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區科技工業商務和信息化局對政協十五屆番禺區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11號提案的答復
工商組、政協南村鎮委員個人工作室:
你們提出的《關于提振信心 解決突出短板 促進我區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第11號)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區工商聯、區發展改革局、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單位認真研究辦理,并與王錦榮委員在7月25日進行了溝通。經綜合各會辦單位意見,現將辦理結果答復如下:
我區深入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錨定年初高質量會議目標,全方位服務中小企業(民營經濟),推動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區共有各類市場主體38.03萬戶,其中,企業19.69萬戶、個體工商戶18.34萬戶,分別占市場主體的52%和48%。上述企業中超過19萬戶為中小微民營企業,占全區企業總數的99%以上。注冊資本2.13萬億元,同比增長近150%。
一、完善組織領導,建立政企溝通聯系長效機制
我區已成立由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番禺區促進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20多個職能單位和16個鎮(街)有機配合,開展網格式、滲透式企業服務。建立區、部門、鎮(街)領導掛點聯系企業工作機制,常態化聯系廣州番禺電纜集團有限公司、比音勒芬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等近100家重點制造業企業,定期上門走訪、召開政企座談會,暢通政企長效友好溝通渠道。上半年全覆蓋服務4600多家“四上”中小微民營企業。下一步,我局將加強聯動區工商聯,會同經濟、規劃、人力及教育等部門開展全流程企業服務,建立健全對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發展的引導機制。
二、發展普惠金融,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一是依托常態化產融對接機制。持續推進“中小企融資暢通工程”,開展“百家金融機構進萬家企業”行動,今年以來,全區共舉辦規模以上產融對接活動18場。在產融對接活動的帶動下,累計解決3700多家中小微企業超過110億元的融資需求。二是積極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作用。我的區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即番禺融資擔保公司)主動向市場主體減費讓利,對中小微企業保持較低擔保費率,將融資擔保費率控制在1%。上半年完成融資放款企業9家,擔保金額合計3000多萬元,在保余額約7000萬元。三是督促銀行機構嚴格落實金融政策。為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據區內四大國有銀行反饋,目前針對中小微企業的普惠金融型貸款一年期利率為3.65%。區內各銀行機構通過延期、展期、續貸或其他暖企措施支持受疫情影響經營困難企業共800多家,金額累計約20億元,其中四大國有銀行占比超過7成。四是支持民企業上市融資。印發《廣州市番禺區加快推進企業上市工作扶持獎勵辦法》,支持區內后備上市企業在國內主板、創業板、中小板、科創板上市,并給予最高800萬元獎勵扶持。
三、落實惠企政策,發揮政府資源降低經營成本
一是用足用好上級政策資金。充分發揮省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民營經濟及中小微企業發展)在各專題各方向項目的作用,幫助企業爭取廣州市促進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資金項目,落實優質中小企業認定獎勵。2022年至今已為我區中小企業爭取超過2億元財政資金支持。二是加緊兌現政策資金。區財政已安排資金解決近年高新企業認定獎勵,疫情期間支持政府的商業主體賬款等。三是發揮中小企業服務平臺作用。健全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強企業扶持政策宣傳培訓,廣泛發動企業申報各類扶持資金和各級認定稱號,重點按創新型中小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梯度全力培育一批優質中小企業,力爭企業數量穩居全市前列,壯大市場主體。目前,我區育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31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400家,分別位居全市第二和第三。四是不斷優化政務服務。絕大部分企業項目申報實現“零跑腿”,同時簡化流程,共享數據,推行“一站式”服務,實施“一照通行”,設定審批期限,持續降低企業申辦業務成本。
四、錨定智造創新城,聚焦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
根據市委市政府賦予番禺“智造創新城”新戰略定位,我區致力于打造人才高地。一是實施產業人才政策,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以“人才扶持、產業聚焦、平臺建設、品牌打造、機制完善”全過程人才發展路徑,打造番禺人才生態“30條”,給予最高500萬元的人才補貼。積極做好博士、博士后科研人員的招用、培育工作,協助相關人員申領市、區兩級補貼。二是優化人才服務體系,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發展環境。實施人才服務卡制度,持卡人開享受子女入學便利、醫療衛生便利、政務綠色通道、安居保障等15項服務,大幅度解決人才的愁難問題,助力企業引才育才留才。做好高端人才及其配偶就業保障工作,全區域統籌上下協同,搭建區、16個鎮(街)勞動保障中心、275個社區(村)勞動保障工作站的三級公共就業服務平臺,為轄區內勞動者及用人單位提供無差異化的就地就近就業服務。根據政策向中小微企業發放補貼,幫助降低用工成本,今年前5個月發放就業創業補貼近3000萬元,惠及企業3800多家。三是實施“技能強企”行動。建立區產業技工聯盟,邀請省、市重點技工院校和區內重點企業召開產教對接圓桌座談會,簽訂合作框架協議。鼓勵企業開展自主培訓和評價,近兩年已指導40多家企業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評價資質,開展各類培訓和評價超過1萬人次。
五、聚焦兩個健康,支持民營企業家敢闖敢打拼
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和企業家的身心健康是全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元素,缺一不可。扎實推進“兩個健康”工作,必須用心用情用力服務“自己人”。通過政企共商發展座談會,區四套領導班子與企業家面對面溝通,深入了解企業家先進經營理念,關心企業和企業家健康發展,增強民企守法意識;區領導“一對一”服務、協調資源解決企業發展問題,為企業家打拼加注動力。區工商聯保障區民營企業投訴中心實體化運行,增強人員力量。認真對照《關于印發〈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管理辦法〉的通知》《廣州市財政局轉發省財政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通知》等要求,落實預算單位采購目錄以內的200萬元以下服務和400萬以下的工程項目,采用定點議價交易方式實施的,適宜由中小企業提供的,落實整體專門面向中小企業供應商采購。
六、化解拖欠賬款,助力全區中小企業輕裝上陣
貫徹落實《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持續推進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工作,保障中小企業權益。以清欠工作納入績效管理為抓手,強化各相關單位清欠工作的主體責任。嚴格落實督查督辦工作,防范新增拖欠民營中小企業賬款進一步引至欠薪問題的發生。今年以來接收6宗拖欠投訴,已全部得到有效化解。
下一步,區政府各部門加強配合,深入貫徹“一法一條例”,大力優化營商環境,聚焦制造業,以產業基礎高級化催生更多專精特新企業集聚,全力以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全面激活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政策效應,打造千億、五百億、百億制造產業集群。推動番禺工業經濟總部園區、番禺智能制造產業園、廣州大學城科技創新產業園和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產業孵化基地等“三園區一基地”,加快1-3期專精特新集聚區和一批專精特新園區建設,加快工業產業用地布局的優化和調整,做好番禺區智能制造產業園范圍內規劃調整。加快推動村鎮工業集聚區試點項目,謀劃連片打造一批經濟效益可觀、社會效益顯著的典型示范集聚區、園區。
二是趕早開展“四化”賦能。抓緊分類分級培育一批技術水平高、支撐能力強、服務范圍廣的“四化”平臺。打造一批融合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示范效應好的“四化”試點示范企業。帶動一大批中小企業上云用云提質增效,實現“平臺優、企業好、產業強”,全區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形成制造業“四化”轉型的良好環境。
三是提升規下發展潛能。大力推進企業升規培育,加強“小升規”扶持政策宣傳,建立“小升規”培育、監測、反饋機制,及時掌握全區升規工作動態。研究加大資金獎勵額度進一步激勵升規意愿,力爭完成市工信局指導我區的“小升規”目標。建立和完善全部規下樣本企業的聯系服務機制,全方位協調解決有關問題,保障規下工業平穩發展。
四是探索多維度親商機制。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創新有效政企溝通方式,拓展新穎政企服務渠道。建立完善企業咨詢機制,定期邀請企業代表參與政府組織的座談會、工作會議等活動,充分聽取企業的意見和建議。定期調研和走訪,主管部門組織調研團隊,深入企業現場進行走訪和訪談,了解企業所面臨的具體困難和需求,直接感受企業的運營狀況和存在的問題,發現真正需要解決的難題。動態運用數據分析,通過收集和分析企業的經濟數據、就業數據、稅收數據等,及早發現企業經營狀況和困難所在。加強與專業機構合作,借助他們的專業知識和經驗,開展對企業的調研和評估,認真參考其客觀、全面的分析報告。建立與企業互動的機制,邀請企業代表參與政策制定。通過與企業進行廣泛的對話和溝通,政府能夠更好地把握企業的實際需求,制定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政策和措施。
非常感謝你們對我區民營經濟發展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番禺區科技工業商務和信息化局
2023年11月2日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