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區衛生健康局關于區十七屆人大七次會議第38號代表建議的答復
劉煥玲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鎮街整合資源,合建養老機構,實現醫養結合的建議》(第38號)收悉。我單位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區民政局、區財政局、區委編辦、各鎮(街)等單位進行認真研究辦理,并與您在4月6日進行了電話溝通,經綜合區民政局、區財政局、區委編辦、各鎮(街)等會辦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醫療衛生機構為老年人提供的醫養服務
(一)近年來,為提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水平,我區不斷加大投入,財政資金支出逐年增長,2018年4.06億元、2019年5.61億元、2020 年6.21億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按常住人口數補助從每人60元/年逐步提高到75元/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可為轄區內65歲及以上居民老年人提供包括老年人健康管理在內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為老年人提供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的診療,部分社區衛生服機構專門設立了老慢綜合防治診療區,方便老年人就診;可以為符合條件、有需要的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提供定期上門出診、巡診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針對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需求,制定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此外,還可以提供長處方、云藥房和優先預約區屬醫院專科、轉診等服務。
(二)番禺區中心醫院作為廣州市“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醫院,大力推動“互聯網+護理服務”,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整合醫療資源,提升番禺人健康服務的獲得感,主要的舉措如下:在區域醫保醫聯體構建的政策保障下,加強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合作,雙方簽訂合作協議,借助社區衛生機構開設家庭病床、醫保長期護理保險定點服務的功能與特色,建立“互聯網+護理”合作及雙向轉診關系,同步推進“互聯網+護理服務”,實現住院治療與出院延續護理服務的無縫銜接。研發“互聯網+護理服務”信息平臺,形成“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家庭”服務流程的信息“閉環管理”,實現服務的“證據留痕”,保障服務的安全性。完善“互聯網+護理服務”人員資質準入制度,組建醫院專科護士與社區護士服務團隊,聯動提供居家護理服務。實施“輕松三步,足不出戶”服務模式,患者通過手機APP預約服務,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通過信息平臺接收患者需求,根據患者情況安排醫院專科護士或社區護士獨立上門服務;遇到疑難復雜的患者,由專科護士聯動社區護士共同上門服務。
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社區、居家、機構養老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為社區、居家老年人建立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在內的基礎性簽約服務包的基礎上,每年為老年人開展一次全面健康體檢,對血壓、血脂、血糖、體質指數等進行動態監測;針對老年人健康狀況和需求,設計出針對健康老人、失能老人的個性化簽約服務包,包括健康評估、康復指導、免費血壓血糖監測、家庭藥師用藥指導、家庭病床、家庭護理、中醫理療及“治未病”、遠程健康監測等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同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家庭醫生團隊定期到養老機構與工作人員協同開展上門隨訪、醫療處置服務。對養老機構工作人員進行醫療救治、日常護理技能培訓等工作。實現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合作,發揮互補優勢,為興辦、運營醫養結合機構提供人力和技術方面的支持與幫助。
三、加強醫養結合機構建設
全區養老機構共20間,其中,11間為醫養結合機構(1間養老機構設康復醫院,1間醫療機構開設養老服務,9間為養老機構內設醫務室);其余9間依靠周邊醫療資源(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提供醫療服務,全部養老機構均與周邊醫療衛生機構簽約開展多種形式的醫養結合服務。
實施鎮(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建設提升行動計劃,推進每個鎮(街)建設1個具備全托、日托、居家養老服務、對下指導、統籌調配資源等功能的鎮(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內設獨立法人的護理站或與周邊護理站合作提供基礎護理、專科護理、臨終護理、營養指導、社區康復指導等服務,設立醫務室或與周邊醫療機構合作提供健康管理、轉診轉介、預防保健等基本服務。其中,橋南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引入奧園健康生活集團建設運營,加入區醫共體,與周邊三甲醫院健康檔案系統信息實現互聯互通。切實增強老齡群體和社區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感謝您對我區醫養結合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番禺區衛生健康局
2021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