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城管理委員會關于區十八屆人大三次會議第67號代表建議的答復
王兆玉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成立廣州大學城粵港澳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培訓聯盟的建議》(第67號)建議收悉。我委高度重視,認真研究辦理,并與您在6月7日進行了電話溝通,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深化校地協同創新機制
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廣州大學城創新創業互通互聯平臺、打造廣州大學城創新創業互享互惠生態圈,我委聯合高校、國企、投行機構、產業園區等,先后于2017年、2019年、2021年發起廣州大學城創客聯盟、廣州市智匯谷人才聯盟、校友經濟促進會3個非盈利、非法人的開放性聯合體,旨在整合匯聚區內多方資源,構建創新創業的價值連接器,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科研資源與市場、資本對接轉化以及創新創業人才集聚培養,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成果實現更優質更長遠的轉化。下階段,我委將依托廣州大學城校地共建共治共享機制,進一步深化廣州大學城各類聯合體引才聚才育才效能,推動廣州大學城人才科研成果交流對接,推進建立與高校在產學研、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等重點領域的定期溝通機制,搭建供需對接、資源匯聚的校地共建共治共享平臺。同時,我委將進一步加強有關工作宣傳平臺建設,打響“創新創業在廣州大學城”IP品牌,幫助和吸引島上更多高校學者了解和參與到這些工作中來,進一步強化聯盟建設對于促進人才交流與吸收的效應。
二、發揮雙創服務基地平臺的集聚效應
廣州大學城創新要素集聚、產業土壤肥沃,累計建成5個科技產業園區,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入駐企業近700家;建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個、港澳創新創業平臺2個、國家級眾創空間4個以及高校雙創基地12個。“航母級”產業孵化平臺廣州大學城·中關村青創匯已于2021年正式啟用;廣州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簽約項目64個;海創人才科創中心積極對接優質項目,累計完成19個項目的注冊落地;培育了獨角獸企業2家、未來獨角獸企業2家,高新技術企業83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8家、市“三個一批”企業5家和論客、星云開物、易方信息等“單打冠軍”企業。此外,番禺區計算科學與大數據產業園正在有序推進建設中,預計2023年內可移交5.7萬平方米公建配套場地。為更好解決廣州大學城“孵化強、落地弱”的問題,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下階段,我委將加快推進上述創新創業平臺載體提質增效,抓好高新企業導入、優質項目引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加大招商引企力度,以“商業+孵化器”運營模式提升創新創業空間,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切實為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有力支撐。
三、用好廣州大學城重點產業人才庫資源
2022年,我委結合廣州大學城現有的學科聚集、專家云集、文化匯集的資源優勢,深化校地合作,形成城內城外聯動;并與區委組織部、區委黨校進行積極對接,推動區委黨校與廣州大學城高校雙向掛牌共建思想理論研究與實踐教學“雙基地”。下一步,我委將進一步發揮好廣州大學城重點產業人才庫資源,秉承“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建設理念,在聯合組織培訓、課題研究轉化、高校師資導入、高校實習鍛煉等方面積極暢通校地雙向交流渠道,接收和推薦高校學生到黨政機關、重點企業進行跟崗實踐鍛煉,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同時,我委將持續擴大重點產業人才庫資源規模,并將重點產業人才庫與廣州大學城創新創業促進中心、廣州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科技特派員”隊伍等專業團隊力量更好地結合在一起,產生聯動效應,更好利用廣州大學城豐富匯聚的人才資源推動產教融合和科技成果轉化。
四、探索打造科教融合創新教育示范基地
2022年,經教育部評定,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獲評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建設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入選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下一步,我委將充分調動廣州大學城12所高校、尤其是上述5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優勢資源,依托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大學城園區)、廣州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等重點平臺,積極探索科教融合新模式,開設高校創新創業導師訓練、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企業家創新創業復盤訓練、政府創新創業支持政策宣貫等系列課程,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學科專業體系,不斷深化產教融合,踐行校企合作,加速成果轉化。
感謝您對廣州大學城創新創業發展和科教融合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廣州大學城管理委員會
2023年7月25日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