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到,要“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關心和支持教育,不斷提高社會資源對教育的投入”。這跟我國現階段的經濟制度——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一脈相承的。 近30年來,廣州市的民辦教育從最初僅僅對公辦教育拾遺補缺,發展到今天形成種類層次全覆蓋、規模效益大提高,并在許多領域能與公辦學校互為競爭、取長補短的雙贏局面。廣州成功創建教育強市,民辦教育功不可沒。以番禺區為例。2018年,番禺區公辦學校在校生132114人次,民辦學校在校生達59815人次,分別占全區在校生數量的69%和31%;民辦學校教職工達14266人,占全區教職工總人數的49.6%,民辦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教師人數分別占全區同類教師人數的73.7%、15.2%、59.5%和12.3%。 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辦學校的辦學風格、辦學水平相對單一,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教育多元化、多層次、多樣性的需求。 尤其是,番禺是廣州的經濟大區,外來務工人員基數很大。根據《番禺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6 年末,番禺區有居住滿半年以上的16歲以上流動人口104.91萬人,2017年末有112.08萬人,2018年末有126.4萬人。按區流管辦2011年調查的結果——35歲以下者占75%計算,按其中一半屬育齡人口、再按2人1個孩子計算,全區目前至少有20萬個非本地戶籍孩子;再按80%屬學齡兒童,至少有16萬個孩子要上學。 2010年,我區在廣州市率先以積分制等多渠道接收外來人員子女申請入讀公辦學校。至2018年,為他們提供的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免費學位累計不超過3萬個,也即有超過80%的非本地戶籍學齡孩子入不了我區的公辦學校。 要解決當前這個難題,大力鼓勵民辦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徑。《廣東省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要求“鼓勵社會力量辦園,對辦園規范、質量有保障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予以扶持和獎補,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公益普惠性學前教育服務體系……做好異地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受教育工作。進一步完善異地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政策,在公辦學位不足的地方鼓勵政府通過購買民辦學校學位服務方式,保障符合條件的異地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權利。” 但發展民辦教育,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教育用地不足、校舍不足。許多民辦教育家想投資辦學卻沒地方辦學。部分民辦學校計劃租房辦學,卻由于房屋原不屬教育用房,達不到消防標準;或者原屬教育用房,但由于消防標準提高現已不達標……等等因素都大大制約了民辦教育在我區的發展。 辦法: 一、由政府出面,強制完善社區綜合配套,落實學校合理布點 國家有規定:一定面積的樓盤、一定居住人口的小區,必須配套相應的教育網點。《廣州市中小學發展策略研究與布點規劃(2013—2020年)》說,“外圍地區承接中心城區人口和功能的疏解,注重完善綜合配套,提升綜合服務功能,實現居住、就業、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均衡協調及與產業同步發展,以集中建設示范性學校和突出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為主,突出中小學配套和規模化辦學為主,吸引人口加快集聚。抓緊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入住,使居住人口能夠在本地入學,減少中心城區教育壓力。”“按教育發展均等化和標準化等原則,綜合考慮廣州及各區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在適當的地方布點新建學校,以滿足該區域學位的需求。” 希望由政府出面,在有一定規模的村(居),如果沒有學校或學校配備不夠的,建議強制性配套足夠的學校網點。村(居)有地方的,新建學校(幼兒園);沒地方但有房屋的,改建成學校(幼兒園);有房屋但不能改建的,改進安全設施與通道,盡量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個別非主要指標達不到要求的,建議區政府出面酌情處理。 村(居)學校(幼兒園)的所有權歸政府,辦學方式可采用公立民辦或公立合辦。 二、爭取政策支持,將一些廢舊工業園區改建成民辦學校 據不完全統計,番禺現有工業園區150多個,基本上是以鎮、村為主導發展的。本世紀初,區政府下大力氣整頓“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現象,引企入園。從目前的情況看,企業還是過于分散,工業園區太多,空置廠房太多,土地的使用價值不高。 建議政府在學校配置不足的地方,利用“三舊”改造的政策,將一些廢舊的、使用率達不到一半的工業園區收歸國有,轉變用地性質,改建成學校(幼兒園),讓民辦機構參與辦學。 三、重新利用原先撤銷的“麻雀學校”,全部改作民辦學校 2002—2007年,番禺區撤并的學校達150多所,其中撤銷學校116所,新建、重建學校47所,政府為此投入了15.91億元資金。 在目前教學網點極其緊張的情況下,建議不要一味拘泥于辦學規模,而是將政府原來撤銷的116所學校全部重新利用起來,改作民辦學校(幼兒園)。 改建、擴建、重建的費用全部由民辦學校出。民辦學校(幼兒園)可導入連鎖店的經營模式,利用大數據分析教育消費情況,合理配置教學資源與生源,延伸相關產業,摸索出一套互聯網時代線下特色教育產業化的經驗,爭取在全國各地復制、推廣。 四、整合各地教育資源,探索異地合辦學校的模式 近些年,我們探訪了湖南、江西、湖北、河南等地的留守兒童,發現內地許多鄉村學校的師資力量都很強,只是由于生源流失,師資力量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建議借鑒臺灣到臺灣人聚集的東莞、蘇州、上海、北京等地辦“臺灣人子弟學校”的模式,鼓勵勞務輸出大省如湖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的公辦學校來番禺與我們民辦教育機構合作辦學,將他們富余的教育資源轉移過來,譬如讓湖南的老師采用湖南的教材、湖南的教學方式來教湖南籍的學生。根據我區相關部門2010年的調查統計,在我區的流動人口中,廣東籍占22%,湖南籍占20%,廣西籍占14%、四川籍占10%,湖北籍占6%,其它占28%。 讓外地教師帶薪輪崗來番禺教學,我們只需承擔交通費、房屋租金及相應的地區差補貼等,可降低我區辦學的成本。但收益是:他們的教學將更有針對性;來自不同地方的教育經驗經過在番禺碰撞、交流,會迅速促進我區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這類似于足球俱樂部引進外籍球員的拉動效應。 五、政府部門組織整合民辦教育資源,推進教育產業化 在解決了教育用地、校舍問題后,建議由教育和科工商信等政府部門組織、龍頭民辦教育機構牽頭,整合我區民辦教育的資金、師資、設施及管理模式等資源,全面推進教育產業化。產業化不局限于教學、輔導、培訓,可延伸到制造業、IT業、餐飲業、廣告業、人才服務業等諸多領域。 此外,還希望政府借鑒發展民營經濟的做法,讓民辦學校(幼兒園)在審批登記、分類定級、評估指導、教師培訓、職稱評定、參賽評獎等方面與公辦學校具有同等地位,營造“同等對待、共同發展”的公平教育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