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區交通運輸局關于政協十五屆番禺區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11號提案的答復
九三學社番禺委員會:
你們提出的《關于改善番禺老城區區域交通設施(停車設施)的建議》(第11號)收悉。我單位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區發展改革局、區財政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番禺區分局、區住房城鄉建設局、區公安分局(區公安交警大隊)、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區土地開發中心、番禺交投公司等單位認真研究辦理,并與傅紅衛委員在9月10日進行了電話溝通。經綜合各會辦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你們提出的建議以解決老城區停車難為核心,圍繞盤活閑置土地資源、強化停車管理、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加大交通整治力度和科學規劃交通網絡等關鍵領域,提出了全面而具體的措施,為改善老城區交通設施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思想,有利于我們在后續開展相關工作過程中把握重點、形成共識,共同推進問題的解決。
一、公共停車場基本情況及存在問題
截至2023年底,我區共有停車泊位超過50萬個,已備案的經營性停車場1120家(停車位共537201個),在全市屬于前列水平,但我區停車需求巨大,停車場資源分配不均,部分區域停車泊位供不應求。一是停車場規劃實施率偏低,我區的規劃停車場重點分布在建成住宅區域及部分商圈周圍,總體呈“組團式分布”,但大部分規劃停車場的控規為商業、公共綠地兼容停車場,實施成本高,基本未能落地。二是老舊城區(市橋、大石、洛浦等)泊位歷史欠賬嚴重,早期規劃建設的小區、城中村嚴重缺乏停車位。三是公共停車場中臨時停車場占比高達95%,停車場土地利用率偏低,基本采用平面形式建設,用地集約程度不高。
二、區級層面統籌推進停車場建設三年攻堅
近幾年,國務院辦公廳、廣東省政府辦公廳連續發文要求推進城市停車設施建設工作,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承擔停車場規劃建設管理工作主體責任,并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根據上級文件要求,結合我區實際發展需要,我區按照“較大規模、較大力度、多種方式”的總體思路全面啟動番禺區停車場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建立了以區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組織架構,明確由區級層面統籌,避免了單就某一個部門或屬地鎮(街),甚至僅依靠社區或群眾自治無法滿足新形態治理要求的情況,壓實區、鎮(街)二個層面的主體責任,加快改善停車難問題,力爭在未來三年建設不少于兩萬個公共停車泊位,提升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
三、錨定需求迫切重點區域,推動停車場建設
對停車位供給洼地(老城區、城中村)、群眾關注度高的旅游景點(大夫山、長隆等)、醫院、學校、交通站場及其他重要公共設施進行重點謀劃。充分利用公園、橋下空間、廢舊物業、閑置土地、村級工業園和農貿市場改造等各種資源,鼓勵和引導相關主體建設節約化、集約化用地程度高的公共停車場(含配建停車場)。例如平康公園立體停車場改造后,停車位由30余個增加至51個;市橋地鐵站旁的石橋公園結合人防工程配建停車位519個;番禺廣場TOD項目計劃在地塊內增設P+R停車位2937個;悅和公司通過協議租賃方式向區土地開發中心、各行政事業單位或各鎮(街)承租地塊進行停車場建設;區規劃部門推進《番禺區公共停車場規劃研究》《番禺區公共停車場控制性詳細規劃調整》編制工作,聚焦老城區,深入分析需求情況,因地制宜提出停車改善優化策略。
四、引進社會資本投入公共停車場建設
引導社會資本在我區投資建設運營公共停車場,逐步形成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市場運作、結構合理、良性互動、健康發展的番禺區特色停車產業化道路。一是研究編制《番禺區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建設公共停車場管理辦法》,計劃從優化用地供給、優化審批流程、鼓勵公共停車場綜合開發利用、收費及資金補助等四個大的方面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到番禺公共停車場建設之中。二是組織召開宣貫和推介會議,由政府各行業主管部門對用地、建設審批等方面的規定和政策進行宣講,對接服務好行業協會、停車場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三是整合優質資源,對暫時沒有開發利用計劃的閑置土地、城市道路橋下空間等資源進行梳理,將具備建設條件且停車需求迫切的資源進行整合,鼓勵社會資本踴躍參與投資建設。
五、番禺區停車場建設三年攻堅成果及下一步計劃
截至目前,番禺區公共停車場建設三年攻堅計劃取得了一定成果,各職能部門、各鎮(街)加快推動公共停車場建設,今年已累計建成36個公共停車場,提供超過6000個泊位,已超過2024年區政府十件民生實事之一承諾的3500個公共停車泊位,但離三年建設不少于兩萬個公共停車泊位的目標仍有一定距離。未來我區將繼續大力推動公共停車場建設,一方面將選取一批需求迫切且具備建設條件的地塊,統一進行控規調整工作,待完成控規調整后按程序辦理報批報建手續,加快建設停車場;另一方面將加快印發《番禺區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建設公共停車場管理辦法》,推動建立停車場產業鏈,形成一定規模聚集效應,打造番禺停車品牌。
感謝你們對我區交通和經濟發展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你們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番禺區交通運輸局
2024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