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關于區十七屆人大七次會議第57號代表建議的答復
王海英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倡導發展美育教育推動番禺區“大美育”學科建設的建議》(第57號)收悉。我局高度重視,會同廣州大學城管委會認真研究辦理,并與您分別在3月28日、4月8日進行了電話溝通及座談交流,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關于充分發揮高校引領作用的建議
廣州大學城座落在番禺區,擁有豐富的高校教育資源,番禺區教育局充分利用大學城的地域和資源優勢,加強與大學城各高校聯系溝通,與大學城各高校形成美育教育資源共享、共促發展的機制,充分發揮高校引領作用。目前我們已經落實的工作有:
(一)于2018年1月與星海音樂學院舞蹈學院簽訂成立“廣東舞蹈發展研究基地——校外教學實踐中心”;
(二)與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育系以教育部課題《高師音樂教師教育實踐與農村支教活動對接的實踐研究》,并在番禺區6所農村無配備音樂教師農村學校進行支教活動,音樂學院副院長王朝霞教授、王曉盈老師、陳藝文老師等多次到校指導。
(三)與星海音樂學院教育學院開展實習基地以及研究生校外導師實踐與指導工作,目前已經有12位研究生、四十多位本科生分別到我區橋城中學、星海中學、海傍小學等學校開展教育實習與課堂教學實踐工作。
(四)與星海音樂學院應用鋼琴教學法創始人、院長辛笛教授開展番禺區中小學音樂教師教材歌曲彈唱培訓,把老師們在教學工作中的實際短板補齊。
(五)邀請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原副院長郭和初教授、蘇嚴惠教授等,到我區學校調研及輔導,為我區的器樂教育、合唱教育等進行指導工作,開展專題講座等培訓工作。
今后我們將成立番禺區美育教育推進工作小組,聘請相關專家學者,給予區內中小學校精準的美育定位與落地性指導,形成向地方中小學延展輻射的“大美效應”,構建區域藝術教育的命運共同體與和諧生態圈;整合區內中、小學美育教育資源,互通有無,共享有關課程,盡快籌劃落地方案,開展“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美育教學模式;重點加強與華南師范大學、星海音樂學院等高校合作,建立建設高水平藝術學科創新團隊和平臺,整合體育、美學、藝術學、教育學等學科資源,加強美育基礎理論建設,建設番禺區美育高端智庫,等多方面合作進行探索,共同為番禺區中小學藝術教育邁上更高的臺階而努力。
二、關于“一校一品牌”建議
按照廣州市教育局體育藝術工作要求,在我們“上品教化”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區大部份學校已經形成了“一校一品”的格局。各校根據學校自身師資特點、地域資源特點、學生生源特點等,開設學校特色藝術課程,如:番禺區市橋橋城中學的管弦樂、沙灣中心小學的版畫、沙灣象達中學的油畫、番禺區傍江東小學的民樂粵劇等;今后我局將進一步提升學校藝術品牌項目,優化全區美育特色學校結構布局,做到從無至有、從有至優、從優至精的提升。
三、關于合作共建促發展建議
(一)我局爭取與大學城高校建立多方面、多渠道的合作關系,按照我區《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關于番禺區中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番教通〔2018〕132號)和《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關于印發番禺區中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工作方案的通知》(番教通〔2018〕38號),通過學校課后托管“四三零”以及課后服務工作等項目,探索出一套為社會服務的機制。
(二)關于區教育部門統籌協調,建立健全大學生實習實踐機制問題。我們根據廣州市教育局每年度《關于組織開展師范生實習支教及置換教師培訓工作》文件要求,根據《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師范生實習支教工作的意見》(教師〔2007〕4號)和《關于大力推進師范生實習支教置換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粵教師〔2008〕39號)等文件的精神執行。
感謝您對我區學校美育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
2021年6月30日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