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番禺區人民政府關于政協十四屆廣州市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4118號提案答復的函
黃小高委員:
您提出《關于屈大均故宅等文物遺址保護及文化景區建設的提案》(第4118號)收悉。我區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等單位認真研究辦理,并先后于7月12日、7月16日通過電話、現場調研等方式與您溝通交流。經綜合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等會辦單位意見,現將有關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一、高度重視屈大均系列文物保護利用工作
(一)大力挖掘屈大均文化遺存認定為文物
屈大均家族世居番禺,故鄉位于現新造鎮思賢村和化龍鎮莘汀村區域,經我區文物辦走訪、調查、勘察、采集信息、組織專家認定,現留存的相關文物史跡有屈大均墓、屈氏大宗祠、八泉亭、屈門四碩人墓、屈大均撰屈士燝、屈士煌墓表碑、聽泉屈公祠,其中屈氏大宗祠位于化龍鎮莘汀村,其余均處于新造鎮思賢村內。1989年6月,屈大均墓、屈氏大宗祠、八泉亭合并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屈門四碩人墓公布為我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2023年,屈大均撰屈士燝、屈士煌墓表碑公布為我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2024年4月,聽泉屈公祠公布為我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墓、亭、祠約呈西北東南走向成三點一線,橫跨兩鎮,相鄰直線距離不足半公里。屈大均相關文物資源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當前保存狀況較好,具有一定的開發利用前景。據調查,屈大均為明末清初名人,由于屈大均故居認定文物沒有史料依據且清末民初的建筑為屈大均故居的歷史證據不足,規劃部門擬納入傳統風貌建筑進行保護。
(二)加大保護全面提升屈大均文物資源
1.修繕、搶險、科技保護三管齊下,全面改善文物保存狀況。我區分別于2014年、2019年、2020年組織開展八泉亭修繕工程、屈氏大宗祠排水設施維護改造工程、屈大均墓及其擋土墻搶險加固工程,3個項目均取得良好成效,恢復了文物的古樸風采,有效降低文物周遭環境變化和歲月風雨侵蝕影響。同時針對屈氏大宗祠出現的各項文物建筑保護難題,我區開展專項的壁畫科技保護工程,成為在文物保護工作中運用科技手段的實踐范例。
2.樹立預防性保護理念,開展保養維護工作。2014年以來,我區以直接開展或下撥補助經費的形式,開展屈大均墓、屈氏大宗祠、八泉亭等3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日常保養維護工作,并針對木構件較多的屈氏大宗祠定期組織開展白蟻防治工作,保障文物建筑免受蟲害侵蝕。通過保養維護工作,有效延續文物的使用壽命,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3.建立巡查監管工作體系,保障文物安全。我區針對重點文物定期開展節日和汛期旱期的安全巡視檢查工作,以及不定期日常抽查;同時聘請駐鎮(街)專職文物保護監督員按計劃密集開展巡查工作,發現異常情況即刻上報,及時解決;2020年,在屈大均墓安裝了田野文物安全技防系統,利用新技術手段實時監控屈大均相關文物的保存狀況。
4.科學編制保護規劃,前瞻保護利用工作遠景。2019年,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部署,我區大力推動屈大均墓文物的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按規劃于2021—2035年期間分3期全面提升屈大均相關文物資源的保護利用水平,進行展示和旅游開發,打造以“南粵先賢”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保護規劃將極大促進理順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以及與合理利用的關系。
二、融合屈大均資源統籌打造“翁山故里行”系列項目
(一)統籌規劃打造“翁山故里行”項目
1.制訂《屈大均故里文旅項目建設行動方案》,將屈大均系列資源與旅游項目相結合共同開發,多渠道籌措資金,做好資金保障工作。
2.深化具體文化遺產線路的串連融合,加強《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屈大均墓文物保護規劃》與《屈大均故里文旅項目建設行動方案》之間的銜接,進一步發掘及整合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及其他要素,優先做好保護工作。
3.加強新造鎮思賢村現有古建筑的保護,通過認定保護建筑和劃定歷史環境要素,打造具有傳統風貌的古村落節點,通過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豐富和支持項目建設。
4.已經完成屈氏大宗祠—聽泉屈公祠—屈大均墓三點一線及周邊南窗屈公祠、煙管崗、覆船山的交通路線、交通設施鋪設。
5.推出“屈大均”主題紅色線路,禺韻流傳·南粵民俗游:嶺南印象園—屈氏大宗祠—余蔭山房—寶墨園—沙灣古鎮(沙灣民俗文化博覽館)。
此外,我區還學習借鑒紹興等國內先進名人故居旅游目的地的做法,打造設計精美、體驗感強的“翁山故里行”文旅項目;以紀念館和博物館作為重要載體,結合我區在燈光音響產業的優勢,充分運用新技術呈現更具古風的立體體驗,通過多種形式,吸引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的投入,促進屈大均故里文旅品牌的打造,助力嶺南文化保護傳承。
(二)舉辦人文歷史研學活動,弘揚屈大均文化
將屈大均的文化元素與其他歷史名人的文化元素相結合,可以相互烘托、彰顯,為“翁山故里行”文化旅游項目增添更多的歷史遺韻和文化內涵,吸引游客參觀,提高游客的文化體驗感和滿意度。例如在2023年12月,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番禺附屬小學開展屈大均文化主題研學活動;2024年1月9日,化龍鎮東沙小學組織教師前往位于化龍鎮莘汀村的屈氏大宗祠參觀“屈大均展廳”;2024年4月1日,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番禺附屬初中師生到思賢村屈大均墓開展清明祭掃活動,緬懷著名愛國詩人屈大均,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我區還策劃一系列與“翁山故里行”項目相關的文化活動,如主題講座、文化展覽、文藝演出等,圍繞屈大均和其他歷史名人的文化元素,讓游客深入了解他們的文化價值和歷史,進一步加大對屈大均有關聯的其他歷史名人的研究,推動本地文化教育事業發展。
(三)多形式打造屈大均文化品牌,傳承屈大均文化
1.新造鎮社工服務站牽頭多部門,墻繪屈大均文創繪畫。墻繪屈大均文化、打造屈大均文化文創作品:打造出1條研學路線、1張研學地圖、1本研學手冊、1份文化宣傳手冊、1條墻繪通道、1個屈大均文化展覽室,形成了雕刻文化拓印、掐絲琺瑯書簽等19件文創產品。特別邀請抱樸堂擔任墻繪活動美術指導老師,社區熱心居民共同描繪的屈大均文化墻繪通道,直觀生動展現屈大均的故事,讓社區居民日積月累接受屈大均文化熏陶,提升了居民的居住環境,墻繪通道更成為了新造鎮新的網紅打卡點。
2.舉辦屈大均文化節。踐行五社聯動實踐模式,整合政府職能部門、社區社會組織、志愿者等資源,充當項目“智囊團”,提供屈大均文化類表演節目、協助指導培育屈大均文化傳承代言人隊伍服務落地。2023年、2024年成功舉辦了第一屆、第二屆屈大均文化活動。屈大均文化營造項目獲得了政府、行業、志愿者及居民的一致肯定,先后得到人民日報、學習強國、番禺融媒等媒體的宣傳報道共計96次,獲得“番禺區終身學習活動品牌”榮譽,接待市級參訪1次、區級參訪6次、鎮級及社團參訪16次,有效提升了屈大均文化的知曉度及影響力,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
3.舉辦“屈大均詩詞杯”書法大賽。通過書法作品和展示屈大均詩詞的貢獻,一方面提升了屈大均的影響力,使屈大均的影響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達到提升新造的知名度,增進改善新造的營商環境,營造崇尚文化的良好氛圍,為我區建設全域旅游城市貢獻力量,以此深挖屈大均歷史文化價值,傳承屈大均文化及其精神。同時,通過開展形式豐富的群眾性活動,進一步擴大屈大均文化影響力,打造出獨具新造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動文明傳承、文化延續,為下一步建設屈大均紀念館打下基礎。
4.出版《屈大均故事》。通過出版《屈大均故事》,以繪畫加文字說明,把屈大均的一生事跡系統地記錄,書箱出版贈予區各職能部門、區圖書館,新造鎮各職能部門村居、學校、圖書室,供群眾閱讀。
下一步,我區將繼續辦好屈大均文化節主題活動,打造屈大均屈大均生平陳列館(初定名),展覽“屈大均詩詞杯”書法大賽書法作品,以及有關屈大均的相關文化作品。
三、強強聯合組建屈大均研究團隊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屈大均的研究工作,我區將積極聯動相關高校和文化研究單位,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組建屈大均研究團隊;通過聯合開展研究項目、舉辦學術研討會等方式,深入挖掘屈大均的學術思想、文化價值及其對當代社會的啟示;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渠道,加強對相關活動的宣傳與推廣。
非常感謝您對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專此致函。
廣州市番禺區人民政府
2024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