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番禺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關于政協十四屆番禺區委員會第七次會議第44號提案的答復
區政協文體組:
你們提出的《關于對我區各村落傳統文化進行全面梳理、活化、利用和傳承的建議》(第44號)建議收悉,我單位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區委宣傳部、區教育局等單位認真研究辦理,并分別于4月、6月與提案聯系人進行了溝通聯系。經綜合區委宣傳部、區教育局等單位的會辦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番禺作為嶺南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豐富。近年來,我區相關部門不斷深挖傳統優秀文化資源,結合鄉村建設的各項工作,做好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工作,不斷推進文化事業發展。主要工作有:
一、深入挖掘嶺南文化資源。2020年,區委宣傳部充分利用廣州大學城人才資源,聯合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賀景衛教授,在大嶺村建立“嶺南文化和大嶺村文創研究基地”,進一步推動我區非遺文化與活態化傳承研究工作。賀景衛教授團隊針對大嶺村的歷史文脈與淵源、建筑結構與裝飾、民俗文化與物產等方面進行研究,在古村落保護、地域經濟發展、嶺南文化推廣等方面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通過開展“大嶺村文脈與文創品鑒研討會”,挖掘大嶺村耕讀文化、龍舟文化、宗祠文化、民俗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元素和符號,設計開發系列文化創意產品,并在現場展示“鰲游大嶺”“大嶺村龍舟飯”等七大系列文創產品,以及與參加活動的領導嘉賓、文化名人及村民代表進行交流探討等方式,梳理下一階段深入古村落研究及文創轉化開發的具體思路。
二、做好祠堂文化保護利用。我區現共有383處祠堂類文物,祠堂類文物的活化利用遵循“合理利用”原則,因地制宜。目前,作為村史館利用的有8處,也有作為紅色文化展館、嶺南文化展館、老人活動中心、村居圖書館或延續原來供奉與祭祀功能。提案中提出的關于鄉村博物館的建設,在祠堂或者老房子中設立博物館,根據《博物館條例》第十條至第十五條的相關規定,國有博物館的設立,館址、展室、藏品、工作人員、消防安防、命名等具備條件,制定章程,依照有關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并應當向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備案。因此,我區有關社會組織或機構團體計劃新設立民營博物館,需經番禺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向廣州市文物局審批后,報廣東省文物局備案。
三、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學校德育重要內容。區教育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學校開設的課程融合,開設了民族民間音樂、民族民間美術、民族民間舞蹈、戲劇、戲曲、曲藝、書法(篆刻)傳統手工技藝和民族傳統體育非遺課程,成立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生社團,形成常態化的教學活動。自2009年開始,每年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未成年人劇場等活動,通過優秀兒童劇目巡演以及戲劇講座等,增進我區青少年學生對傳統舞合藝術的了解。同時,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創建傳承學校(基地)等相結合,充分利用非遺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歷史底蘊和育人功能,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民族認同感,培養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興趣。如石壁小學突出傳統書法特色,構建“翰墨育人”校園文化,傍江東小學成為首批廣東省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鐘村中心小學被評為廣州市學校民族民間美術特色年中國畫特色項目優勝學校,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目前,有11所學校建設成為番禺區少兒戲曲傳承基地學校,其中5所學校被評為廣州市粵劇傳統教育特色學校。
四、將非遺文化(傳統技藝)教育與中職技能教育嵌合。“十四五”期間,中職學校將構建非遺文化傳承“雙輪驅動”模式,依托非遺基地傳播非遺文化,以建設番禺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基地為載體,結合廣東醒獅(沙灣)、廣東音樂(沙灣何氏廣東音樂)、廣州磚雕、番禺灰雕和沙灣水牛奶傳統美食制作技藝等非遺文化,面向中職學生開展技藝傳承體驗活動。另一方面,建設“非遺大師工作坊”,加強非遺技藝傳承創新工作,柔性引進番禺灰雕非遺傳承人,合作共建“非遺大師工作坊”,開發非遺文創產品;開設非遺技藝學徒班,指導學生開展專項技藝培訓,促進非遺技藝傳承保護。
五、積極開展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和申報工作。全區分別于2009年和2014年(配合廣州市自然村落普查)開展鄉村非遺線索普查,其中第一次非遺普查共收到線索1030條(含南沙區),第二次非遺普查共收到新增線索123條。2009年以來區非遺中心持續對區內鄉村的大型非遺民俗活動(特別是龍舟、誕會)進行跟蹤記錄,記錄其傳承與演變;2013—2014年,分別對沙灣飄色、廣東醒獅、沙灣何氏廣東音樂、沙涌鰲魚舞、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鐘村白家拳等項目的部分傳承人進行口述史訪談,并做好資料建檔工作。2014年,在全區非遺線索普查的基礎上,開展端午節期間全區鄉村龍舟民俗活動非遺專項普查,并于同年7月整理形成了《2014年端午節期間番禺區各鎮街龍舟民俗活動安排匯總表》。2016年,配合全省戲曲劇種普查工作,區非遺中心在各鎮(街)文體中心協助下,深入各村居開展全區戲曲劇種普查,目前我區轄內各鎮(街)共有民間班社(含私伙局)75個,均活躍在區內16個鎮(街)的村(居)。
目前,我區共計公布了五批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以及三批代表性傳承人,建立了國家、省、市、區四級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截至2021年5月,全區擁有國家級名錄3個,省級名錄9個,市級名錄6個,區級名錄21個;代表性傳承人方面,有國家級1名、省級7名、市級14名、區級29名,涉及我區沙涌、潭山、員崗、蓮塘、市頭等多條鄉村。
下一步工作,區相關部門將繼續抓好鄉村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活化、利用等項工作,推動非遺與鄉村旅游融合,通過每年的大型民俗活動,推動非遺文化與年輕、時尚、潮流元素相結合,鼓勵鄉村開發更多以非遺等歷史文化為元素的文創產品。鼓勵更多傳統美食類非遺項目申報,擴大番禺傳統美食影響力,培養本土美食傳承人,促進番禺美食產業化發展。
感謝你們對我區文化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廣州市番禺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2021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