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番禺區分局關于政協十四屆番禺區委員會
第七次會議第28號提案的答復
民建、致公黨番禺區基層委員會:
你們提出的《關于加強城市地陷的預警和監測,保障城市運行安全的建議》(第28號)收悉。我單位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區應急管理局、區交通運輸局、區住房城鄉建設局、區水務局和區基建辦認真研究辦理,經綜合各有關職能部門會辦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我區地質概況及地面沉降成因
我區地貌大體分為低丘臺地與三角洲平原,地勢由北、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部主要是50米以下地丘臺地,南部是連片三角洲平原。地層由老到新主要有原古界、白堊系、古近系和第四系。我區侵入巖分布廣泛,主要為加里東侵入巖,巖性主要為片麻狀細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局部為細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斷裂帶在我區分布有:北東向新會-市橋斷裂,北西向獅子洋斷裂組和白坭沙灣斷裂帶。地下水主要有兩大類型: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我區軟土分布面積382平方公里,占全區面積72%,區內軟土形成時間短、埋藏淺,空間分布廣,變異性大,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抗剪強度低、壓縮性大、滲透性弱、靈敏高等特點。
2020年至2021年,我區發生地面沉降事故共8宗,分別出現在大龍街、市橋街、橋南街、石樓鎮、大龍街、石碁鎮和東環街,以上事件均與人為活動有關,形成原因有以下四種:一是大量抽排地下水、地下工程施工等人為活動引發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大幅度急劇地面沉降。二是工程建筑物對地基施加的靜荷載,使地基體發生形變。三是在荷載的持續作用下,土體的蠕變引起地基土緩慢變形。四是供排水管道破損滲漏引發表層水土流失造成局地沉陷。
二、我區重點路段、重點區域地面沉降預警監測措施
(一)對于排水管線管控措施
我區正在梳理完成中、高風險排水管渠臺賬,繪制我區中、高風險管渠圖;制定我區中、高風險管渠檢測計劃,對高風險管渠2021年前完成聲納、地質雷達檢測,中風險管渠2021年前完成50%管渠的檢測;對供水管線進行全面探漏、摸查、復核,對隱患進行等級評估,對高風險隱患的供水管進行登記,制定整改計劃表,并落實改造,切實消除安全隱患。各相關部門已建立日常溝通協調機制,對排水管線集中的公共道路進行重點監測。
(二)對于主要道路、重點路段及大型地下樞紐管控措施
2020年我區委托專業單位采用三維探地雷達探測技術手段開展主要道路、重點路段的地下病害體隱患排查工作,主要涉及番禺大道輔道、亞運大道、禺山西路等19條重要市政道路,探測總車道里程307.54公里,累計探測出脫空、空洞、土體疏松等地下隱患共83處,其中空洞隱患26處、脫空隱患54處、疏松隱患3處,主要集中在車流量大、施工開挖點及排水管網多的路段。針對上述隱患點,相關部門已第一時間采取注漿、開挖回填等措施進行處理,累計投入檢測、維修金額約421萬元。下一步將持續關注路面變化,結合日常城市道路養護,常態化開展道路地下病害探測工作。
對于地鐵、城際地下軌道沿線站點及大型地下樞紐交匯處我區將繼續加強安全生產監管,進一步落實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對上蓋的重點建筑物、道路、橋梁等設置位移感應器,并進行實時監控,發現隱患及時處理,嚴格防范各類生產安全事故發生。
(三)對于基坑管控措施
在基坑開挖過程中,我區要求建設單位要根據現場周邊的實際情況委托監測機構做好對周邊房屋的日常監測工作。深基坑施工過程中發現有影響周邊的建(構)筑物、軌道交通、管線或其他重要設施安全的,及時與周邊相關單位做好協調、溝通,落實防護措施。
對于周圍環境復雜,或超過一定規模的深基坑,會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監測單位對基坑及周邊環境進行監測。地下工程施工期間,按規定頻率對基坑及周邊環境進行監測,監測數據同步上傳市住建局信息系統。在基坑開挖前,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鑒定單位對周邊建(構)物進行安全鑒定,并根據鑒定結果落實相應的防范工作。地下工程施工期間,督促施工、監理單位嚴格按經論證的方案進行施工監理,落實各項安全防范措施。在地下工程完工后,施工監理單位將有關檔案資料及時收集歸檔,并報相關部門進行備案。
三、我區構建城市地質數據平臺建設情況
2019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和廣州市地質調查院統籌負責,結合城市規劃建設和民生地質,構建陸海統籌、地上地下一體化三維屬性模型和城市地質“共建共享”體制機制,按照“空間、資源、環境、災害、共享信息平臺”五個系列推進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工作。
(一)廣州市城市地質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初步建成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組織開發了廣州市地質調查成果數據移動共享服務平臺“地質隨身行APP”,初步搭建了廣州市城市地質調查共享服務平臺,整合了基礎地質信息、水文地質信息、環境地質信息、地質災害信息、規劃建設的城市地質評價成果信息等階段性城市地質調查成果,下一步將按照全市地質調查工作推進情況進一步完善平臺建設。待廣州市城市地質調查共享服務平臺建設完成后,我區亦可通過該平臺共享利用涉及番禺區的地下三維模型、地質調查信息數據等成果。
(二)地下空間調查與地下三維模型建設取得較大突破
廣州市深部地下空間勘查及可視化地質模型構建項目已基本構建了南沙區全域及蕉門河-明珠灣一帶200平方公里重點區域(精細化)的三維地質模型,擬于近期組織評審驗收;已完成的“一江兩岸三帶”專項地質調查建立了“一江兩岸三帶”三維地質模型,下一步將推進廣州南站商務區專項地質調查工作;2021年,結合我區“智慧番禺數字孿生中臺系統建設項目”構建了大學城中軸線6平方公里50米深度的三維地質模型。
(三)開展我區1:50000地質災害詳查
2021年,由廣州市地質調查院牽頭,對我區進行1:50000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地質災害詳細調查中的遙感解譯方法視解譯目標的特點,采用對比法、鄰比延伸法、水系分析法、影紋分類法和綜合景觀分析法等多種方法配合使用。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將在年底前完成,形成一份關于我區地質災害現狀詳細調查報告。
廣州市已統籌部署推進全市地質調查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和地下三維模型建設工作。下一步我區將與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做好溝通對接,充分利用市地質調查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和地下三維模型涉及番禺區的成果數據。同時進一步整合區各相關部門已有數據,探索建立區級地下空間大數據平臺,為我區地面塌陷防控工作提供技術服務。
四、我區應急組織機制基本情況
按照《中共廣州市番禺區委辦公室關于成立番禺區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領導小組的通知》(番文〔2019〕45號)要求,我區設立了番禺區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區委書記任工作組組長,各成員單位由區政府職能部門組成。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常工作由區城市運行指揮中心負責。處置應急事件時,與區應急管理局聯動運行。區突發事件應急指揮中心與區城市運行指揮中心兩個中心共用一個工作平臺,統籌指揮調度全區城市運行和突發事件應急指揮工作,推動形成大應急、大指揮、大協調、大聯動的工作格局。
五、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地下空間基礎數據尚未實現共享
目前,各部門雖然已開展了大量基礎數據探測工作,但是在全區層面上尚未將已有數據進行有效整合,建立大數據綜合分析平臺。在城市地陷的預警和監測方面,各部門工作計劃與實施在大部分情況下仍舊各自為戰,缺乏信息共享。
(二)城市地陷預警尚未形成長期實時動態監測覆蓋
現階段各部門已經實施或準備實施的地下空間調查和探測主要為階段性工作,缺乏長期動態監測技術和手段。鑒于地質演變過程時間較長、影響因素較為復雜,對于重點路段、重點區域的預警監測范圍也有待進一步拓展。
六、下一步工作計劃
感謝你們對我區城市地陷的預警和監測工作的關心和支持,你們的提案為我們下一步工作開展啟發了思路,也為我區城市整體運行安全提供了寶貴的建議。接下來,我們在預防城市地陷工作當中將不斷努力,按照各自的職能,做好相關工作。
一是主動對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抓緊推進地下三維模型建設,加快構建我區三維地質模型,加強現狀數據收集與管理,根據現狀數據實現對三維地質模型及時更新。
二是爭取在我區建立區域沉降長期監測系統。衛星合成孔徑雷達差分干涉(DInSAR)測量是一項新近發展起來的空間對地觀測技術,是合成孔徑遙感成像與電磁波干涉兩大技術的融合,能夠對地表形變進行長期反復觀測并能夠對地質災害進行識別、分析。我們擬將充分調研,多方論證,探索采用衛星合成孔徑雷達差分干涉(DInSAR)測量技術手段來建立大數據綜合分析平臺,實現城市地陷“一張圖、一個模型、長期實時動態”的預警和監測。
三是研究制定相關機制以及經費保障措施。由于建立一套完善的城市地陷預警和監測體系,既涉及多部門的協同,需要協調和收集各項數據,也涉及組織機制以及經費保障。因此,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我們將抓緊研究,深入討論,如有必要,我們也會將相關工作按程序向區政府報告。
感謝你們對我區保障城市運行安全工作的關心與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番禺區分局
2021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