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載體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元素。番禺全區總面積514.9平方公里,納入省、市核準“三舊”改造標圖建庫用地面積為91.44平方公里,其中舊村莊面積約45.56平方公里,占比約49.83%,177個行政村已建成村級工業園188個,總面積24.02平方公里,50畝以上的村級工業園92個,約20.08平方公里,大部分為村集體用地,約70%沒有土地證,現狀建設平均毛容積率僅0.68,低效粗放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整盤活提升潛力巨大。在當前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區域協調和高質量發展等多重背景下,隨著中心城區土地資源緊缺問題越來越突出,村級工業園無疑就是番禺未來發展的空間,是番禺再次實現工業立區、產業強區推動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珍貴機遇。特別是周邊的順德、南海等地區近年來都在以村園改造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使出渾身解數搶占優質產業資源之際,不進則退、小進也退成為番禺面臨區域競爭內外夾擊之勢的殘酷現實,加快村級工業園改造提升促進我區產業轉型迫在眉睫。 盡管我區已經進行了多年的村園改造工作探索與實踐,但在改造過程中還存在不少難題與挑戰,改造成本不斷攀高,改造節奏被大大拖延,改造項目陷入“改不動、賠不起、玩不轉”的境地。主要問題有: 一、部門、鎮、村合力機制尚未形成。 村園改造升級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涉及村、企業、群眾等多方利益、錯綜復雜,需各級各部門積極參與,集全區之力共同完成。但目前實踐中各職能部門、鎮(街)、村尚未形成合力,項目審批緩慢,整體工作推進不力,配套政策遠未完善,“兩違”、環保、消防、安全生產、河涌整治等諸多專項工作沒有對村級工業園形成共同的整治效應,村級工業園的存在問題長期沒能得到改善或解決。 二、村園改造政策缺乏吸引力,改造意愿不強。 廣州市現行城市更新政策對村級工業園單獨申請改造缺乏吸引力,村集體改造意愿不強。大部分開發商也不愿投入單獨的村級工業園項目,甚至在背后鼓動、抬高村民對舊村全面改造的預期。加上我區村級工業園12%用地為非建設用地,規劃總建設量比現狀還少,且6.2%的用地位于生態廊道和水源保護區內,開發受限,導致現階段我區村級工業園改造比例極低,正在推進的僅左邊村、丹山村兩個村園項目,進展十分緩慢。 三、“工改工”比例失衡,產業發展協同性弱。 “工改工”能夠留住產業,避免產業空心化,但投入大、回報慢、周期長、市場投資動力不足。我區現已批復的市更新項目29個,總用地面積約162.9公頃,其中涉“工改工”的項目僅3個,用地面積3.02公頃,改造項目中用于產業升級的比例過低,一定程度削弱了我區制造業發展的優勢。 此外,對產業的謀劃不足,發展定位細化不夠,也影響了改造項目的產業承載和招商引資質量。一方面是政府對原有產業、行業和企業的去留、承接缺乏系統規劃與明確的調控手段,政府土地整合歸宗、成片連片改造難度大;另一方面是改造主體缺乏專業運營經驗,對“誰能來?怎么來”認識不清,招商運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制約產業發展。 辦 法: 隨著市、區政府對振興產業的重視程度和鼓勵支持村園改造力度不斷提高,未來幾年將是番禺村園改造乃至城市更新的黃金期、窗口期、機遇期,機遇稍縱即逝,挑戰就在眼前。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住加快發展的新要求,以村園改造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總抓手,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打造更完善的城市配套,更好的人居環境,才能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繼續當好“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前鋒尖兵。為更好地統籌產業發展與改造工作,提出建議如下: 一是要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全區各級各部門務必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真正行動起來,進一步明確區、鎮、村及區直相關部門共同責任,繼續研究、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和執行細則,構建加快村改工作大協同機制,助推轉型升級,實現社會、經濟、環境多贏目標。 二是要規劃先行,發展產業。區規劃部門、產業部門牽頭,結合城市規劃、產業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認真研究和梳理各產業的發展現狀、目標及方向,謀劃好產業發展布局,規劃全區產業發展保護區,探索“多規融合”的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總體規劃,構建全區產業園區藍圖。劃定好工業用地保護線,明確可以納入舊村全改或可以單獨改造的分類改造區域,提出園區搬遷改造、整治提升建議。區城市更新、規劃部門協同配合對政府亟需落實的更新項目與公共設施配置需求等,一攬子開展控規優化,有效提升審批效率,節約改造成本和各方資源,加快促進城市更新和土地征儲工作落地實施。 三是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同行,對政府主導型模式和市場運作模式兩類項目在組織、重點、手段上有所區分,分類加快推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對于優質的“工改工”特別是產業發展機遇類、提升類項目,建議加大政府統籌,國資深度參與,加快前期的土地整理和儲備工作,統籌土地整合開發利用,提前布局將改造范圍內的集體土地廠房納入政府收儲或由國資公司統管統租,全區統籌用于企業廠房搬遷、調換和騰退,孵化培育擬引入產業。讓利于民,調整實施改造的項目土地出讓收入分配原則,激活相關利益方。對村集體主導、市場意愿強烈的項目,加快招商,引入企業參與合作建設,多渠道籌措項目建設資金,通過市場化運作借勢、借力、借智,有效破解土地供應緊張、改造資金不足等困難。 四是要集中連片,靶向招商。結合“兩違”、環保、消防、安全生產、河涌整治、房屋和土地征收以及閑置土地處置等專項工作為抓手,強化聯合執法機制,區鎮統籌互動,依法有據淘汰落后產能、拆除破舊廠房,破解拆除難、整合難瓶頸,引導用地單位有序退出土地,盤活存量低效用地,推動成片連片開發。加大靶向招商力度。以廣州市大力發展IAB、NEM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總部經濟等為招商導向,梳理確定項目類型和業態,分階段實施挑商選資、精準招商,利用騰挪后的發展空間筑巢引鳳。同時注重培育創新創業的產業土壤,逐步構建并升級產業轉型創新的“生態圈”,不斷提高區域連片開發的土地價值,全面提升我區產業發展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