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關于政協十五屆番禺區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38號提案的答復
許偉乾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利用應急廣播暢通災害避險信息傳播“最后一百米”的建議》(第38號)收悉。我單位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區委宣傳部、區應急管理局、區融媒體中心等單位認真研究辦理,并與您在7月26日、8月22日進行電話溝通。經綜合各會辦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我區已建成1個區級應急廣播管理平臺及播控平臺、16個鎮(街)級播控平臺、175個行政村級播控平臺,2604個終端(651個廣播接收終端,1953支音柱),是全市率先建成并廣泛應用應急廣播體系的行政區。應急廣播每天11時至18時使用普通話、粵語循環播放最新政策、日常宣傳等內容,系統平均每日開機使用率達95%以上,覆蓋逾200萬人口。同時,根據《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關于轉發廣東省應急廣播系統建設規劃的通知》和《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轉發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應急管理部<關于進一步發揮應急廣播在應急管理中作用的意見>的通知》要求,并經區政府同意,我局制定并印發了《番禺區應急廣播系統運行管理規范》,進一步規范應急廣播系統管理和安全播出。
一、關于加快應急廣播終端部署的建議
建設社區應急廣播系統,是指在覆蓋區、鎮(街)和行政村的基礎上,按照行政村的村級平臺級別標準,建設社區應急廣播,實現社區廣播全覆蓋,包括在全區98個社區和437個小區(含有物業和無物業小區)部署應急廣播平臺及廣播設備終端,實現區、鎮(街)、社區三級聯動。我局對社區應急廣播系統建設工作開展了評估,如按照上述標準建設,社區應急廣播建設第一期總投入預算約需550萬元,且根據《番禺區應急廣播系統運行管理規范》的要求,應急廣播運行每年維護資金約需80萬元。由于目前我區財政經費緊張,故暫時無法啟動社區應急廣播建設項目。
下一步,我區將繼續探索社區應急廣播建設可行性辦法,對社區進行實地走訪調研,并根據調研情況選取應急廣播建設試點社區,最后總結試點社區建設及管理經驗,提出建設總體規劃方案。
二、關于優化應急信息對接機制的建議
番禺區應急廣播平臺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具有多級聯動、分級播發、定時開關、隨時插播、全天候無人值守自動播出等功能,是廣州市首個實現區、鎮(街)、村(社區)三級聯動的應急廣播平臺。
番禺區應急廣播平臺區級播控平臺由區應急管理局和區融媒體中心負責信息發布工作。其中,區應急管理局負責平臺的應急信息發布,當出現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等應急事件時,可根據受眾需要,選擇全區、單個鎮(街)、單個行政村甚至單個廣播點位進行分區播發,實現應急信息快速且精準播發,有效保障基層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區融媒體中心負責平臺的日常宣傳信息發布,日常宣傳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段,每個時段播出時間為30分鐘。開設《番禺新聞》《時政訪談》《健康一分鐘》《平安禺你同行》《掃黑除惡》《全民安全知識課堂》《保護廣電設施》《預防登革熱》等10余個節目,節目內容涵蓋區委、區政府的重要決策、法律法規、農業農村知識、生活健康知識等。
下一步,我區將對應急廣播系統進行優化,進一步加強各部門聯動工作,提高應急信息以及日常宣傳信息發布水平。
三、關于提高應急響應處置能力的建議
我區高度重視應急響應處置工作,在面對突發氣象災害時,我區利用應急廣播系統緊急插播發布氣象預警信息,及時通知全區村民群眾做好應急防控措施,有效提升全區氣象災害預警能力,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如2023年受臺風“海葵”影響,我區多地出現水浸、車輛無法通行的緊急狀況,區應急管理部門通過應急廣播系統將區內水浸點區域、水浸處理方法、防汛指南等內容及時告知群眾,方便群眾做好應對措施,從根本上保障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起到了防災減災作用。
下一步,我區將以提高應急廣播工作效能為目標,進一步利用應急廣播的傳播優勢,聯合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和區委宣傳部、區委組織部、區科協等部門,以應急廣播系統為載體,打造“鄉村科普大喇叭”與“番禺紅喇叭”,落實科普宣傳、解答疑惑等方面的工作,努力構建高效、一流的應急廣播科普工作平臺。
感謝您對我區應急廣播系統建設和應用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番禺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2024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