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耀堅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我區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各項宣傳營銷工作的建議》(第31號)建議收悉。我單位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區委宣傳部、區政務數據局等單位進行認真研究辦理,并與您在6月21日、9月18日、22日等進行了電話、信息溝通,經綜合區委宣傳部等會辦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關于加強新興媒體建設,增強全民參與意識 (一)加強自媒體建設。我區已設置“廣州番禺旅游”微信公眾號和新浪微博,2018年至今,分別發布了509條、318條旅游信息。“廣州番禺發布”微信公眾號2018年至今發布于全域旅游稿件42條。2013年起辦有“廣州番禺旅游”官網,設置“番禺概述、旅游信息、旅游資源、電子刊物、文件下載”等專欄全面宣傳番禺旅游。 (二)全面鋪開社會宣傳和新聞宣傳。充分利用中央、省、市、區及部分境外新聞媒體,以新聞報道、專題稿件、評論解讀、網絡推送等多種方式,進行城市形象宣傳。今年上半年,聯合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等中央、省、市媒體和新華網、南方plus、羊城派等網絡媒體推出一系列專題報道,新聞報道和網絡推文合計450篇次,網絡轉載過百萬,各大活動累計網絡直播在線人數超過800萬。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南方都市報、廣州日報等省、市媒體均推出大版面關于番禺全域旅游專題報道共計近30篇次,高度肯定我區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工作舉措和旅游發展成效。在88個候車亭、47個地鐵站點、100臺公交車、15個大型戶外廣告牌等多種宣傳載體刊登超過2500平方米全域旅游公益廣告畫;在全區177個行政村和97個社區的各大出入口張貼600張宣傳海報;通過收集全區39個旅游景點、旅游線路分布等相關資料,建立全域旅游VR網上展覽館;與信息時報微社區e家通合作開展“嶺南古邑,粵韻番禺”——番禺區全域旅游“旅游+”宣傳項目;利用南站地區、長隆歡樂世界、沙灣古鎮等多個景點的電子顯示屏全天滾動播放全域旅游宣傳畫及宣傳視頻,社會宣傳效果顯著。 (三)以民俗文化節慶活動為抓手,提高全域旅游知名度。結合群眾需求開展接地氣宣傳,組織媒體對番禺美食、番禺古鎮古村落、番禺傳統民俗節慶活動和民俗工藝等市民喜聞樂見的亮點旅游項目進行了全景式報道。其中,寶墨園春節“水上飛獅”表演連續兩年春節登上《人民日報》頭版,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欄目以“廣東番禺年味兒漸濃 趕花潮品年味 番禺花市開鑼”展現市民春節行花街的熱鬧場面,新華社客戶端以“寶墨園櫻花節 賞櫻賞景賞文化”推送寶墨園漢風古韻櫻花節,南方plus推出兩期“六一孩子去哪兒”和“暑假孩子邊玩邊長見識”等對我區親子旅游線路的網絡互動產品,吸引網民關注互動,展現番禺區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文商旅融合為目標,在活化文物民俗、做好旅游配套服務過程中的所做的大量工作,全面展現我區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成效。 二、關于建設一個番禺旅游智能化宣傳綜合大平臺 目前,番禺區融媒體中心正在開發建設番禺全域旅游APP及電視專欄。基于“禺樂+”超高清電視互動平臺,整合番禺廣播電視渠道的線上線下資源,搭建旅游宣傳、互動“云端番禺”文化宣傳平臺;通過手機APP、互動電視專欄,圍繞“景區、酒店、美食、資訊”等主題,以視頻、圖文的形式向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展示本地旅游風貌;同時,支持分享、評論、收藏、導覽、導航、在線預訂及支付等功能。通過提供全面的旅游宣傳及互動服務,推廣番禺本地嶺南文化和旅游資源,展現“嶺南古邑·粵韻番禺”風采。 “全域旅游APP”的功能及應用含括:旅游品牌宣傳、旅游推介、打造特色旅游路線、精準信息推送、旅游咨詢服務、景區配套服務等。建設“互動電視專欄”,基于雙向互動電視平臺,面向番禺區有線電視家庭用戶及賓館酒店等公共場所的游客,開設“全域旅游”互動電視專欄,重點以視頻的形式展示本地旅游風貌和旅游信息。設置“番禺概況、吃喝玩樂、番禺文化、番禺交通、精彩視頻”等專欄。 三、關于擴展大數據分析范圍,提升數據分析對決策的影響力度 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已建設云計算中心并完成數字番禺地理空間框架平臺建設工作,可提供云計算資源以及城市檔案信息服務于旅游智能化平臺,通過更新數據中心地理信息數據和“四標四實”數據,可為番禺旅游智能化平臺提供數據基礎。平臺建設可以根據業務系統需求申請使用相關資源,獲取可靠的云服務。 四、關于繼續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元素,豐富文化品牌內涵,鞏固并增強品牌融合力與影響力 我區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引領,以文化為根、旅游為體,著力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充分挖掘嶺南特色文化,依托厚重的文化積淀和名人民俗等資源豐富的獨特優勢,策劃番禺民俗文化節、嶺南水色藝術節、蓮花旅游文化節、余蔭山房紫薇文化旅游節、廣州國際美食節,省級非遺名錄沙灣飄色、鰲魚舞以及乞巧節、北帝誕、龍舟賽等一系列民俗文化和節慶文化品牌。沙灣古鎮被廣東省文化旅游廳授予“廣東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獲評“2018最受網民喜愛的廣東十大古村鎮”。 (一)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目前,我區已建立了國家、省、市、區四級非遺保護傳承體系,同時通過積極申報各級代表性項目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加以完善。截至2019年8月,全區擁有國家級名錄3個,省級名錄12個(含國家級),市級名錄17個(含省級或以上),區級名錄35個(含市級或以上);代表性傳承人方面,有國家級1名、省級8名(含國家級)、市級20名(含省級或以上)、區級44名(含市級或以上),全區代表性項目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數量位居廣州市前列。轄區內知名度較高的廣東醒獅(國家級)、廣東音樂(省級)、廣州磚雕(省級)、沙灣飄色(省級)以及與粵劇粵曲密切相關的地水南音(平腔南音,區級)等)等均已納入名錄保護范圍。 2016年至今,區非遺中心通過多種方式傳承傳播番禺優秀非遺文化,舉辦暑期青少年非遺培訓班、“禺山記憶”番禺非遺講堂,制作《番禺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展》和《番禺龍舟文化展》,編寫《番禺文化遺產研究》《番禺民間信仰與誕會文集》《沙灣何氏與廣東音樂》《番禺歷史文化通識讀本》等書籍,錄制《何氏三杰廣東音樂精品集》等對我區非遺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記錄、整理和研究,借助“廣州非遺”“番禺發布”“番禺文化”等微信公眾號新媒體宣傳我區優秀非遺項目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推廣廣東音樂原創作品。 (二)加大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力度。至2019年5月,番禺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748個77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4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6個8處,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35個51處,番禺區文物保護單位19個19處,市、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685個688處。區文物辦注重科學保護利用,規劃文物環境體系,推進海絲申遺及文物升級工作,落實遺產保護要求。2016年以來,共完成的80多項文物修繕工程,30多個項目正在進行,制訂《番禺區文物保護監督員管理實施方案》,建立基層文物保護隊伍,加強巡查,基層動態保護文物。定期舉辦消防演練,有效保障文物安全。 (三)建設番禺文化名人場館,充分展示我區歷史文化。石碁鎮于2017年12月建成華三書院,并舉辦首屆“麥華三杯”全國書法篆刻大賽;南村鎮于2019年5月建成“二高”(高劍父、高奇峰)紀念館,舉辦第二屆嶺南畫派港澳臺及海外畫家聯展活動,真正實現了一直以來讓嶺南畫派畫家“回家”的美好夙愿;小谷圍街大力推動關良藝術公園建設;位于廣州大學城的南漢二陵博物館已于2019年5月17日開館。通過建設番禺歷史文化名人場館,傳承歷史文脈,記住鄉情鄉愁。 (四)進一步擦亮文化藝術之鄉品牌。沙灣鎮(廣東音樂)分別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廣東省文化廳評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8-2020年度“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我區分別于2013、2015年成功承辦了兩屆省的粵曲私伙局大賽,建成廣東音樂紀念館;區曲協登記在冊的“私伙局”有89個,廣泛分布于農村、街道社區,常年舉辦活動,參與人數較多。 (五)重點扶持粵曲“私伙局”、醒獅、鰲魚舞、飄色、乞巧等番禺傳統民間藝術發展壯大。通過舉辦演出、講座、體驗、互動交流等多種形式扶持民間藝術的發展;充分挖掘傳統特色文化,把歷史文化積淀和現代文化元素融入到文藝作品的創作生產之中,2011年以來,由區文化館創作或推薦的作品在各級賽事或評選活動中,曾獲國家級獎項32個,省級獎項97個,市級獎項296個,取得優異成績。 9月4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于公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的公告,我區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公示名單。下一步,我區將進一步強化全域旅游宣傳營銷,全面展現全域旅游成果。 感謝您對我區全域旅游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