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設的居民樓基本上都是七層以上的步梯樓。就市橋街西片社區,步梯樓占現有居民樓宇的80%以上,居住于此的大多數都是年紀偏大的本土居民,“爬樓梯”給他們日常出行帶來極大的不便,因此居民群眾迫切要求舊樓加裝電梯。 近年來整個社會對城區舊樓加裝電梯的需求日漸迫切。然而自2012年由廣州市法制辦牽頭制定的第一個增設電梯指導辦法出臺后,真正能加裝電梯的舊樓寥寥無。 一、主要原因 (一)高層與低層業主之間存在既得利益糾紛 1、資金籌措壓力。舊樓宇加裝電梯,雖然大家都知道會給生活帶來便利,給物業帶來升值潛力,但由于涉及電梯建設成本及日后使用管理成本,因此業主在籌集資金上總是難以協調。雖然《廣州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辦法》對加裝電梯辦理流程提供了法律依據,但在建設資金籌集分攤、電梯維護分攤上沒有一個既定標準,往往很難達成共識。 2、居民意愿難統一。現在舊城區住宅出租及自住各占一半,加裝電梯須全體業主同意,而“眾口難調”則是推動加裝電梯的最大阻力。其中最核心的難題是協調兼顧高層和低層業主之間的利益——低層住戶平日用不到電梯,加裝電梯反而可能影響房屋采光、通風,產生噪音;高樓層住戶受益最大,除了方便日常出行,還會明顯提升房價。由于出于業主間各自不同的需求,難于達成統一意見。 3、無牽頭單位難辦實事。居民樓加裝電梯按現行政策是使用者提出申請的原則。舊樓宇一般1個梯約10-14戶,有自住的有出租的,年輕人需要上班,老年人組織力不夠,電梯加裝事宜難以推進開展。 (二)審批流程繁復,審批資料難以收集 1、審批資料難以收集。由于加裝電梯涉及該樓宇產權、小區公共用地分攤、管轄等問題,因此加裝電梯需提供的資料較多,包括業主簽名、樓宇圖紙、產權人證明、房產證等,同時老舊小區的開發商很多都已不知所蹤,報建圖紙等資料根本想查無門,而且相關職能部門對居民個人查詢報建圖和規劃圖等諱莫如深,設置了很多的硬性條件,因此舊樓加裝電梯在搜集材料方面非常困難。有些樓宇,雖然經過多次業主會、現場會、協調會,但始終無法拿到樓宇報建圖等資料,加裝電梯無法再進一步。 2、審批流程復雜。由于舊樓加裝電梯是新時期的一種社會現象,相關的辦理指引和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不足,促使辦理的居民群眾舉步維艱,甚至奔走無門無果。 二、建議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圍 一是明確舊樓加裝電梯工作責任部門和牽頭單位,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制定全區舊樓加裝電梯行動計劃。二是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如相關的補貼政策、既得利益協調機制等等,加強對加裝電梯審批流程的業務指引,助促惠民工程落地。三是以點帶面分步推進。優先選擇有物業管理、有業主委員會的老舊小區作為試點,借鑒成功地區經驗和結合地方實際加以推進。四是加大宣傳力度,發動居民群眾積極支持參與電梯加裝工作。 (二)簡化審批流程,設立綠色便民窗口 關于舊樓加裝電梯事宜在廣東省建設廳和廣州市政府均制訂了相關的規范性文件。建議相關職能部門聯動起來(區住房建設局、區國土規劃局、區市場監管局、區城市更新局、區安全監管局、各鎮(街)),明確責任,各司其職。同時,設立“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工程”綠色窗口,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快捷的審批服務,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困難。 (三)設立第三方機構,提供辦理業務指導或代辦業務 設立第三方專門辦事機構,搭建“政府+居民志愿者+企業”三方聯動服務體系,為申辦群眾提供業務指導,有效解決加裝電梯普遍遇到的溝通難、報建難等問題。據了解,現在有些物管公司成立了加裝電梯服務部,但由于缺乏監管和調研不足,并存在營利目的,電梯加裝工作開展差強人意。建議政府相關部門介入監督,同時協助業主同步成立志愿小組,監督代辦企業相關申報工作,并為代辦企業提供便利,助推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工作高效運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