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番禺區人民政府關于政協十四屆廣州市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2093號提案答復的函
廉潔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速構建大學城AI產業賦能平臺,引領廣州人工智能產業鏈新生態的提案》(第2093號)收悉。我區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市委金融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及我區相關單位認真研究辦理,并于6月6日與您進行了座談交流。經綜合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會辦單位意見,現將有關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一、關于進一步強化人工智能全鏈服務的建議
(一)加快基礎平臺建設,筑牢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基石。位于廣州大學城的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是我國唯一入選全球最具應用影響力超算中心(DominateSites)五強的超算中心,研制的“國產超級計算多模式應用支撐平臺”獲2022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特等獎。
(二)舉辦供需對接活動推動成果轉化。發揮“鏈主”企業產業鏈主導作用,面向全市征集并發布年度人工智能領域創新產品目錄,舉辦人工智能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暨產業對接大會,及人工智能標桿企業對接、廣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對接、人工智能榜單企業專場路演、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供需對接和華南理工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各類專場對接活動20余次,發布科技成果及應用場景超200項,促成了趣丸科技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思邁特軟件與華南理工大學成立聯合實驗室,賽特智能與廣州市啟晟產業園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中新指揮園)達成合作。
(三)舉辦大型賽事構筑成果轉化“試驗場”。依托中國賽寶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省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等載體,連續舉辦琶洲算法應用國際大賽、“域見杯”醫檢人工智能開發者大賽、新能源智能汽車大數據競賽等賽事,由企業和機構開放實際業務場景和數據,吸引來自國內外隊伍參賽,為人工智能技術落地轉化提供“試驗場”,實現了在醫檢、軟件、汽車、新能源等產業和政務領域的標桿示范應用。
二、關于進一步引育頭雁企業的建議
(一)為加大培育廣州大學城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集群力度,我區精準靶向招商,圍繞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半導體、新材料、新能源、量子技術等方向,引入一批廣受業內認可、具備較強創新力和引領力的人工智能企業進駐廣州大學城產業園區。經過多年的培育,廣州大學城已培育出一批在人工智能領域具有影響力的頭部企業(探跡科技、論客科技等),頭部企業帶動、吸引更多AI領域上下游頭雁企業到大學城扎根發展,加強應用場景需求牽引,強化人工智能全鏈服務,形成產業鏈集聚效應,培育轄區人工智能新質生產力。
(二)積極推進番禺區計算科學與大數據產業園項目建設。該項目結合大學城整體功能定位及地塊區位,占地面積為9.51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9.4萬平方米。定位為廣州大學城集科研孵化、商業服務、文化交流為一體的綜合創新服務平臺,具體包括研發、商務辦公、辦公式公寓、展覽、酒店、主題公寓、休憩等功能。該項目分為4個地塊,其中地塊一及地塊四均已封頂,正在進行內部裝修,部分將與中山大學合作共建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地塊二及地塊三需與地鐵合建,預計將在2027年建成投入使用。
三、關于進一步創新人才培訓機制的建議
目前,我市共有18家高校設立人工智能專業。廣州大學擁有廣東省大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教育廳人工智能安全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開設有人工智能本科專業,2023年立項建設廣州大學機器人工程一流專業項目。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設置有人工智能、微電子、智能制造、數據科學與分析等學域,引進了一批知名專家學者,不斷深化與相關知名企業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助力我市相關產業發展。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開設有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積極開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我區以培養產教融合的復合型AI人才為目標,持續深入做細做實人才培育工作,為番禺區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一)制定出臺新的人才政策。我區于2021年底制定出臺《關于大力實施人才引領發展戰略 加快建設新時代人才強區的實施意見》,并于2022年8月出臺了“番禺人才生態30條”實施細則。2022年,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共獲得1565萬元補貼,超過政策扶持總額的三分之一,其中廣州方硅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陳增海博士團隊入選“創新領軍團隊一等獎”,獲得1000萬元補貼;廣東匯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趙德力入選“創業領軍團隊二等獎”,獲得500萬元補貼;廣州虎牙科技有限公司、廣州百果園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一批新興技術企業人才入選“博士人才倍增計劃”,加大對人工智能領域人才支持力度。
(二)開展“禺企專家行”品牌活動。我區以“科技大使”“技術經理人”為抓手,推動專家、教授深入16個鎮(街)尋找企業技術需求與攻關課題,累計為140余家企業提供“管家式”服務,200多個項目實現現場對接。
(三)組建廣州大學城青年科技志愿者服務中心。我區向廣州大學城12所高校學生提供半工半讀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聯合開展技術研發培訓并建立人才檔案,立足我區、輻射珠三角,滿足科技型中小企業對AI領域的用人需求。
(四)發揮廣州市智匯谷人才聯盟等平臺功能。成立廣州市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服務大學城基地、廣州青年創新人才工作站,啟動廣州大學城人才服務工作站,打造“無事不擾,有事快辦”閉環式人才服務體系,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
四、關于進一步創辦人工智能專項賽的建議
2024年,我區啟動廣州大學城“創二代”工程,找準“二次創業”燃點,聚焦自發創業群體、校友經濟模范典型群體、連續創業群體、在校創業群體等四類青年創業者,建立涵蓋418支創業團隊的青年人才底冊和涵蓋2414個成果的項目庫,打造傳承創業奮斗精神平臺、政產學研用金融合發展平臺、近悅遠來人才雙創服務平臺的三大平臺,多維度挖掘、服務、扶持包含人才智能領域在內的青年人才創新創業。舉辦青藍國際創新創業大賽、粵港澳臺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小谷圍)人工智能創新創業大賽等系列活動,遴選出一批人工智能領域創新創業項目,加大對AI人才的挖掘和扶持,其中青藍國際創新創業大賽連續舉辦7年,每年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包含人工智能領域在內青年人才。
五、關于進一步優化融資環境的建議
近年來,我市緊抓發展契機,大力推動國際風投創投之都建設,營造風投創投良好發展環境,不斷加大風投創投支持力度,吸引一批優質風投創投機構在穗集聚發展。
(一)大力培育私募二級市場基金(S基金),支持廣東股權交易中心開展私募股權與創業投資基金份額轉讓試點,不斷完善私募基金“募投管退”全鏈條。
(二)積極推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試點工作,支持境內資本“走出去”投引境外人工智能企業,鼓勵境外資本“引進來”為境內人工智能企業提供資本活水。
(三)建設廣州資本市場融資對接平臺,打造人工智能企業與風創投機構的融資對接橋梁,為人工智能企業提供全鏈條金融支撐。
據統計,我區通過舉辦青藍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已累計為669個青藍團隊提供政策咨詢、投融資對接、行業沙龍等服務,已獲知識產權近6000項,融資超15億元,17家青藍獲獎企業被評為“專精特新”企業。
非常感謝您對我市人工智能產業鏈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專此致函。
廣州市番禺區人民政府
2024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