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區水務局關于區十八屆人大四次會議第18號代表建議的答復
曾湛強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區排水防澇工作的建議》(第18號)收悉。我局高度重視,積極組織區氣象局、區應急管理局、區交通運輸局、區住房城鄉建設局、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認真研究辦理,并與您在6月17日進行了電話回訪。經綜合區氣象局、區應急管理局等會辦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區河涌水系發達,片區內分流制及截流式合流制并存。由于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極端降雨天氣的頻繁出現、排澇設施的功能老化等原因,我區防洪排澇現狀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個別地勢低洼的位置在短時強降雨下會出現水浸現象,對人民群眾的出行和財產安全造成較大影響。
二、原因分析
(一)極端天氣呈增長態勢。因全球變暖等氣候原因影響,近年來冷暖劇變或旱澇急轉的極端氣候事件不斷增多。近年來,我區經歷數場超百年一遇降雨過程,如2022年、2023年“9·8”暴雨,導致市橋河流域大面積城區內澇。2024年1月1日至8月30日,番禺國家基本氣象站錄得累積雨量2193.9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54%。3月29日8月30日,已出現63場強降雨,部分鎮(街)在強降雨過程中伴有8-10級陣風。
(二)區域開發透水地面減少。近年來,隨著我區城市化快速推進,原有的大量農田、綠地等可透水地面被建筑物、瀝青道路、廣場等不透水地面代替,地面“滲、滯、蓄”能力大幅減弱,雨水產流增加、匯流加快,暴雨洪峰增大、洪峰出現時間提前。
(三)地勢低洼。易澇風險點區域地面相對周邊道路較低洼,高地勢雨水口收水能力有限,使得雨水在低洼處快速積聚,容易造成水浸。
(四)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汛期基本為每年3至10月,正值春夏季樹木落葉期,特別是大葉榕等樹木,落葉集中、量大,雨水篦子被大量樹葉堵塞,過流斷面減小,影響雨水下排速度。如漢溪大道與新光快速交界處,今年5月7日夜間暴雨,由于收水口累積落葉垃圾導致堵塞,而8日清晨環衛部門未及時清掃,導致排水不及時發生水浸。
三、整治工作
為進一步加強我區排水防澇工作,按照“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總原則,我局牽頭會交通、應急、城市管理、排水管網運營單位等相關部門,以“繡花”功夫進一步加大排水防澇工作力度,深化防災減災治理工作。具體如下:
(一)加強預警預報體系建設,合理安排停工停課、復工復學等事宜
一是加強協調分析。區氣象局印發《番禺區城市內澇氣象風險評估預警工作實施方案》及《番禺區地鐵站場防洪防澇氣象服務工作方案》。聯合區水務局、區排水公司成立番禺區城市內澇氣象風險預警技術研究工作專班,建立“番禺區內澇預警研究”工作群,就我區城市內澇氣象風險預警工作展開充分探討,共同推進城市內澇氣象風險預警研究工作。
二是提高預警報送普及度。在強降雨天氣過程中,針對城市內澇風險,區氣象局通過手機短信、粵政易工作群、微信工作群等多渠道,及時向交通、應急、教育、水務等有關防洪排澇應急聯動成員單位發布天氣實況、預報、預警服務信息及防御建議,并針對105國道內澇風險處置、全區內澇調度等2個內澇相關工作群以及區氣象災害應急處置粵政易工作群,提供精細化氣象服務。
(二)加強水務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貫徹“污澇同治”
一是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防洪排澇能力。根據在編的市、區防洪(潮)排澇規劃,在雁洲水(船)閘處增設強排泵站,減少河道水位頂托的影響,提高市橋河流域抵御潮水能力,目前正在聘請第三方單位進行建設的必要性論證。有序推進《廣州市城市內澇治理行動方案(2021-2025年)》《廣州市防洪排澇建設工作方案(2020-2025年)》、國債項目中我區124宗排水防澇能力提升項目的建設。加強河涌綜合整治,尤其是瓶頸段整治,增強河涌行洪排澇能力;擴建或拆擋阻水嚴重的卡口水閘、河涌卡口,提升河道行洪能力。
二是貫徹落實“污澇同治”理念。切實推進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排水單元達標建設、村居雨污分流等工作,在村居雨污分流項目推進過程中同步完成51處村居水浸點的整治工作。
三是及時復盤,實施整治。建立重點積水點臺賬并及時更新,對每場降雨積水點,系統分析水浸原因、制定可行的治理方案,并抓緊落實整治。
(三)加強對基礎工程建設的管理,建立排水防澇部門間的聯動機制
一是加強規劃與設計階段方案把關。在交通基建、房地產等新建項目規劃和設計階段,充分考慮對排水系統的影響,避免在排水設施附近或下方進行大量挖掘或建設活動,提前評估項目對排水系統可能產生的壓力,包括增加的水量、可能的堵塞等,并據此設計適當的排水方案。
二是加強施工過程中的監測與維護。督促施工方在施工過程中,建立臨時排水系統,確保施工區域的水能夠順利排出,避免對公共排水系統造成過大壓力,同時定期清理和維護排水系統,確保其正常運行。
三是加強排水設施驗收治理把關,嚴格按照《廣州市排水條例》相關規定要求,建設單位在排水設施驗收前應當按照排水管道檢測與評估等有關標準和技術規程對排水管道進行檢測,出具檢測報告。
四是加強監管與執法,按照《廣州市排水條例》的相關規定,對違反規定、影響排水系統的施工單位進行處罰,形成有效的約束機制。自南大干線建設以來,因施工單位未能落實排水設施“先建后拆”及規范施工,導致排水管網破壞引起多起水浸事件,工程施工曾造成105國道與南大干線交匯處“逢雨必浸”。南大干線建設工程實施以來,市、區水務部門持續跟進其問題整改和執法,協調南大干線完善新建雨水渠箱、獅子涌泵站、禮村魚塘泵站等設施,同時做好施工隊伍值守布防工作,協力解決施工帶來的積水問題。
(四)加強宣傳教育和社會參與,形成防洪排澇應急工作社會合力
針對近年來的超標準降雨反常天氣加強宣傳教育,既要明確超標降雨和極端天氣概念,幫助市民對這些概念有清晰的認識,也要提供實例和數據,通過具體的案例和數據來說明超標降雨和極端天氣的危害。會同番禺融媒等多家本地媒體,強調預防與應對宣傳,提高群眾自我保護意識和防范意識,培養群眾對洪澇災害的認識和應對能力。此外,通過短信、移動應用、社交媒體、廣播等多種渠道向市民推送內澇預警信息,指導市民合理安排出行,降低內澇帶來的影響。
感謝您對我區內澇治理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廣州市番禺區水務局
2024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