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關于政協十四屆番禺區委員會
第七次會議第38號提案的答復
陳紅艷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前端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提高我區垃圾分類成效的建議》(第38號)收悉。我單位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區住房城鄉建設局等單位進行認真研究辦理,并與您在6月4日進行了電話交流,經綜合區住房城鄉建設局等會辦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垃圾分類工作,扎實有效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領導掛點督辦制度、末位約談制度,形成了領導帶頭、全區聯動的工作態勢,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實現了生活垃圾量連續四年“零增長”和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標。但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我區垃圾分類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前端投放和收集環節。
一、關于垃圾投放點選址和數量不合理,垃圾投放設備不夠規范,有的質量較差的問題
我區根據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印發的《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設置指引》,由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牽頭,以鎮(街)為主體開展垃圾投放點的設置和建設。垃圾投放點設置以小區為單位,按照“一小區一方案”的原則,參考廣州市專項設計樣板,每300-500戶設置一個定時投放點。要求投放點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具備地面硬底化、遮雨棚、照明設備、洗手設備,配備洗手液、擦手紙等。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區建成1892個分類投放點,形成了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的模式。
但是由于個別老舊小區場地條件限制、垃圾投放點鄰避效應、資金投入不足以及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個別小區垃圾投放點設置的數量不足,不方便居民投放;有的垃圾投放點距離居民住宅較近,垃圾清運不及時,噪音、臭味給居民生活造成影響;有的垃圾投放點沒有按照廣州市品質化的要求建設,設施簡陋質量較差。
為解決當前投放點存在點位設置不合理、投放設施破損、垃圾清運不及時等突出問題,我們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今年區財政安排了600多萬元,對小區不符合廣州市品質化要求的投放點進行升級改造,要求投放點布局合理,滿足群眾需求,點位建設達標美觀,風格統一。二是結合全市垃圾分類工作部署,于6月1日起開展為期2個月的“番禺區垃圾分類問題整改‘回頭看’專項行動”,逐一摸查已建的垃圾投放點,重點清查投放點設置是否合理、數量是否足夠、建設是否達標、維護管養是否規范、環境是否干凈整潔、垃圾清運是否及時、居民投訴是否得到有效解決,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等。要求鎮(街)6月底前對點位簡陋、布局不合理、設置不足以及出現輿情的,按照社區工作十二步法,認真聽取居民意見,優化點位布局,更換簡陋點位,建成群眾滿意的投放點。7月底前形成一套社區指導督促、物業精細管理、居民支持配合的可持續的管理機制,鞏固專項垃圾分類常態。三是開展廣州市星級投放點創建工作,按照“建設品質化、管理精細化、服務精心化”三個方面對投放點進行規范,今年打造165個星級投放點,形成垃圾分類長效機制,帶動投放點管理水平整體提升。四是加大垃圾分類執法力度,重點查處物業不履責、垃圾投放點管理不到位、垃圾混收混運等行為,落實鎮街月巡查、社區周核查、小區日自查的三級考評機制,并結合廚余垃圾分類收運智慧平臺,精準監管點位情況,提升投放點管理水平。
二、關于垃圾運輸設備不規范的問題
我區生活垃圾清運是以屬地管理為原則的區、鎮(街)、村(居)三級體制,小區內的垃圾清掃保潔和收運是由小區物管負責(無物管的由社區居委負責),資金主要由物業管理費保障。主觀上物管企業為了壓縮成本提高利潤,客觀上部分老舊小區的物管費較低,部分小區垃圾清運管理經費不足,造成“三無”車輛參與垃圾收運,屢禁不止。針對上述問題,相關部門將組織專項執法行動,共同打擊“三無”車輛進行垃圾收運。一是城管部門加強對垃圾運輸過程中的“跑冒滴漏”“混收混運”現象的執法,促使垃圾收運單位提高車輛質量。二是住建部門加強對物管企業的管理,嚴格物管垃圾分類主體責任,杜絕垃圾“混收混運”現象。三是交通管理部門加強道路管理,嚴查“三無”車輛,壓縮“三無”車輛的使用空間。四是鎮街逐步實行生活垃圾的統收統運。目前,市橋街已對無物業管理的小區實施了生活垃圾統收統運,下一步將在有物業管理的小區推廣,預計年底前全街可實行生活垃圾統收統運。
三、關于垃圾分類收集效果不盡人意的問題
雖然我區在垃圾分類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垃圾分類收集效果上仍有不盡人意的方面,如:對前端垃圾分類投放缺乏有效監督;物管企業為了達標要求保潔人員在投放點進行現場分類,影響環境;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較高,但參與意識較薄弱,不清楚分類的原則和方式,沒有在家里開展源頭分類等。針對上述問題,一是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發動小區黨員、義工、團員、少先隊回社區參與垃圾分類服務,指導和監督相關責任人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二是落實環衛工人站桶引導制度。要求投放點投放時間安排1 名環衛工人站桶督導,一方面正確引導居民分類投放垃圾,另一方面及時指正居民不分類的問題。三是多渠道廣泛宣傳引導。以投放點為切入點,開展媒體報道、主題活動、入戶宣傳等多種形式為載體的垃圾分類宣傳活動,通過小禮品兌換等方式,向群眾灌輸分類的原則和方式,提高分類的參與率。四是開展垃圾分類達標小區的創建工作,通過規范投放點的日常管理,強化分類投放分類收運,提高投放點的管理水平,以點帶面,提高垃圾分類收集的成效。五是加大巡查和執法力度,通過執法檢查和處罰,懲戒不遵守垃圾分類的人和事,提高群眾守法的意識。
對于您在提案中提出的辦法,我們將以當前垃圾分類存在的問題為導向,在日常垃圾分類全鏈條精細化管理中部署落實,常抓不懈,切實提高垃圾分類的成效。
(一)關于建立垃圾分類投放收集標準的建議。我區將根據《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運工作指引》《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設置指引》對垃圾投放點的選擇、垃圾投放時間安排、垃圾收集運輸設備等進行進一步細化,制定標準,明確責任。一是合理規劃、建設并升級改造收集桶點和轉運車輛。按照“一小區一方案”的原則,充分聽取居民意見,對于微型社區、中大型社區、超大型社區的垃圾投放點布點工作做到科學合理,噪音、廢氣等污染降到最低。二是提高桶點建設品質。設計采購既有統一風格,又能結合小區投放環境的垃圾投放設備,配備充足的垃圾分類收運桶。選擇試點小區推進能和周邊環境融為一體,探索半地下垃圾投放點建設工作。投放一批密封性好、標志明顯、節能環保的收運設施,逐步規范垃圾投放設備和運輸設備,提升機械化作業水平和分類收運能力。三是強化垃圾收運管理。根據不同類別的生活垃圾投放情況,合理設置收運時間,規定收運路線,達到便民環保。實施多級聯動,加強收運車輛管理,杜絕“三無車輛”收運垃圾,消除交通安全衛生隱患。四是完善專項指引。針對大件垃圾、綠化垃圾、低值可回收物等制定專項工作方案,指引鎮(街)和小區進行操作運行。
(二)關于加大投入,確保管理監督到位的建議。2021年,市區財政在我區垃圾分類工作投入專項資金約4000萬元(鎮街投入未統計),其中安排各類設施建設近3000萬元,同時加大了垃圾分類的宣傳、巡查、執法工作的投入,進一步提高垃圾分類管理水平。在宣傳方面,我區按照“全社會參與”的思路,努力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一是堅持黨建引領。把垃圾分類工作作為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重要內容,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組織黨員回社區報道參與垃圾分類服務,指導和監督相關責任人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二是以投放點為切入點,開展媒體報道、主題活動、入戶宣傳等多種形式為載體的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全區每季度在區主流媒體報道不少于4篇、省市不少于2篇、主題活動不少于9場、入戶覆蓋率不低于90%,充分調動居民垃圾分類積極性。三是加強陣地建設。持續舉辦“全民行動日”以及中小學校幼兒園“小手拉大手”等特色活動,打造新時尚無廢校園,組織學生參加垃圾分類社會實踐,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珍惜資源的意識。在巡查方面,通過鎮(街)交叉互檢、第三方檢查、落實檢查暗訪制度、開展視頻監管督導的方式,擴大巡查覆蓋面和實時性。重點檢查垃圾投放點配備站桶人員情況、垃圾分類精準情況和垃圾投放點環境衛生狀況,發現問題立即督辦整改。在監督執法方面,一是充分發揮群眾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完善區鎮兩級垃圾分類監督機制,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民主黨派等社會各界中遴選代表,對垃圾分類工作開展社會監督和反應群眾訴求,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參與感。二是持續加大垃圾分類檢查執法力度,落實區、鎮街、村居三級考核制度,以守點執法、巡查執法和視頻監控取證等方式開展垃圾分類執法,形成垃圾分類高壓態勢。三是關于探索運用“智能+垃圾分類”模式的建議。我區積極探索智能+互聯網+垃圾分類模式。已建成區級廚余垃圾收運智慧平臺,綜合運用車載稱重、GIS及大數據技術,利用500多個專用監管攝像頭、24臺收運車GPS系統,通過手機APP進行數據采集,實現廚余垃圾從投放點收集、運輸車輛收運、餐廚站處置全過程實時監控,精準監管點位垃圾分類工作情況。同時,我們也積極探索垃圾分類前端垃圾桶智能感應、投放垃圾自動識別、垃圾收運智能提醒等系統,在投入產出比合理的前提下,推進智能化、網絡化垃圾分類。
感謝您對我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番禺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
2021年7月30日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