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城管理委員會關于政協十五屆番禺區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41-1號提案的答復
區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
你們提出的《關于番禺區大學城高校與科技園加強產教融合的建議》(第41-1號)收悉。我委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區委組織部(區人才工作局)、區教育局、區科工商信局、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區財政局(區國資局)、區投資促進中心、區總工會等會辦單位認真研究辦理,并與何偉杰委員在9月3日進行了電話溝通。經綜合各會辦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關于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的建議
近年來,我區積極建設“智造+智核”科技創新高地,高標準推進大學城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集聚區建設,進一步完善校地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機制,支持各類孵化器、加速器、創新平臺等發揮多元主體優勢,推動校地協同高水平優化、科技成果高效率轉化、雙創項目高效能孵化。
一是完善校地企產教融合工作機制。加強黨建引領、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管人才工作原則,建立涵蓋高校、省市駐島單位、中小學校、園區企業等35個單位的廣州大學城“大黨委”,由區委常委擔任“大黨委”書記,高校領導及主要駐島單位、商會負責人等擔任副書記和委員,形成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有效促進政校企協同發展、互促共贏。廣州大學城管委會下設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廣州大學城創新創業促進中心,中心內設辦公室、科技成果轉化部、人才服務部、創新創業部4個部門,發揮產教融合協調作用,全面承擔大學城科創發展、人才服務統籌、策劃、管理等各項任務。
二是扶持雙創項目和孵化器發展?!扒嗨{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啟動7年以來,累計引進青藍項目超660個;500余個優選項目落戶番禺,參與創客超10萬人?!?+4產業人才政策”“番禺人才生態30條”累計發放7億元,資助7791個創業團隊和個人。創新推出廣州大學城“創二代”工程,聚焦家族傳承、校友經濟模范、連續創業、在校創業4類青年創業者實施系列扶持措施,建立“創二代”工程項目庫,目前已有230個入庫項目。以廣州大學城建設20周年為契機,籌備建立廣州大學城校友經濟促進會,以校友朋友圈催生經濟圈、產業圈,努力吸引含“新”量高、成熟度高的企業扎根番禺。持續優化大學城粵港澳孵化器政策扶持,支持粵澳青創國際產業加速器、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器發展,目前已注冊入駐企業429家(含92家港澳臺企業),其中孵化和培育26家高新技術企業、8家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辦好第九屆粵港澳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吸引749個“雙創”項目參賽,其中香港、澳門賽區共85個項目參賽;持續做好參賽項目服務工作,在場地支持、成果轉化、融資對接等方面提供優質配套。
三是健全產教融合中介服務體系。全力支持廣州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提質升級,該中心由番禺區政府和廣東工業大學共建,目前已成為廣州大學城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校地共建產教融合專業服務機構,建設涵蓋2582項科技成果的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庫,組建技術經理人隊伍。深入開展“項目產業化高校行”“禺企專家行”等活動,暢通高??蒲谐晒┙o與企業技術需求渠道。2024年舉辦創交會系列活動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專場2場,先后組織廣州美術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高校開展番禺珠寶產業鏈科技成果推介、人才就業匹配,精準服務校企人才交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團隊發展。
二、關于深化校企合作的建議
我區努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通過一系列產學研合作項目,服務和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與科技領軍企業深化協作,發揮中小企業優勢,完善“成果轉化、人才支撐、科技金融”全過程創新鏈,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一是建設高校實驗室共享平臺。聯合中山大學等10所高校建好用好廣州大學城高校實驗室共享平臺,平臺已于2024年6月正式開放使用,有力推動高校公共技術平臺、大型實驗裝置、科學儀器、數據資源、文獻和專利信息等科技基礎服務平臺向社會開放,以資源共享帶動產教融合,實現高校實驗室和中小企業“聯姻”。圍繞提高“知曉度”、確?!笆褂寐省弊龊霉蚕砥脚_宣傳推廣工作,在天安節能科技園、巨大國際產業園、番禺創新科技園共舉辦3場大型推廣宣傳“惠企日”活動,累計進行平臺推介超20場次。
二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作用。我區在香港召開全球招商大會,促成了暨南大學與粵港澳青年孵化器、香港中港人才發展中心的人才合作項目,以及華南農業大學與海大集團、廣州大學與中海達集團等一批校地合作項目的落地。用好廣州市首個高質量發展科技成果轉化金谷聯盟,充分發揮廣州金控集團現代金融業產業鏈、醫療與健康產業鏈雙鏈“鏈主”企業優勢,2024年7月“金谷聯盟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大賽正式啟動,發揮“以賽促創、以賽促投、以賽促轉”作用,對符合有關投資標準的獲獎項目,由廣州金控集團下屬創投企業聯合金谷聯盟各大投資機構給予股權融資支持。打造全國首個低空經濟應用示范島,番禺區政府同小鵬匯天簽署合作協議,發揮小鵬匯天等飛行汽車領域龍頭企業作用,吸引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集聚集群式發展。
三是推動產學研項目落地轉化。由中山大學、廣汽集團及番禺區政府三方共建的全國首批、灣區首個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已于2023年6月在廣州大學城正式開園運營,聚焦低空經濟、智慧出行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核心技術攻關、高端人才培養。2024年4月,我區與中山大學簽訂核心區共建合作協議,未來將成為高校、龍頭企業在低空經濟、智慧出行等領域產學研合作攻關的有力抓手。此外,我區支持有米雙創孵化器基地聯合發起華工數字科學實驗室,引進華南數字科學與人工智能研究院,促進校企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三、關于加強人才培養的建議
我區鼓勵支持區內龍頭企業與大學城高校開展人才聯合培養、人才交流,通過校企雙方的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積極探索面向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有效路徑,進一步發揮廣州大學城人才自主培養主陣地作用,助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
一是鼓勵校企開展聯合培養。區內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已與廣州大學城各高校建立多個產學研合作和人才聯合培養基地。例如,星海數字家庭產業技術研究院與廣東工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共建人才培養、創新創業基地。天安節能科技園成立天安·粵港澳臺僑青年創新創業加速基地,與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共建校企合作基地。浩洋電子與廣東工業大學共建聯合培養研究生基地(省級)。銳豐音響與廣州大學共建“中南聲像燈光研究所”,與星海音樂學院共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基地。
二是加強校企人才交流溝通。2024年,我區已累計舉辦以“奮楫揚帆 相禺有成”為主題的人才交流活動6場,匯聚507家企業提供全層次人才供需對接服務,開發崗位1956個、人才需求6930人次,吸引1.8萬人次參與,助力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舉辦系列番禺區人才科研成果交流座談會,走進廣州大學城高校,推動佳都、論客、鵬凱、伊的家等企業與大學城高校積極對接。舉辦青藍成果對接會,為高校與青藍優質項目對接搭建橋梁。發起建立包含來自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的125名技術人才、產業專家的低空經濟智庫,覆蓋人工智能、汽車制造、飛行器等技術領域及產業政策、適航法規等產業研究領域。
三是強化校際合作人才培育。區委主要領導率代表團赴美國、芬蘭、意大利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先后拜訪位于意大利米蘭的卡羅世紀服裝學院和清華大學米蘭藝術設計學院,以及位于美國芝加哥的國標標榜公司(國際知名美容美發培訓機構),探討“校+?!甭摵祥_辦專業課程、在產業孵化和創新成果轉化方面與我區合作的模式。我區將持續跟進相關學院和廣州大學城高校、大學城創智園、中關村大學城青創匯等創新型孵化機構合作交流,建立長效的溝通合作機制。
下一步,我區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深化產教融合,繼續發揮人才引領產業發展作用,加快完善廣州大學城高校技術轉移體系,積極爭取區域技術轉移平臺落地,支持服務廣州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廣州市智匯谷人才聯盟等平臺的建設與運營,重點提升平臺與人才、產業結合的緊密度,加緊落地產學研項目及擬孵化項目的跟蹤服務,積極開展大型論壇、項目對接、政策宣講等活動,用活動發現、鏈接一批重大項目和重點人才,鼓勵校地企加強合作交流,助力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
非常感謝你們對廣州大學城產教融合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廣州大學城管理委員會
2024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