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番禺區民政局對區政協十四屆五次會議第74號提案的答復
工青婦組:
你們提出的《建議進一步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第74號)建議收悉。我局高度重視,認真研究辦理,并于9月18日與你們進行了座談交流,經綜合會辦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社會組織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在創新社會治理、服務社區建設、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具有獨特而重要作用。在各級各部門的支持下,番禺區社會組織得到長足發展,截至2020年10月,全區共有社會組織878家,其中社會團體278家,社會服務機構600家,吸納了大量的社會工作者參與,在社區服務、公益慈善、就業培訓、脫貧攻堅等社會治理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以來,我局在認真做好社會組織的登記管理的基礎上,通過黨建引領、完善制度、規范管理和精心培育,推動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以深化黨建為引領,逐步構建多層次的服務管理體系
(一)落實黨建引領工作。為使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我區不斷提升社會組織黨建質量,強化黨建對社會組織的引領作用,持續推進社會組織紅聯共建,立項紅色微創投活動,把解決社會組織發展難題、促進社會組織參與構建“令行禁止、有呼必應”黨建引領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緊密結合起來,創新“商會協會+民企”等方式,推動黨建鏈與治理鏈、服務鏈深度融合,積極打造紅聯共建2.0版,使黨建“軟實力”成為社會組織發展的“硬支撐”。結合自身特點開展系列“黨建+”主題黨日活動,推動各社會組織黨支部參與“學習強國”學習,在業務活動中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團結動員社區群眾。推動社會組織黨支部標準化建設,嚴格落實“三會一課”等制度,做好黨員的教育、管理和監督,有效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二)大力培育發展社區基金。我區各鎮街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利用黨聯系群眾的先進工作方法,在推動社區社會組織數量達標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發動成立社區基金。截至10月底,全區共成立社區基金160個,其中橋南街、鐘村街、東環街、小谷圍街、石壁街、大龍街、沙灣鎮、南村鎮、洛浦街、沙頭街等10個鎮街完成了社區基金全覆蓋,共募集資金800萬元,超額完成市民政局“到2020年底,每個區不少于10個社區基金”的建設任務,今年底前將實現全區社區基金全覆蓋。
(三)加強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區社聯會管理。2019年,番禺區實現鎮街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五社聯動”委員會全覆蓋,讓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成為鏈接基層政府與社區社會組織的重要橋梁和樞紐型綜合平臺,在業務上發揮引領聚合作用,促進區域內的社會組織提升服務能力。繼續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建設,截至9月底,全區備案管理的社區社會組織達1825家。定制社區社會組織能力提升計劃,開展黨建引領、項目申報設計、管理評估、財務預算編制、媒體宣傳創新等培育課程28期,指導社區社會組織規范管理,強化自律誠信和守法意識,轉變服務理念,提升治理能力,打造項目品牌特色。
二、以“五社聯動”為抓手,推動社會組織有效參與社會治理
番禺區重視各類社會組織服務社會的作用,積極探索“五社聯動”(社區居委、社會組織、社會工作、社區企業、社區基金)工作模式,在“五社聯動”公益生態圈建設項目的統籌下,讓社會組織有序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持續為社區治理提供有效的支持。從2016年5個試點社區到目前在番禺區全覆蓋,重點打造3個示范鎮街,初步建立起社區治理的長效機制,從更深層次上探索政府行政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系統的銜接、互動與融合。探索社區基金運作“微創投”新機制,針對社區居民需求,設立積蓄資金池,廣泛開展社區基金公益微創投、“紅色黨建”、關愛弱勢群體、社區治理等項目清單,用“小杠桿”原理撬動社會“大生態”資源,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初步形成了“小創投,大創新”的社區治理有效模式。如,區社聯會聯動南村鎮、橋南街、市橋街社區社聯會籌措社區基金115萬元開展社區微創投,征集項目申請共112份,立項項目共71個,截止今年9月共開展196場活動,涉及黨建活動、垃圾分類、心理健康、智能養老、特色社區、教育培訓等多個服務領域,吸引專業社工機構、社區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實現社區需求和社會資源的有效對接,充分發揮社區社會組織服務社區群眾、參與社區治理、促進社區和諧的重要作用。目前,全區16個鎮街社區社聯會,275個“五社聯動”村居委員會,孵化1825個社區社會組織,撬動983家社區企業,資助社區服務項目57個,舉辦活動4553場,解決社區問題2689個,服務了29萬人次,有力推動了廣大社區群眾參與社區建設和治理工作的積極性,提升了社區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打造出基層社會治理的“番禺模式”。
三、以政策為支撐,激發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活力
(一)完善頂層制度設計。近年來,我區加大對社會組織的培育發展力度,相繼出臺多個工作措施政策:2012年出臺番禺區《關于進一步培育發展和規范管理社會組織的實施意見》;2014年出臺《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2019年出臺了《番禺區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實施方案》。今年7月,為規范社區基金的發展,出臺《關于大力推動社區基金發展的指導意見(試行)》(下稱《意見》),明確社區基金以促進社區善治、支持社區服務、推動社區發展為主要目的,通過搭建人人可參與的便利慈善平臺,實現慈善捐贈常態化、多元化、全民化,形成“人人慈善為人人”的慈善文化和氛圍。這是番禺區出臺全省首個指導社區基金實施的規范性文件,是我區對廣州“社工+慈善”戰略工作的先行實踐探索,為社區基金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機制保障。此外,我區還將社區基金建設及作用發揮,列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考評體系,壓實鎮街社區基金建設的工作責任。
(二)落實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在《廣州市番禺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資助資金框架下,發揮財政資金對社會組織的培育促進作用,自2014年開始每年區財政安排200萬元作為我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專項資金,用于資助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和開展公益服務項目,以及獎勵評估為3A以上等級的社會組織。今年以來,專項資金共資助51個社會組織項目,項目范圍涵蓋心理健康、行業服務、公益慈善、教育衛生、體育文化、黨建等社會治理領域。積極推動司法、共青團、婦聯、殘聯等部門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加強相關領域社區社會組織建設。
(三)創建培育發展孵化基地。區政府撥款373萬元,建設面積2300平方米的區級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和黨建基地,對社會組織提供全面扶持,目前,孵化出殼的16家社會組織已全部實現正常運營。并已吸納36家優秀社區城鄉服務類社會組織入駐,在項目運作、日常管理、人員培訓等方面對入駐的社會組織進行“陪伴式”幫扶指導。目前,全區逐步建成區、鎮(街)、村(居)三級社會組織培育孵化基地7個,總面積逾17560平方米,入駐社會組織174家。
(四)形成持續發展的工作思路。一是加強社區社會組織的人才培養。通過強化業務培訓、引導參加相關職業資格考試等措施,著力培養一批熱心社區事務、熟悉社會組織運作、具備專業服務能力的社區社會組織負責人和業務骨干。二是以樞紐型、支持型社會組織為抓手推動社區社會組織發展,打造品牌示范效應。積極發揮區社聯會的行業樞紐、引領作用,以點帶面,通過“五社聯動公益生態圈建設項目”品牌,助力鎮街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的活力激發,并探索創新公共服務項目模式,把“五社聯動”更好地融入番禺區“三五五”共融工作方案,發揮社區基金資源效應最大化,為推動基層社區社會組織品牌打造力奠定良好基礎,堅持從“社區中來、到社區中去”原則,逐步構建基層社區共建共治共享創新模式。三是推進項目品牌建設。強化社區社會組織項目開發能力,通過開展社區服務項目公益創投、項目專項交流會等方式,指導社區社會組織樹立項目意識,提升需求發現、項目設計、項目運作水平。推進社區社會組織品牌建設,引導優秀社區社會組織完善自身發展規劃和品牌塑造,加強公益活動宣傳,提高品牌辨識度和社會知曉度。指導社區社會組織規范資金使用和活動開展,強化決策公開和運作透明,不斷提升服務績效和社會公信力。
感謝你們對我區“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你們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廣州市番禺區民政局
2020年11月30日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