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區教育局關于區十八屆人大第三次會議第72號代表建議的答復
王兆玉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促進非遺教育更好發揮文化育人作用的建議》(第72號)建議收悉。我局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各會辦單位認真研究辦理,并與您于6月12日進行了座談交流,經綜合會辦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關于“打造完善‘非遺+’體系,激發番禺傳統文化新活力,升級社會文化育人環境”的建議
我區在助力文商旅融合宣傳推廣方面,在“非遺+旅游”“非遺+教育”等方面做了較多工作。如在沙灣古鎮、余蔭山房、番禺博物館、大嶺古村、基盛萬科中央公園、西坊大院文化創意園等區內旅游景點和大型商業中心,通過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們的節日”等活動,邀請區內優秀非遺項目進行現場展示和舞臺展演,向廣大市民傳播我區優秀非遺知識,推動了文商旅融合和非遺在傳承保護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完善“非遺+”體系,升級社會文化育人環境。
二、關于“依托非遺項目保護單位所在街道開展校園非遺文化技藝教育培訓,并輻射其他鎮街區域”的建議
我區各相關部門結合線上線下多種形式開展非遺宣傳活動,聯合番禺融媒體中心等機構,組織策劃多項活動。2020年6月,在番禺博物館舉辦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同時借助“廣州非遺”“番禺發布”“番禺文化”等微信公眾號、視頻號以及番禺區文化館網站等新媒體宣傳我區優秀非遺項目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2022年,區文廣旅體局聯同網信辦等部門舉辦“讀懂廣州,禺見非遺--番禺區非遺文化直播活動”。該活動目前舉辦了三期,共超過50萬人次觀看。
三、關于“建立非遺教育的長效保障機制”的建議
(一)我區每年開展各級別的“非遺進校園”活動。2009年以來,我區舉辦了多期、遍布全區大部分鎮(街)的“尋找禺山的記憶——番禺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2022年舉辦“傳承沙灣非遺·傳播家鄉文化——沙灣第二屆非遺進校園系列文化活動”,2023年6月舉辦“文化活當下 禺山永傳承”非遺進校園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活動。大力弘揚廣東音樂、粵劇、粵曲、咸水歌、粵語童謠等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全區形成了多個非遺傳承藝術實踐工作坊,如鐘村中心小學的“醒獅織繡”、市橋西麗小學“童夢年畫”特色、沙灣中心小學的“有版有眼”趣味版畫、石碁片沙涌小學的“泥塑鰲魚”工作坊。
(二)夯實非遺發展基礎,融入課堂教學。自2015年以來,我局聯合區委宣傳部、區文聯、區教育基金會、區曲藝家協會,每兩年開展一次少兒粵曲及廣東音樂大賽,開展優秀粵劇、廣東音樂節目展演,組織“禺見非遺 番禺區師生文創設計工作坊大賽”“多彩番禺 番禺區師生文創設計大賽及作品展示”等。
下一步,我局將繼續聯合相關部門做好非遺教育工作,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時代精神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相結合,堅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習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相結合,堅持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堅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堅持針對性與系統性相結合。繼續大力開展“非遺進校園”等活動,向青少年學生普及非遺知識,激發文化自信。
感謝您對我區非遺教育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番禺區教育局
2023年7月31日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