,引導優秀社區社會組織完善自身發展規劃和品牌塑造,加強公益活動宣傳,提高品牌辨識度和社會知曉度。指導社區社會組織規范資金使用和活動開展,強化決策公開和運作透明,不斷提升服務績效和社會公信力。 非常感謝你們對我區“社區社會組織建設和社區治理創新”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