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城管理委員會關于區十八屆人大二次會議第45號代表建議的答復
王兆玉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提升廣州大學城水生態治理效率的建議》(第45號)建議收悉。我單位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區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番禺分局、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進行認真研究辦理,并與您在6月22日進行電話溝通。經綜合區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番禺分局、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等會辦單位,現將辦理有關情況回復如下:
一、關于提升植物凈化水體功效
廣州大學城有灣咀頭、貝崗、赤坎3個濕地公園,園內濕地、水體、野生動植物等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目前,廣州大學城正打造成為廣州市水生態示范區,區領導高度重視,多次組織相關單位、部門與國內外的專家團隊召開提升大學城水生態環境專題研討會議,并初步形成了《廣州市大學城長制久清治水方案》等。同時,廣州大學城已被列為我區海綿城市示范區,下一步將配合市林業和園林局對大學城3個濕地公園進行綜合建設和管理,提升濕地水生態的滲、滯、蓄、凈、用、排能力,充分發揮濕地生態海綿城市功能,大幅度提升植物凈化水體功效。
二、關于提高水生態恢復實效性
廣州大學城水生態修復方面,主要采取三項措施:一是開展補水和水循環項目,利用雜用水廠補水,敷設補水管道4.04公里,最大補水量達6.85萬噸/天。同時,構建中心湖—赤坎涌、南亭西街涌自循環系統,降低對雜用水廠供水需求,新建循環泵站2座,循環管道4.84公里,生態凈化濕地4座,凈化能力達2萬噸/天。二是開展生態岸線修復工程,沿赤坎涌、南亭西街涌3.8公里堤岸進行生態化改造,在淺灘種植適宜生長的水生植物,進一步修復水生態系統。三是開展碧道建設,結合大學城人才小鎮特色人文,以“碧道+人才”理念,新建景觀節點10個,構建“一軸一環”生態碧道24.2公里。同時,結合水生植物、動物等共同作用,在中心湖位置投放不同種類的水生動物(鰱魚、鳙魚、鲴魚),強化生態鏈,恢復水生態。下一步,將借鑒您的建議,結合大學城海綿城市及水生態示范區總體方案,積極聘請專業團隊進一步論證和優化水生態恢復方案,確保大學城水生態恢復的時效性。
三、關于加強水生態修復隊伍建設
我單位嚴格落實河長制工作制度,構建社區、鎮(街)、區三級體系,社區級河長基本由高校的領導和老師擔任,主要職責是負責相應河湖的管理和保護工作,包括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等,牽頭組織對侵占河道、圍墾湖泊、超標排污、非法采砂、破壞航道、電毒炸魚等突出問題依法進行清理整治,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我單位成立一支河涌管理隊伍,每天開展區域內河涌保潔維護等工作。但以上隊伍專業水準有限且不穩定,下一步,將結合您提出的建議,積極與各高校溝通,利用大學城地緣優勢,爭取在大學生中組建水生態修復志愿者隊伍,既推進了大學城水生態示范區建設工作,又提升了高校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關于建設水生態修復基地
我單位正在按照大學城水生態綜合提升的工作要求,積極開展海綿城市示范區及水生態示范區的相關項目建設任務,下一步將結合整體提升工作,聘請專家和高校科研人員對中心湖公園建立水生態修復基地事宜進行調研,為大學城乃至番禺區、廣州市的水生態恢復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
感謝您對大學城水生態治理工作的關心和大力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廣州大學城管理委員會
2022年7月25日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