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龍鎮關于政協十五屆番禺區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53號提案的答復
劉健璋、朱光文、詹欣鴻、李伙明委員:
你們提出的《關于修繕化龍鎮塘頭村觀海樓(黃慶故居)的建議》(第53號)收悉,我鎮高度重視,積極會同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番禺區分局等單位認真研究辦理,并結合5月31日省政協副主席許瑞生調研時作出的要求,推動做好提案辦理相關工作。經綜合各會辦單位意見,現將有關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一、觀海樓及周邊文物古跡概況
觀海樓是建成于清末民初的近現代建筑,木質結構極為講究,原屋主是熊十力先生的學生、番禺縣立中學創始人黃艮庸。觀海樓是黃氏族人讀書的地方,1948年至1950年期間,熊十力先生曾在這里居住,為紀念這段時光,將“觀海”二字刻石留念,目前石構件仍保留在黃艮庸后人的住宅中。據黃氏后人說,現觀海樓右邊房間墻壁刻有“仁宅”下款“十力”這塊碑石,原存放在黃氏后人家中(現黃艮庸孫子居住),后來被黃承忠(現觀海樓產權人伯父)搬至現觀海樓并將其鑲入墻壁。距離觀海樓約100米處是黃艮庸家族故居,具體位置是塘頭村村心街聯桂里9號、15號,建筑面積分別為300平方米和130余平方米,其中,15號是金字街古大屋。兩間古民居均屬清代建筑,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墻基,廳堂廊前有天井,屋里有水井。據黃氏后人介紹,當年熊十力生活起居及探討國家大事,都是在這里,梁漱溟也曾在此小住,2014年被登記為文物線索。現整體保護完好,部分屋頂破損,墻壁裂痕,地面無塌陷,二、三樓閣樓木質地板無損毀無受潮,室內整體環境干燥。塘頭村村心街的古建筑還有后山黃公祠、有為黃公祠、聯桂里牌坊等。此外,塘頭村還有一條具有嶺南特色和悠久歷史的石板街,整體保存完好,長約500米,歷經數百年的時間變遷、人踩車行,地面的石板表面已經被磨得相當光滑,有的石板已被這車轱轆碾出了痕跡。
二、采取切實可行措施,推進做好觀海樓保護工作
根據廣州市人民政府印發《修繕番禺熊十力舊居的提案辦理工作方案》,結合我鎮現階段整改工作和實際,推動做好提案辦理相關工作。具體推進情況如下:
一是積極開展觀海樓保護利用工作。我鎮多次會同區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番禺區分局、區文物辦、鎮建設辦等相關部門與4名產權人召開觀海樓文物身份認定面對面座談會。目前,專家組已同意推薦其為不可移動文物,并編制番禺熊十力舊居觀海樓的修繕項目初稿方案,正在征求業主意見。聯合區文物辦組織專家對熊十力舊居(觀海樓)開展現場勘查、評估、認定等工作,組織第三方評審公司對熊十力舊居開展房屋整體架構評估預算工作;在觀海樓周邊建設了塘頭村文化宣傳長廊。二是推進開展熊十力舊居的修繕工作。向省政府領導呈遞《廣州市番禺區化龍鎮人民政府關于申請修繕番禺熊十力舊居經費支持的請示》,并向區申請省財政廳下撥的200萬元熊十力舊居(觀海樓)的修繕項目經費。三是推動古村落保護,厚植文化根基。組織區文物辦等相關部門對黃艮庸家族古民居開展實地調研,挖掘黃艮庸家族故居,進一步深入發掘塘頭村古村落文化內涵。組織力量挖掘、整理梁漱溟、熊十力在番禺觀海樓居住期間的研究成果、人文交往、活動軌跡等資料。
三、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是按照《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修繕番禺熊十力舊居的提案辦理工作方案的函》,配合做好提案辦理相關工作。二是進一步協調業主意見,爭取達成保護共識;在條件成熟時作為黃艮庸家族故居部分納入不可移動文物。三是聯合區文物辦等相關部門對塘頭村名人古民居、石板街等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古建筑深入開展調研,發掘更多本土傳統特色傳統文化內涵。四是結合觀海樓周邊后山黃公祠、塘頭村古民居(聯桂里傳統民居)石板街等古跡聯片開展保護修繕和活化,做好名人(如熊十力、黃省三、黃慶等)故居等古建筑的保護利用,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打造精品鄉村旅游線路。五是積極協助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番禺區分局、區住房城鄉建設局等部門開展塘頭村傳統村落保護等相關工作。我鎮將進一步加大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挖掘、保護和傳承的工作力度,結合塘頭村的11處文物古跡、10處文物線索(古民居)加以保護和利用,借助熊十力舊居修繕撬動整個村落,通過歸納把名人故事串珠成鏈,把名人故居的保護利用與整村的歷史傳統文化相結合,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元素,將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出一條具有化龍特色的歷史文化保護利用之路。
感謝你們對我鎮文化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廣州市番禺區化龍鎮人民政府
2022年10月13日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