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區科技工業商務和信息化局關于政協十五屆番禺區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16號提案的答復
蔣偉楷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快我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第16號)收悉。我單位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區委組織部、廣州大學城管委會、區市場監管局、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單位認真研究辦理,并與您在8月16日進行了電話溝通。經綜合相關會辦單位意見,現將有關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一、重視和加強企業自主研發,實現制造業的科技創新發展
(一)提高全產業鏈創新能力。我區印發實施《番禺區貫徹落實〈廣州市構建“鏈長制”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實施方案》,成立番禺區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圍繞汽車制造、高端裝備、紡織服裝、燈光音響等重點行業和領域構建“鏈長制”,著力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特別是針對產業鏈薄弱環節,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攻克裝備制造業中核心技術與共性技術,提高全產業鏈創新能力。目前,全區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2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1家,市級工業設計中心17家。
(二)著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我區不斷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2021年我區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3.17%。2022年全區有效專利94537件,其中發明專利12466件,高價值發明專利4471件。2022年,全區12家企事業單位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其中長隆集團榮獲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中科新知榮獲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廣汽埃安、佳都科技、高勛智能、鵬輝能源、益維電動榮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二、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加強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工作
(一)高站位謀劃科技成果轉化。一是主動對接《南沙方案》,制定《廣州大學城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集聚區建設總體方案》并經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二是落實科技成果轉化、創業人才培養、科創產業發展等重點任務,相繼印發實施《番禺區全力支持廣州大學城高質量發展重點任務實施方案》《關于建立環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承接體系的工作方案》等。
(二)深化校地協同創新機制。一是構建廣州大學城創新創業互通互聯平臺,聯合高校、國企、投行機構、產業園區等,先后發起廣州大學城創客聯盟、廣州市智匯谷人才聯盟、校友經濟促進會等開放性聯合體,整合匯聚區內多方資源,構建創新創業的價值連接器,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科研資源與市場、資本對接轉化以及創新創業人才集聚培養,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成果實現更優質更長遠的轉化。二是建立校地圓桌會議機制,分主題定期召開廣州大學城校地共建共治共享圓桌會議,推動校地企在資源對接、政策宣貫、項目孵化、人才培育等方面形成資源共享、工作共推的良好局面。三是發揮廣州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作用,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加強服務企業,對接發布成果,提供技術需求咨詢。
(三)高水平推動重點科創平臺建設。我區建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5個、國家級眾創空間5個、港澳創新創業平臺2個以及高校雙創基地12個。加快建設“航母級”產業孵化平臺——廣州大學城·中關村青創匯,廣州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和海創人才科創中心累計簽約落地項目83個。目前,我區正積極推進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和番禺區計算科學與大數據產業園建設。其中,“生物醫藥與新型移動出行未來產業科技園”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落戶廣州大學城,聚焦未來新一代汽車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深化校地企產學研合作,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迭代升級。
(四)加大對科技轉化項目支持力度。一是推進落實《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有關規定,支持高校、科研機構等事業單位按照不低于科技成果轉化資產處置凈收入或者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出資比例百分之七十的標準,與成果完成人約定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比例等,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二是加強財政資金支持。我區加大對先進制造企業中研發投入大、占比高,科技轉化成果多及科技轉化成果優的企業的支持力度,2023年初,區財政預算安排科技專項經費45705萬元用于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產業人才發展、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以“鏈主企業”為龍頭,以創新為驅動,實施市場主體梯次培育計劃,構建“中小微企業—高成長性企業—隱形冠軍企業—領軍企業”成長鏈條。
三、加強知識產權建設,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一)聚焦標準示范引領,助推產業提質增效。深入實施全域標準化戰略,圍繞我區燈光音響、電線電纜、汽車等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需要,加大科技創新成果標準化、產業化力度,全面開展標準制定和標準提升行動,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引領作用,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有1個ISO國際標準制定工作組和11個各級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分技術委員會(SC)落戶番禺。我區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參與標準研制成效顯著,累計參與各級標準制修訂180項。廣汽乘用車、廣汽埃安、番禺電纜、三雄極光、鵬輝能源等9家企業的18個產品先后入選2021、2022年度全國企業標準“領跑者”榜單。對標達標企業累計達125家,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生產的產品數量達到591個,電線電纜、洗染機械、輸變配電、音頻設備、演藝燈光等產業實現成批、成行業采標。成立第二屆廣東省演藝燈光標委會,與廣州質量監督檢測研究院、廣東省演藝設備行業商會開展合作共建,強化燈光行業的標準化技術支撐。對燈光、音響、動漫游藝等行業的企業、團體開展標準文本監督,開展專題培訓,提高標準編寫能力,助力產業提質增效。
(二)聚焦質量標桿培育,提升質量管理水平。一是健全激勵機制。推出系列有“含金量”的政策“大禮包”,印發《廣州市番禺區知識產權工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2022年度番禺區知識產權資助項目申報指南》《番禺區標準化戰略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對獲得中國質量獎、廣東省政府質量獎、廣州市市長質量獎的單位,分別給予一次性資助100萬元、50萬元和30萬元,推進質量獎創建工作和重點質量項目創新發展。二是大力推廣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突出梯隊培育。以“培育一批、發展一批、儲備一批”的理念,以汽車、智能家居、燈光音響、醫療機構等行業龍頭企業為切入點,圍繞全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質量管理水平,聯合第三方質量技術機構舉辦先進質量管理模式培訓班,推動企業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打造質量管理標桿企業,為爭創中國質量獎、省政府質量獎、市長質量獎培育后備企業。2022年,浩洋電子、好太太2家企業獲得市長質量獎,省疾控中心微檢所獲得省政府質量獎。
(三)聚焦知識產權建設,提升創新驅動能力。我區成功獲批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試點縣并印發《番禺區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試點縣工作方案(2022—2025年)》,試點時限自2022年8月至2025年7月。加快籌建中國廣州番禺(珠寶和動漫)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目前正待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復。成立區知識產權保護協會,全力構建政府、企業、協會多方聯動的快保護、大保護工作格局。2022年,我區有效發明專利12466件,同比增長29.3%;高價值發明專利4471件,同比增長34.4%;均排名全市第四。有效注冊商標24.39萬件,全市第三;中國馳名商標22件、集體商標11件,全市第一。通過貫標體系認證企業960家,同比增長11.5%。新增5項中國專利獎、6項廣東專利獎,新增國家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及示范企業各1家。開展知識產權工作資助、促進、保護3項資金項目的申報發動及項目審核工作,對企業專利、商標、質押融資、保險及維權工作進行補助,有力推動我區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工作向縱深發展。2022年,全區知識產權質押額達11.25億,全市排名第二。分產業、分區域建成12個知識產權工作站,落實首期建設經費,明確建站工作標準,引導園區在維權咨詢、數據統計分析、信息平臺建設及宣傳培訓等多維度開展工作。
四、加強制造業企業的品牌建設,形成自主品牌
(一)構建起質量強區、品牌建設的綜合協調工作機制。為真正發揮好品牌建設引航者的作用,更好地推動質量強區建設工作,我區成立了由區委書記、區長掛帥的區質量強區發展委員會,將質量強區工作納入“十四五”規劃和政府工作報告,創新推動品牌建設,打造“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企業主責、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同時,推進質量獎創建工作和重點質量項目、知識產權工作創新發展,出臺相關政策,對獲得中國質量獎、省政府質量獎、市長質量獎的單位,給予一次性資助獎勵。近期,廣州市質量強市辦公布2022年度質量工作考核結果,其中我區獲評A級第一名,連續六年蟬聯該榮譽。
(二)創新推動質量品牌建設。繼續實施“品牌樹標、品牌培育、品牌保護、品牌推廣”行動,推動全區優秀企業或組織申報中國質量獎,樹立番禺卓越質量標桿。以演藝燈光等優勢產業為突破口,積極創建“全國質量品牌提升示范區”。以“質量月”“中國品牌日”為契機,廣泛開展質量品牌宣傳推廣活動。推進首席質量官、品牌運營官制度,加強質量品牌管理運營人才培養。廣汽傳祺、廣汽埃安、日立電梯、松下空調、浩洋電子等企業已經成長為各自行業領域內的領先企業。舞臺燈光音響、珠寶首飾、紡織服裝等制造業特色鮮明,培育了一大批知名品牌。我區舞臺燈光音響產業約占全國60%市場份額,培育了浩洋電子、銳豐音響、珠江燈光等一大批舞臺燈光音響行業知名企業。珠寶首飾產業擁有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鉆石珠寶市場主體近3000家,集聚了謝瑞麟、柏麗德(APM)等眾多珠寶品牌,番禺鉆石珠寶出口約占香港珠寶首飾轉口貿易量的70%。服裝制造產業形成了從上游纖維加工到研發設計、成衣制造、營銷渠道、品牌管理等一系列完善的產業體系,培育了希音、比音勒芬、辰辰媽等一批知名品牌及行業領軍企業。
(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品牌建設中的推動作用。我區推動區廠商會、廣州市番禺區創新科技企業協會及鎮(街)商會等行業協會的品牌申報服務能力建設、質量基礎管理能力建設、品牌信息咨詢與傳播服務能力建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品牌建設中的推動作用。各類行業協會收集品牌建設政策信息,并對申報條件和指引進行精選和整理,通過微信公眾號和線下點對點等方式,面向不同細分領域企業分類發布,讓企業及時了解品牌建設最新政策法規,把握政策動向。為加大本地優質建筑材料產品的宣傳推廣工作力度,鼓勵扶持本地企業開拓市場,提高產品在番禺乃至全國市場的占有率和知名度,推動全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區廠商會先后編制了《番禺區優質建筑材料產品推薦名錄》第一版、第二版,共收集近200家企業的優質建筑產品,覆蓋了電線電纜、建筑裝修材料、消防安防材料等相關行業,有力支持我區建材企業的發展。
五、大力引進、培育人才,優化人才結構,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持與保障
(一)繼續實施人才強區戰略。我區錨定“人才扶持、產業聚焦、平臺建設、品牌打造、機制完善”全過程人才發展路徑,打造了既“頂天立地”又“鋪天蓋地”的“番禺人才生態30條”人才政策體系,面向高級管理人才、創新領軍人才、高學歷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類產業人才給予最高500萬元的人才發展補貼。產業人才政策自2016年實施以來,已面向各類企業、團隊、人才發放補貼超7億元。為加強人才聯動,我區每年舉行廣州大學城(小谷圍)國際產業人才大會,邀請各行各業優秀人才共襄盛舉,打造人才溝通交流合作盛宴,營造尊才愛才的濃厚氛圍。做實做細博士后人才服務工作,搭建平臺助企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做好博士、博士后科研人員的招用、培育工作,協助相關人員申領市、區兩級補貼,同時加強政策宣傳和業務指導,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求申報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以及博士工作站,幫助企業加快平臺建設,進一步加快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協同創新,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提升企業的科研創新能力。截至2023年上半年,我區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12家,省、市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6家,省博士工作站11家。
(二)優化人才服務體系。我區實施人才服務卡制度,面向各類人才發放白金卡、金卡和銀卡,服務卡具有身份信息識別、業務辦理、待遇兌現、服務優惠、金融服務等功能。根據最新擬定的《番禺區人才服務卡制度實施辦法》,持卡人可享受子女入學便利、醫療衛生便利、政務綠色通道、安居保障等15項服務,全方位解決人才的入戶、購房和子女入學問題,助力人才全心全意在番禺創新創業,有效提升引才軟實力,不斷增強人才獲得感、歸屬感、幸福感。截至2023年上半年,已累計發放1.1萬張人才服務卡。
(三)鼓勵與支持企業與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發揮廣州大學城·中關村青創匯等平臺的人才虹吸效應,建設廣州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粵港澳大灣區(番禺)海創人才科創中心等載體,啟動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國際未來產業園、廣州大學城校友經濟創新創業集聚園區等項目,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相關合作項目落地。舉辦廣州大學城(小谷圍)國際產業人才大會、校地人才科技成果交流對接活動等品牌活動,邀請希音、廣汽埃安、探跡、樂搖搖等獨角獸或未來獨角獸企業參會并進行交流分享,打造人才、項目、科技、資本等各種資源高效對接的渠道。同時,充分發揮區產業技工產教供需聯盟作用,重點圍繞我區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高端裝備制造、時尚產業等產業集群,建立與產業升級轉型發展相適應的長期人才培養機制。
感謝您對我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番禺區科技工業商務和信息化局
2023年11月2日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