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番禺區農業農村局關于區十七屆人大七次會議第6號代表建議的答復
唐新喬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進一步振興鄉村促進番禺城鄉均衡發展的建議》(第6號)建議收悉。我單位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區財政局、區科工商信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番禺區分局、區城市更新局、區委組織部、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區發展改革局、區水務局、區住房城鄉建設局、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區教育局、區交通運輸局、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區衛生健康局等單位進行認真研究辦理,并與您在4月14日、5月28日進行了電話溝通,經綜合上述會辦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對于建議中提到的廣州城鄉發展不均衡、產業發展待提升、農村建房大量閑置、農村人居環境存在短板等問題,我局完全表示贊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鄉發展不平衡是廣東最大的短板,也是廣州市、番禺區最大的短板。一直以來,我區都不斷完善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促進城鄉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促進城鄉一體發展
(一)加強頂層設計,推動鄉村振興深入開展。2018年以來,我區先后出臺《番禺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番禺區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番禺區對標三年取得重大進展硬任務高質量推動鄉村振興的實施方案》《番禺區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行動方案》,推動鄉村振興工作深入開展。目前,正在起草《番禺區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方案》。
(二)加強規劃設計,推動農業農村科學發展。印發實施《番禺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完成村莊規劃編制任務,全區177條行政村中132條村完成了上一輪村莊規劃編制,45條村因舊村改造或納入城市管理,按控規管理。待區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完成后,城鎮開發邊界外的村莊將開展新一輪村莊規劃編制,進一步優化提升農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用地布局。
(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村發展基礎。完成61條重點村“三線”整治提升。農村生活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和達標排放。“一鎮一站、一村一點”農村生活垃圾轉運設施日臻完善,16個鎮(街)在用的垃圾壓縮站共66座,實現每條行政村都有密閉生活垃圾收集點。完成275個鄉村公廁的標準化改擴建工作,“廁所革命”取得顯著成效。建成碧道139.7公里,“四好農村路”通達總里程達464公里,順利通過省“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省級核查。
二、加大資源和財政投入
區財政優先保障“三農”資金需求,不斷加大對鄉村振興財政資金投入,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相適應。對農林水投入實現連續三年增長,其中:2018年47392萬元、2019年50174萬元、2020年61683萬元。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每年都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特色精品村創建工作,2021年安排3500萬元,其中:特色精品村創建工作經費2000萬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1500萬元。加大力度支持農村教育均衡化發展,2020年完成了20所農村學校新建、改擴建工程,項目總投資60067萬元。目前正在準備啟動下一輪鄉村學校的建設工作。此外,我區于2019年啟動了一批村集體辦幼兒園建設工作,有新建、擴建任務的幼兒園17所,項目總投資33404萬元,預計2022年可完成建設。
三、節約集約利用土地
(一)大力推動舊村改造工作。加快推進南浦村、羅邊村、蔡邊一村、里仁洞村等舊村改造項目,優化用地布局,將騰挪、整理出來的土地發展公共服務設施和現代商貿業,推動村集體土地高效利用、村產業更新換代。此外,為統籌推進區舊村改造項目的產業發展,加強對科學招商及產業運營的引導,我區于2019年出臺《番禺區舊村改造項目產業引進工作指導意見》,倒逼舊村改造合作企業關注改造項目后續的產業導入質量,確保三年內項目建設有實質性進展和項目建成后產業導入有實質成效。
(二)加快推進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攻堅戰。結合產業轉型、新興產業發展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村級工業園,進一步改善工業園區環境面貌。推進村級工業園廠房、圍墻外立面風貌管控和廠區周邊綠化美化,加強園區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格按照環保治理標準,整治、清理、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業,推動村級工業園全面實現環保達標,積極創建“美麗園區”。
四、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一)助力農村電商迅猛發展。創建番禺區首個以農副產品銷售為主的電子商務平臺“百越網購”,上架商品8000多種,有效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以石碁供銷社“百越網購”為載體,大力鋪開建設社區網購便民提貨點。同時進一步拓展覆蓋面,服務延伸至學校、醫院、機關等,至今共建設村(居)社區智能保鮮便民提貨點41 個,實施“網上下訂單、保鮮柜提貨”便民式。
(二)推動科技要素下鄉。貫徹落實各級科技創新發展政策,鼓勵農業領域科技創新項目積極爭取上級扶持,提升企業科研能力和核心競爭力。2020年,推薦7個科技項目申報市科技創新發展專項資金農業農村項目及廣東省“精準農業”項目;鼓勵涉農企業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力量解決農業產業發展中的各類技術問題,支持我區各涉農企業對接技術專家,引進農村科技特派員,推進農業技術創新發展。2020年共推薦了15個項目申報廣州市農村科技特派員項目。
(三)探索智慧養老模式。在市橋街創建全區首個智慧健康養老項目試點單位,將健康監測、風險追蹤、健康評價、醫護隨訪、家庭醫生簽約等作為基本服務內容,與長護險服務、“互聯網+護理服務”實現業務聯動,建設智慧指揮服務中心、智能問醫中心,為30名失能長者建立智能臥室、20名半失能長者建立智能客廳和智能臥室、100名長者建立智能出行和智能客廳等服務方案。
五、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一)提升農村環境衛生質量。通過開展城中村環境衛生提升行動、農村“四邊”整治行動、周末衛生日行動等多種方式,整治農村環境衛生臟亂現象。據統計,截至2021年4月18日,全區開展各類環境衛生整治活動共出動8.4萬人次,清理各類積存垃圾雜物6050噸,整治衛生死角3.6萬處。全區176條行政村、所有田園和村級工業園區達到省定(下同)干凈整潔標準,140條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累計創建60條市級美麗鄉村,2021年9條市級美麗鄉村已通過市驗收,20條行政村申報特色精品村驗收。各行政村做到公共區域保潔100%覆蓋,生活垃圾做到日產日清。
(二)探索開展共同締造。以橋南街草河村為試點,黨建引領,組織協調高校、黨政機關、群團組織、社會組織、農村和社區志愿者隊伍、駐區企事業單位、專業社工機構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積極開展“在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中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通過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推進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由政府為主向社會多方參與轉變,打造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六、加強文化創建
(一)積極推進文明示范創建工作。通過各級文明村鎮創建和“一村一品牌”文明示范村創建活動,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品牌突出高水平的文明示范村,培育鄉風文明,助力鄉村振興。在2018-2020年三年創建周期,打造了石碁鎮橋山村傳統醒獅、石樓鎮石一村祠堂文化、橋南街陳涌村孝文化、洛浦街上漖村龍舟文化、沙灣鎮大涌口村宜居漁村、大石街大山村和文化、沙灣鎮三善村灰塑文化、大龍街沙涌村鰲魚文化等精神文明建設品牌。其中,石樓鎮大嶺村獲評第六屆全國文明村,沙頭街汀根村獲評2018-2020年度廣東省文明村,石碁鎮橋山村獲評廣州市2017-2019年度文明村。
(二)構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成區、鎮(街)、村(社區)三級服務網絡。現有16個鎮(街)文體服務中心(文化站),全部達到省一級以上標準,其中15個特級站、1個一級站。全區建有275個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其中行政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77個),各文化服務中心均建有圖書室、電子閱覽室,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現全覆蓋。
(三)做好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全區現有756處不可移動文物,包括386處祠堂類不可移動文物。近年對89處祠堂類不可移動文物開展文物保護工程,成功申報1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4處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已公布14處第二批番禺區文物保護單位,公布番禺區革命文物名錄,成立番禺區祠堂文化研究會,深入挖掘祠堂文化,開展研學、講座、紅色故事專題展覽等活動,弘揚嶺南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七、加大鄉村人才的培養
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近年,開展了創業培訓、保育員、計算機辦公軟件、初級美容班和初級茶藝師等技能培訓80多期,參訓人員達1萬多人,同時為下崗職工、失業人員、農民工進行提供免費培訓,開設了初、中級保育員,高級辦公軟件應用等培訓班。建成2個市級和2個區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1個省級、1個市級和5個區級粵菜大師工作室,2020年度為7000多名農村勞動力開展“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等技能培訓。舉辦“粵菜新招式”“南粵家政”線上直播培訓,近60萬人次觀看。
感謝您對我區鄉村振興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番禺區農業農村局
2021年6月30日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