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番禺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關于區十八屆人大一次會議第41號代表建議的答復
簡秋生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鄉村祠堂保護及活化利用的建議》(第41號)建議收悉。我局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區委宣傳部、區財政局、市規劃和然資源局番禺區分局、區住房城鄉建設局、區城市更新局等單位認真研究辦理,并與您在1月19日進行了座談交流,經綜合各會辦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祠堂是宗族情感的紐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我區非常重視對有價值的祠堂的保護和利用工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指示和重要講話精神,保護祠堂本體,發掘祠堂在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推動祠堂在新時代發揮思想教育陣地的作用。我區在保護利用祠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議案與我區祠堂現存狀況和管理保護做法大部分相符。
一、摸清家底,夯實祠堂保護利用基礎
在歷次國家或廣州市組織開展的文物或文化遺產普查中,祠堂一直是我區普查工作辦公室的普查重點,根據歷次普查工作成果,我區現存具有一定文物價值、歷史價值的大小祠堂約400個,其中文物祠堂376個,占全區不可移動文物建筑的60%,占全區不可移動文物的48%;歷史建筑祠堂10多個,以及部分傳統風貌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線索。
按祠堂級別計: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個(沙灣留耕堂),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個(莘汀屈氏大宗祠、善世堂),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7個(古氏大宗祠等),番禺區文物保護單位13個(傍江西羅氏大宗祠等),番禺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333個(傍江東陳氏宗祠等),廣州市歷史建筑10多個。
沒有公布為文物或歷史建筑的祠堂,主要原因是其價值沒有達到文物、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的認定標準。
二、加強保護管理,大力推進文物祠堂的保護工程
祠堂類文物保護工程的實施,嚴格按照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文物局發布的《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資質管理辦法(試行)》《文物保護工程施工資質管理辦法(試行)》《文物保護工程監理資質管理辦法(試行)》執行。《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第三條:文物保護工程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全面的保存、延續文物的真實歷史信息和價值;按照國際、國內公認的準則,保護文物本體及與之相關的歷史、人文和自然環境。
祠堂類文物的修繕工程屬行政審批事項,從申報修繕工程開始至工程結束,全程監督指導的。開展修繕工程之前必須將修繕設計方案等資料報相應級別的文物行政部門審批,從村(居)-鎮(街)-區(縣)-市-省-國家, 對應文物級別逐層上報,相應級別的文物行政部門組織文物專家評審修繕方案,批復同意后方可開展修繕工程。工程施工和完工后,均有文物行政部門組織文物專家監督工程實施情況、驗收工程效果。
歷史建筑的修繕參照文物修繕工程,因此,已公布的文物祠堂的修繕工程,不改變祠堂原狀,歸安原構件、保證施工工藝、保留有價值的歷史信息。
我區非常重視祠堂文物的保護工作,近年開展的文物保護工程以祠堂文物為主。據統計,2020年文物專項經費實際支出1462.82萬元,2021年文物專項經費實際支出1403.68萬元,以2021年計,共支出62項祠堂文物保護工程相關經費,合共1017.05萬元,占2021年總經費的72%。近年開展文物保護工程177項,祠堂類文物項目97項,占總工程項目的54%。
三、統籌布局,整合資源,多方協作保護祠堂
(一)統籌規劃成片區保護
我區文化遺產豐富,在歷年開展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已經將文化遺產集中的片區統籌規劃打造利用,沙灣古鎮申報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石樓鎮大嶺村申報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化龍鎮潭山村申報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小谷圍練溪村古建筑群(嶺南印象園內)申報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沙灣古鎮的安寧西街和石樓鎮大嶺村同時是廣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名鎮名村須編制保護規劃,由省人民政府審批后公布實施。保護規劃將名鎮、名村等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將文化遺產成片的地區劃入核心保護范圍,制定嚴格的保護措施,并在規劃成果中明確提出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片區內祠堂的修繕遵循該條例執行,是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制定保護利用方案的保護對象,保持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保存。
(二)重視城鄉建設中的祠堂保護
社會進步,城市發展,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需求日益增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的重要性益加凸顯,祠堂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構成部分,在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尤為重要作用。我區在城鄉建設規劃和城市更新改造方案中,貫徹落實最新政策文件精神,重視和促進祠堂的保護利用。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應大力實施原址保護,加強預防性保護、日常保養和保護修繕,及時加固修繕,消除安全隱患。堅持以用促保,重點引導通過微改造活化利用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讓祠堂建筑在有效利用中成為城市和鄉村的特色標識和公眾的時代記憶,煥發生機勃勃的地方特色,實現保護傳承。
(三)部門協調聯動加強祠堂保護
為更好地推動城鄉建設中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我區在多年工作經驗中,成立城鄉建設中的部門聯動小組,如番禺區城市更新工作領導小組、番禺區城市更新項目技術審查專責小組等,各部門在舊村改造、老城區微改造、鄉村振興等項目中達成共識,堅持在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規劃中引入發展,最大限度保留歷史文物遺產,包括古祠堂,使歷史文化保護和城市發展和諧統一,更好的促進文化傳承可持續化以及城市經濟生態化發展。
(四)保護利用祠堂中有價值的構件
對部分因歷史原因或管理使用人原因,剩存祠堂構件有一定的價值的,一般將構件活化利用,為展品或藏品,可在村史館或者博物館展出。
四、社會力量助力,全民參與祠堂保護
我區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秉承持“文化遺產保護全民參與、保護成果全民共享”的理念,政府對文化遺產保護監管和補助,文化遺產產權人保有所有權與使用權,充分發揮基層群眾主觀能動性,促進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的協調平衡。
一是設立番禺區文物保護服務工作站,引入專業的文物保護工作人員,負責全區文物保護工程的銜接推進、日常保養和安全巡查等,區內756處文物,區保及區保以上文物每月巡查兩次,一般文物每月巡查一次,保證祠堂文物安全。
二是成立番禺區祠堂文化研究會,區-鎮(街)-村(居)從事文化工作的領導干部,熱心熱愛番禺本土文化的專家學者,古建筑工匠和傳統文化工藝傳承人等是研究會的會員,基本覆蓋區內大姓氏大宗族的族人,便于開展祠堂文化挖掘利用工作,提高祠堂保護意識,自發開展文物保護工作,祠堂文化研究會舉辦“古祠遺風”等番禺祠堂文化系列講座多場、“行走研學番禺古建筑祠堂”系列活動4場,以及開辦祠堂文化公眾號推送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古祠堂建筑知識科普等內容100多篇。
三是各宗族自發成立祠堂保護組織,不少宗族自發組織成立保護祠堂的宗族組織,如石樓陳氏族人成立善世堂修繕管理委員會以及文物保護志愿者隊伍,政府順應民意將祠堂使用權無償劃撥村委,吸引到大批社會資金投入,志愿者積極投身修繕宣傳和監督,工程完工后帶動周邊殘疾人、老人關愛及非遺傳承等公益事業,促成善世堂于2019年晉升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善世堂修繕項目入圍省、市級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評選。
五、多形式多角度開展文物保護利用宣傳工作
我區目前的文物保護利用宣傳工作傳統與新媒體形式并行,不定期發放文物宣傳折頁、開展文物課堂公益講座,報紙、公眾號、電臺專欄、短視頻節目、保護項目宣傳片等多平臺宣發;聘請文物保護監督員實地巡查的同時開展一對一的宣傳工作,設立祠堂文化研究會,聚集社會力量深度挖掘宣傳文物資源;并針對文物保護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這一民眾認識較為薄弱的點,進行相關法規和圖紙的現場公示,并開展周邊利益相關群體的告知書發放工作。與融媒體中心合作以電臺、短視頻等形式推進文物保護宣傳工作,目前已制作播出電臺欄目80期播放520次、抖音號和微信公眾號推送文物保護推廣短視頻13期;推介3個項目獲廣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榮譽,4個項目入圍2020年廣東省文物活化利用典型案例評選;《番禺文化遺產博覽》文物宣傳小冊子及畫冊已印制15000份派送宣傳。
六、古為今用,活化利用為新時代祠堂
祠堂的原有功能是祭祀先祖、商議族事、辦理婚喪壽喜等事件的場所,在新時代,我區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精神,以用促保,“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積極探索嘗試祠堂活化利用形式,豐富基層民眾文娛活動,助力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一是祠堂利用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我區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省試點建設區,全區共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299個,化龍、石壁、小谷圍、沙灣、石樓等鎮(街)祠堂通過注入時代元素,打造成集村史館、農耕文化展示館、老年活動、農民文化禮堂、嶺南家風館等功能為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
二是祠堂利用為理論宣傳新陣地。積極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與祠堂文化有機融合,圍繞人民群眾需求,常態化開展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讓古祠堂變身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習新時代精神的“精神家園”,如屈氏大宗祠開展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宣講會。
三是祠堂利用為紅色文化宣傳陣地。我區25處革命遺址中,有12處是祠堂文物,為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鑄魂育人的作用,我區以“五個一”標準提升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目前大部分革命遺址已根據當年的革命史跡,打造成本土特色紅色文化宣傳陣地,配講解員,很受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及群眾歡迎。
四是祠堂利用為綜合性行政服務中心。目前,我區已建成275個行政村(社區)綜合性行政服務中心,利用祠堂建設的有23個,該中心內設圖書室、電子閱覽室,共享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區文廣旅體局組織開展“文化服務進基層”,將讀書、親子、講座、手工制作、繪畫、文藝演出等送到中心,今年組織50場次,約0.75萬人次受惠。
七、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嚴抓文物祠堂日常保護管理工作。區文物保護服務工作站加強對文物祠堂的安全巡查工作,并關注祠堂的安全情況,及時保護有價值的古祠堂。
(二)城鄉建設中,各職能部門繼續形成合力,協同保護利用的祠堂。
(三)盤活祠堂,挖掘祠堂文化內涵,開展文明實踐活動,打造村居文化陣地,帶動廣大群眾參與社會治理,讓祠堂成為凝聚民心的精神家園、創新社會治理的有效載體。
(四)在區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加大對文物保護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強對祠堂保護力度,同時,發動社會力量對祠堂修繕保護的資助。
(五)多形式多角度強化祠堂類文物保護利用宣傳工作。充分發揮新興媒介的優勢,利用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平臺,把握流量方向,積極拓展祠堂類文物宣傳新媒體陣地,加強全民文物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促進民眾更好地認識并處理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間的關系。
感謝您對我區“鄉村祠堂保護及利用”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廣州市番禺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2022年3月31日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