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城管理委員會關于政協十五屆番禺區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19號提案的答復
民建番禺區基層委員會、澳門組、政協小谷圍街工作室:
你們提出的《關于打造高水平環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圈的建議》(第19號)提案收悉。我委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區科工商信局、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區交通運輸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番禺區分局、區投資促進中心、區土地開發中心等單位認真研究辦理,并與劉悅敏委員在8月10日進行了座談交流。經綜合區科工商信局等會辦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深化校地協同創新機制![]()
一是用好廣州大學城創新創業互通互聯平臺。為進一步整合匯聚區內多方資源,促進科研資源與市場、資本對接轉化以及創新創業人才集聚培養,打造廣州大學城創新創業互享互惠生態圈,我委聯合高校、國企、投行機構、產業園區等,先后于2017年、2019年、2021年發起廣州大學城創客聯盟、廣州市智匯谷人才聯盟、校友經濟促進會3個非盈利、非法人的開放性聯合體。下階段,我委將進一步深化廣州大學城各類聯合體引才聚才育才效能,推動廣州大學城人才科研成果交流對接,推進建立與高校在產學研、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等重點領域的定期溝通機制,搭建供需對接、資源匯聚的校地共建共治共享平臺。
二是建強廣州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專班。今年以來,我委積極籌建廣州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庫,經向12所高校摸查,首期共征集2332個項目,集中在電子信息、智能網聯、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新材料領域,并將持續動態摸查。接下來,我們將健全“項目產業化高校行”機制,充分調動高校院所、產業園區、創投機構等多方力量,進一步建強廣州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專班,登(校)門入(實驗)室開展科技成果發現、挖掘、轉化和服務工作,深入高校開展項目路演和評價工作,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三是不斷優化大學城創新創業氛圍。一直以來,我區高度重視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實施“青藍國際創新創業計劃”,采取以賽代評方式,深入挖掘大學城高校優質科研項目,政策實施以來共吸引超過600個粵港澳及海歸人才、高校青年人才創業項目落戶番禺。高質量舉辦粵港澳臺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小谷圍)“互聯網+交通運輸”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小谷圍)人工智能創新創業大賽等雙創活動,激發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二、促進校企產學研深度融合
一是完善產學研協同體系。區政府和我委充分發揮橋梁作用,助推園區、孵化器與高校產學研合作,舉辦系列番禺區人才科研成果交流座談會,推動科技企業走進廣州大學城高校,與大學城高校積極對接。目前,星海數字家庭產業技術研究院、天安節能科技園、巨大產業園等科技產業園區均與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高校合作共建人才培養、創新創業基地、園區產學研綜合服務平臺,我區產學研協同體系日臻完善,逐步搭建起以人才為引領、以校企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交流對接平臺。
二是強化創新主體地位。我區許多企業發展勢頭向好,如長隆集團榮獲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中科新知榮獲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廣汽埃安、希音、小鵬匯天、探跡科技4家企業入選《2022年中全球獨角獸榜》。廣州大學城更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大型科創類企業孵化載體,九尾科技、樂搖搖科技等17家企業入選廣州市“獨角獸”“未來獨角獸”“高精尖”企業;2022胡潤U30中國創業先鋒榜單之中,廣州共有16位創業先鋒上榜,其中我區占6席,均來自廣州大學城。對照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提出“科技創新要讓企業‘唱主角’‘挑大梁’,要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精準對接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業”的要求,我們將進一步推動科技與金融結合,以龍頭企業市場特性激發高校創新屬性,深入促進校地企、產學研融合發展。
三是促進人才精準對接。以我區20個園區人才工作站、大學城菁英匯平臺、番禺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服務園為抓手,深化推進黨員點對點服務,促進校企人才供需對接、產教融合、實習實訓等方面的合作。乘大興調研之風,走訪我區20個園區及重點企業,以座談調研、問卷調查、走訪形式深入企業一線,協助解決企業引才留才育才等急難愁盼需求;發揮“超級聯系人”樞紐作用,聚焦番禺智造產業和企業人才需求,組織相關企業走進廣州大學城高校或轄區內重點大專、技工院校,促進產業鏈人才鏈教育鏈創新鏈融合發展;通過舉辦校園招聘會、菁英直聘行動、師生名企行活動等,實現人才精準對接。
三、強化雙創平臺建設
一是發揮現有科創平臺集聚效應。廣州大學城創新要素集聚、產業土壤肥沃,累計建成5個科技產業園區,建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個、港澳創新創業平臺2個、國家級眾創空間4個以及高校雙創基地12個。下一步,我委將積極推進上述創新創業平臺載體提質增效,抓好高新企業導入、優質項目引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加大招商引企力度,以“商業+孵化器”運營模式提升創新創業空間,切實為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有力支撐。
二是加快建設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大灣區首個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已于今年6月底正式開園運營。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深化廣汽研究院、小鵬汽車等龍頭企業與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院所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優質項目導入,聚焦新型移動出行等創新領域開展技術攻關,賦能智能網聯產業鏈迭代升級。
三是打造廣州大學城高校實驗室資源共享平臺。為進一步促進企業攻關需求與高校實驗室資源“強強聯姻”,推動高校科研資源為產業轉型升級、中小企業發展賦能,我委積極推進廣州大學城高校實驗室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現已全覆蓋走訪大學城各高校并獲10所高校授權同意,預計系統開發將于2024年上半年完成并投入使用。
四、強化服務配套
一是完善科技金融體系。7月12日,我委聯手廣州金控集團、廣州大學城12所高校,共同發起成立廣州市高質量發展科技成果轉化金谷聯盟,為推動科技金融賦能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新的重大平臺和歷史機遇。“金谷聯盟”探索“1+12+N”多元化合作模式,通過引進一支定向天使基金、設立一支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創建一個創新創業大賽、搭建一個科技成果轉化綜合金融服務平臺、開展一系列校企產學研合作等,搭建高效、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從多方位為大學城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保駕護航。我們也將借“金谷聯盟”成立之機,爭取設立廣州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為廣州大學城高校科技成果、初創項目注冊落地以及科創企業成長孵化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支持。
二是拓寬轉化載體空間。年初,區政府辦印發《建立環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承接體系的工作方案(試行)》,我委聯動新造鎮、沙灣街等周邊鎮(街)及萬博商務區等產業平臺,合力打造廣州大學城“飛地”,用于承接廣州大學城優質項目的溢出。下一步,我們也將全面收集、整理環大學城區域的產業優勢及土地儲備、閑置廠房、產業園區等情況,加強校地合作、資源對接、人文交流,加速環大學城區域產業一體化發展,實現地方經濟優勢互補。
三是探索國有物業管理新模式。為進一步把廣州大學城打造成為“創新特區”和“未來獨角獸”的培養搖籃,更好地吸引有潛力的企業扎根廣州大學城成長壯大,我委結合我區產業發展導向及廣州大學城企業經營發展實際,加快制定出臺《廣州大學城創新創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根據大學城的戰略定位、項目特點、企業潛力和周邊環境等因素,科學厘定物業進駐成本,變“房東”為“股東”,變“收租”為“收益”。目前,《辦法》已征詢了部分重點企業、商會的意見,下一步將繼續征詢區國資局、番禺信投公司的意見,待完善后報區政府審定后實施。
感謝你們對廣州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你們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廣州大學城管理委員會
2023年10月25日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