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對優質均衡教育的要求不斷提高。實現“四個走在前列”,教育要先行,基礎教育也要有新的發展。經過調研,我區基礎教育再上新臺階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位總體供給不充分,緊張狀況一時難以緩解 隨著我區人口的持續增加,基礎教育學位需求將面臨持續緊張狀態。2017年底,我區戶籍人口93.46萬,比上年增長5.41%,預計到2023年將超過130萬人;我區在冊登記來穗人口也高位增長,2017年達140多萬人,比上年增長7.40%,預計2023年達200萬人。據學者估計,2023年我區實際服務人口將超過400萬。按照省、市有關規劃要求,城鎮小學、初中每1000人學位數不低于80座、40座,也即每10000人小學18個班(每班45生)、初中9個班(每班50生),2023年我區小學學位缺口估計達2.5萬個,初中缺口估計達3.7萬個,約需要建設中小學60所。 據統計,2018年,全區共有公辦小學128所(其中小學122所,九年一貫制6所),提供一年級學位2.1萬個,平均班額為46.65人,通過各種挖潛甚至違規擴大班額等才基本滿足需求。預測2019年我區初、高中學位缺口分別達2.4萬和1.9萬;2023年小學一年級學位將迎來最高峰,缺口將達2.5萬個;2035年小學、初中將分別需要新增學位13萬和9萬。(以上見附表) 由于我區不同區域城市化進程的速度和程度不同,學位需求地域差異也較大。市橋城區學位一直比較緊張。近年,西片廣州南站及其商業鏈條發展迅速,石樓鎮多家大型房地產建成,化龍片番禺汽車城、思科智慧城及其配套產業鏈逐步落成和擴大生產,均帶來人口快速增長,學位需求大。但這些地區基礎教育相對薄弱,學位供需矛盾尤為突出。如化龍,廣汽集團進駐,高新人才對優質學位的需求大,但附近的復甦小學只能提供每年2個班共90個學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再如大石洛浦北片區,據預測2023年小學一年級學位將迎來最高峰,大石將缺口約14個班,洛浦17個班。 (二)教育規劃用地落地難,規劃新校建設推進緩慢 由于我區的建設用地指標有限,新修編土地利用規劃只能做減量規劃,我區通過各種方式調整,也僅僅能保障近期已明確新建、擴建計劃的學校的建設用地規模,而大量的現狀學校都存在土規不符的情況,造成我區難以對現狀學校擴建、改建。我區新編制的中小學布點規劃,與城規結合比較好,但由于建設用地指標有限,與土規結合不理想,造成在具體實施時困難很大,申請土規調整的時間慢長。 (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難題尚未根本解決,集團化辦學有待探索推進。我區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的教育基礎條件、教學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化龍、西片、南村、石樓等薄弱地區改善不大,部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所建學校校舍、教輔用房及硬件設施相對落后,缺少較為先進的電腦、實驗室、活動室、語音教室等教學設備,實驗器材等更新達不到相關要求。同時師資水平、管理水平也差別較大,部分學校校長、教師的課程領導力和執行力還比較薄弱,未能從源頭上解決學校的治理體系、科學化和精細化管理問題;個別學校校長、教師自主發展的動力不足,工作積極性不夠高;部分學校發展仍處在規范化階段,未能形成教育特色。 辦 法: (一)著眼于戰略性,超前謀劃我區學位供給 多措并舉,有計劃增加學位供給。優先擴充公辦小學教育資源。對市橋街及各鎮(街)中心區域教育資源情況進行全面核查,及早擴建有條件擴容的學校;加快市橋街及各鎮(街)中心區域周邊學校的建設,以緩解中心城區學校的壓力。加快住宅小區教育配套設施建設。一是加快早期開發樓盤公辦學校的配套建設。區國土、規劃、建設等部門要大力支持,開設綠色審批通道,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二是對未按教育設施配套規劃完成教育設施配套建設的住宅小區,區政府有關部門要敦促其加快建設和及時移交給政府。三是在規劃住宅小區開發時,其教育設施要按“二孩”學位需求配套。四是嚴格按照開發建設項目與規劃配建學校同步建設、同步移交的原則,在開發建設中優先啟動學校建設。此外,可借舊村改建契機,政府積極介入,重新調整教育布局。 加快已規劃學校建設進程。按近期(2018-2023年)規劃,我區需要解決2.5萬個小學學位缺口和3.7萬個初中學位缺口,擬新建、擴建學校50余所。目前關鍵是加速已規劃擴建、改建、新建學校建設進度,開設綠色通道,加快審批、報建和建設進程,如沙頭中心小學的擴建等因多種原因推進緩慢;沒有落地的學校用地也要及早做好布點規劃。 修編規劃,做好布局,預留足夠教育用地。未來20年內,我區學位需求會一直處于緊張狀態。預計到2035年,需要滿足新增22萬左右的義務教育學位,需建設近200所小學、初中,按照現有的規劃遠遠不夠。建議按照2025年、2030年、2035年人口預測增長情況及學位需求逐段修編幼兒園、中小學布局專項規劃;尤其是對于重點發展區域,規劃要有充分的預見性,充分評估人口結構和人口發展的速度,合理科學留足教育用地。 (二)探索多元化、集團化辦學道路,加大學校合作力度 集團化辦學是近年來我國加快教育辦學機制改革、促進優質資源開放共享的重要模式。近來,越秀區、天河區也相繼成立教育集團,通過“管理共商、教研一體、課程共建、資源共享”,強化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帶動,促進教育均衡。我區可以參照其成功經驗和做法,與省內外名校合作辦學,利用名校的優秀管理團隊和成功經驗,迅速提升我區學校的辦學質量。如鐵一番禺校區就是成功案例。此外,充分發揮區內優質公辦學校的作用,采取“名校辦新校”、“名校帶弱校”的方式也是很好的辦法,從我區優質公辦學校選派管理團隊,業務骨干到新校,弱校進行管理和業務示范,可以幫助學校迅速提升。因此建議: 一是發揮本區優質學校資源優勢。依托仲元中學和番禺中學,率先組建仲元、番中兩大教育集團。依托市橋橋城中學、市橋中心小學等學校,組建教育集團,優質學校實現擴容,校際之間形成教研、學習共同體,優質教學資源互補、共享,達到“1+1>2”的效果。 二是發揮省市名校資源優勢。借廣州市“進一步推進中心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向外圍城區輻射延伸”的大好時機,吸引市中心城區優質教育資源來番禺合作辦學、集團化辦學,以直接建校、委托管理、合作幫扶等形式,將優質學校的先進教育理念、管理經驗和校園文化輸出到我區。如南沙區引進市二中等名校聯合舉辦多所優質學校。 三是發揮大學城資源優勢。繼續與華師、二師、廣大等大學合作,深化與華師大學城小學、廣大附中等名校合作辦學,探索與暨南大學、星海音樂學院合作辦學,用好大學城資源,發揮其輻射作用和名校效應,輸出番禺教育特色品牌。 區政府及教育等下部門,要創新模式、擴大輻射、挖掘內涵,將體制機制的創新作為集團化辦學的重要突破口,促使各校形成相對穩定的合作領域和工作程序;要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教育集團應該給予個性化的支持,要制定政策,支持和促進集團內學校間教師柔性流動,推進聯合教研、互通校務管理、共享教育資源,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深度交流、合作共贏的集團發展模式;可設立集團化辦學專項經費,建立績效考核激勵機制。 教育是百年大計,是關系到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大事,讓我們群策群力,為番禺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而努力。 附表:番禺區中小學學位需求情況預測 | 人口及學位預測 | 2017年 | 2019年 | 2023年 | 2035年 | 備注 | 人口數量 (萬人) | 常住人口 | 171.93 | 185.96 | 217.55 | 350 | 初步預測 | 其中戶籍人口 | 93.45 | 103.3 | 125.23 | 210 | 流動人口 | 140.38 | 160.72 | 199.11 | 50 | 人口數量合計 | 312.31 | 346.68 | 416.66 | 400 | 學位需求預測 (個) | 小學(80個/千人) | / | 148768 | 174040 | 280000 | 以常住人口數量預測學位需求數量 | 初中(40個/千人) | / | 74384 | 87020 | 140000 | 高中(30個/千人) | / | 55788 | 65265 | 105000 | 2018年學位數量 (個) | 小學 | 148648 | 2018年9月學位數量 | 初中 | 49477 | 高中(含職業中學) | 35957 | 學位缺口情況 (個) | 小學 | / | 120 | 25392 | 131352 | | 初中 | / | 24907 | 37543 | 90523 | | 高中(含職業中學) | / | 19831 | 29308 | 69043 | | 需建學校數量 (所,含民辦) | 小學(1080人/校) | / | 1 | 24 | 122 | | 初中(1200人/校) | / | 21 | 31 | 75 | | 高中(3300人/校) | / | 6 | 9 | 21 | 含職中 | 新建學校所需教育用地面積 (平方米) | 小學(生均占地16m2) | / | 17280 | 414720 | 2108160 | | 初中(生均占地21m2) | / | 529200 | 781200 | 1890000 | | 高中(生均占地20m2) | / | 396000 | 594000 | 1386000 | 含職中 | 說明:我區非穗籍學生較多,受異地中考、高考“四個三”政策所限,大部分非穗籍學生小學畢業后或初中畢業后需回戶籍地升讀初中或高中,造成我區初中、高中預測學位數量缺口大但實際學位供給基本平衡的現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