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科工商信局關于政協十四屆番禺區委員會第七次會議第5號提案的答復
民建番禺區基層委:
你們提出的《關于推動番禺區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實體經濟產業鏈發展的建議》(第5號)收悉。我局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區發展改革局、區教育局、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廣州大學城管委會等單位進行認真研究辦理,并與劉悅敏委員在6月26日進行了電話溝通,經綜合區發展改革局等會辦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推動產教融合發展
(一)發揮高校創新科研資源,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發展。加強與廣州市相關部門對接,爭取依托廣州大學城—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及周邊產教資源打造產教融合集聚區,輻射帶動全區產教融合示范建設等相關內容納入市產教融合試點方案,爭取國家、省、市的財政、稅收、用地等配套政策支持。“十四五”期間我區將重點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大力推進廣東海大集團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廣州華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歡聚IPO學院建設。加快番職校擴建工程、新造職中擴建二期工程,推動工商職校轉型,力促番禺職校成為廣東省“高水平中職學校”,加強與企業合作,打造具有番禺特色的產教融合職業院校。
(二)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進行科技教育交流活動。推動我區學校與區內科技創新型企業共創科普環境,通過校內開展課堂學校、實踐體驗、多媒體和校外開展講座、社會實踐、游學等方式進行科技教育活動。借助科研機構、教育培訓、科普基地載體進行深度的科技體驗和科 學實踐。同時,我區學校根據教學和學生發展需求,積極向科創企業提供需求建議,配合企業科研創新,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讓學校提前參與企業科研項目的試驗,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最直接的試驗數據,實現校企科研閉環。進一步加強博士后拔尖人才培養,促進研發成果轉化。自2000年我區建立首個區域性博士后工作站以來,目前已在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汽車、燈光音響等領域設立了5個博士后工作站,8個分站和6個博士后創新基地,先后引進和培養博士后研究人員140多名。我區博士后在站期間參與國家、省、市的企業研發項目300多項,申請專利300多項,注冊品牌180多個,投入研發經費2.6億元,成果轉化給企業帶來40億元的效益。
(三)聯合省教育廳,搭建了大學城高校菁英匯平臺,深入開展高校大學生就業調研、精準對接等各方面工作,全力吸納大學城新生力量,為我區長遠發展積累后勁。去年11月,在大學城創新開展“閃電直聘”(“上午面試、下午簽約”,實現6小時快速就業),打造精準對接的創新亮點,受到大學城追捧。
(四)圍繞“雙區驅動”“雙核聯動”重大機遇和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重要部署,促進大學城校地協同發展。我區正在全面優化提升廣州大學城品質,積極爭取重大科學裝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創新平臺落戶廣州大學城。為加快區域科技成果轉化,我區成功舉辦“校地融合 智創番禺”2021番禺區第一期人才科研成果交流座談會(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專場),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面向廣州大學城高校、番禺區重點企業及產業園區征集發展成熟、有待落地的科技成果和亟待解決的企業“卡脖子”難題,通過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政策解讀、企業需求對接以及校企座談交流等形式,拓寬高校與本地企業、屬地政府的溝通交流渠道,促進政府、企業掌握高校頂尖人才和先進成果技術的一手信息,高校掌握本地政策、資金和市場需求的一手資源,打通高校人才成果與我區企業發展需求“雙向流動道”,建立廣州大學城高校與番禺重點企業、融資機構的“對接專用道”,深化產學研深度融合,構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鏈條。
二、發揮優質產教資源,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為籌備建立高校、政府、企業統一對接平臺,健全各高校參與廣州大學城品質提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體制機制,我區正加快制定出臺《推動廣州大學城品質提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產教融合發展示范區實施方案》。該方案提出爭取省、市、區三級共建廣州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技術成果轉化中心、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創業成果發布中心、人才交流中心等“一平臺四中心”。積極引入專業化、市場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和技術經紀人、科技中介團隊,加強成果展示交易、評估作價、產品試驗試制、人力資源等方面服務。推動省、市共建中科協國際技術交易中心和總部,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高地。加強校企信息對接,建設各行業技術和服務需求發布平臺、解決方案對接平臺。
(二)我區加快建設廣州大學城(廣工)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重點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建設集產業育成、項目引進與孵化、展示體驗交易于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提高大學城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吸引外地優質科技成果在番禺轉化,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全國產教研一體化示范中心、廣州市科創板上市企業孵化培育集聚區。同時,充分發揮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制定了《番禺區推進區引導基金支持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工作方案》。目前,區引導基金撬動逾9億元社會資金,同社會資本合作發起設立了6支參股基金,財政資金間接投入了65家企業。
(三)以區科技經費投入為杠桿,積極爭取上級科技資源向我區聚集,引導帶動全社會增加研發投入。五年來,全區獲國家、省、市上級批準立項科技項目500項,獲資助資金超3.5億元。同時,加強科技經費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突出做好經費科學預算、績效審核和中期檢查,使科技經費在推動我區創新主體培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截至目前,我區累計3家企業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4家企業獲省科學技術獎。
三、建立金融服務體系,解決企業融資難題
(一)構建番禺區信用數據采集及信用服務平臺,運用區塊鏈技術記錄政府各個部門信用數據的產生和上鏈,過程公正透明,數據高度安全,不可篡改。目前,平臺已經完成部分子系統的開發,包括基于區塊鏈的信用數據基礎平臺,支撐我區信用數據采集、整合、入庫,并能靈活地進行查詢、瀏覽和統計;信用激勵系統模塊,實現利用信用數據和整合信用評價模型對守信企業進行相關政策優惠等方面的激勵;信用預警系統模塊,實現企業在觸及信用風險時的監測和提醒,跟蹤企業在時限內修復信譽,及時反饋相關處理情況;中小企業投融資服務模塊,建立中小微企業、各類型金融機構和信用中介結構的一站式信用服務,從企業申請、審核、信用報告的生成,再到銀行貸款,實現企業信貸的一站式服務過程。平臺建成后能夠實現信用數據的實時歸集,可信共享,從而建立覆蓋企業經營生命周期的風險及信用評估模型,使金融資本能夠有效地匹配。
(二)建立健全金融風險防范處置工作機制,利用防控平臺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開展“7+4+1”類金融行業風險排查,在庫監測企業1萬多家,核查處置風險企業60多家,引導區內P2P網貸平臺順利出清退市。在全市首創金融領域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七項機制,引入廣州金融風險監測防控中心區塊鏈、大數據監測,首設金融風險監測番禺平臺,試點建設風險線索網上轉辦反饋系統,一批管用、管根本、管長遠的金融風險化解處置工作機制逐步建立,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化解處置流程形成閉環。金融風險指數始終保持在全市低位。
(三)引入清控銀杏等國內知名風投機構,與我區民營資本共同設立番禺創投基金,推動創業投資體系培育和創業投資市場建設。區科技金融服務中心成為市科技金融中心及廣東股權中心路演基地,搭建企業風投創投對接平臺,舉辦企業、風投創投對接活動,累計超200家企業獲得40多億元風投創投融資。借助廣州(國際)金融交易博覽會、廣州國際投資年會等重大平臺,加強萬博基金小鎮宣傳推介,吸引包括港澳地區在內的各類投資機構加快聚集。目前,萬博基金小鎮注冊落戶投資基金354家,實際募集資金規模約277億元。我區制定《關于建立推動萬博基金小鎮服務我區實體經濟發展工作機制的方案》,成立區金融協會私募基金專委會,提升行業服務管理水平。舉辦兩場萬博基金小鎮投融資對接活動,20多家投資機構與近50家區內優質企業對接。目前,萬博基金小鎮投資機構在區內投資項目近40個,投資額約為4億元。
(四)多措并舉統籌解決廣大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引導金融資源服務實體經濟。建立常態化產融對接機制,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賦能。2021年1至4月,全區舉辦產融對接活動5場,解決495家中小微企業87.6億元資金需求。創新科技金融服務,充分運用銀行業金融機構積分制管理工作機制,督促金融機構落實國家最新的金融信貸政策。建立宣傳推廣工作機制。通過區企業(招商)服務平臺、產業園電子宣示屏等宣傳推廣金融信貸政策。大力推廣“信易貸”平臺,加大高科技企業注冊數量;加強涉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歸集,形成符合中小企業融資特性的信用畫像,通過企業信用畫像為企業實施信用貸款。已累計為我區26家企業授信金額4293萬元,為10家企業發放貸款2574.1萬元。
感謝你們對我區科技成果轉化和經濟工作的關心與支持,歡迎你們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廣州市番禺區科技工業商務和信息化局
2021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