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府辦〔2010〕79號
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廣州南站地區管委會、廣州大學城管委會,區府直屬各單位:
經區政府常務會議研究,確定第一批番禺區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共計20處),現予公布。
各有關單位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針對各類文物的特點,采取切實可行的保護方式,科學規劃,認真做好我區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第一批番禺區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廣州市番禺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二○一○年十一月八日
| 附件 第一批番禺區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一、古墓葬(共計3處) |
| 序號 |
分類號 |
名稱 |
時代 |
地點 |
說明 |
| 1 |
Ⅰ-1 |
潘西莊家族墓 |
明 |
化龍鎮西山村山門崗東北麓 |
該家族墓地共有12座墓,占地面積約678平方米。按形制可分為兩類:一類保存明代原貌,為灰沙建成的方形墓;另一類為清代用花崗巖重修的交椅墓,歷經500余年仍保存較好。對研究番禺地方史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
| 2 |
Ⅰ-2 |
凌雷門、凌棟墓 |
元 |
石碁鎮凌邊村飛鳳嶺 |
清光緒五年(1879)重修,為花崗巖砌筑的交椅墓,規模較大。墓道前設有石獅、華表,顯示墓主身份顯赫,兩墓主均為南宋抗元將領。 |
| 3 |
Ⅰ-3 |
黃采荃夫婦合葬墓 |
清 |
石樓鎮蓮花山社區半山亭 |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重修。為花崗巖砌筑的交椅墓。該墓護嶺別具一格,由9塊長方形花崗巖石拼砌而成,每塊內均凹雕成長方形框,內刻光緒十五年(1889)皇帝詔書全文,為研究清代官吏的葬俗禮儀提供了史料。 |
| 二、古建筑(共計10處) |
| 序號 |
分類號 |
名稱 |
時代 |
地點 |
說明 |
| 4 |
Ⅱ-1 |
兩塘公祠 |
清 |
石樓鎮大嶺村中約街 |
清光緒年間重修。廣三路,深三進,占地面積1434.31平方米。兩側外墻用蠔殼砌筑,木雕、磚雕、石雕精美,是番禺區內現存較好,規模較大,歷史與建筑藝術價值較高的祠堂之一。 |
| 5 |
Ⅱ-2 |
傍江西羅氏大宗祠 |
1920年 |
大龍街傍江西村中和大街8號 |
中華民國九年(1920)重建。廣三路,深三進,祠堂規模較大,為典型的嶺南廣三路祠堂,保存了較明顯的晚清建筑風格,對研究番禺祠堂文化很有價值。 |
| 6 |
Ⅱ-3 |
蔡氏大宗祠 |
1923年 |
東環街蔡邊一村陽平坊大街8號 |
始建于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廣三路,深三進。祠堂裝飾豐富精彩,木雕、磚雕、石雕工藝精湛。中堂懸掛“光裕堂”木匾,是蔡元培先生所書。該祠堂規模較大,對研究番禺祠堂文化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
| 7 |
Ⅱ-4 |
鄔氏大宗祠 |
清 |
南村鎮南村村南山大道 |
番禺明清四大祠堂之一。廣三路,深三進,始建于清咸豐五年(1855),光緒五年(1879)重修后堂,光緒七年(1881)加建儀門。祠堂規模較大、裝飾精美,其歷史與藝術價值較高。 |
| 8 |
Ⅱ-5 |
市頭蔣氏宗祠 |
清 |
南村鎮市頭村市頭大道南1號 |
市頭村蔣氏先祖,奉政大夫紀念祠。三間兩進,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和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重修,存清代建筑風格。祠堂裝飾較為豐富、精彩,梁架、柁墩、雀替雕有栩栩如生的戲劇人物、花卉、動物等裝飾圖案。 |
| 9 |
Ⅱ-6 |
官堂康公古廟 |
清 |
南村鎮官堂村鎮東路2號 |
始建于宋代,清康熙甲申年(1704)重建,清代至民國多次重修。廟內供奉華光大帝神像,該廟內的壁畫技藝高超、灰塑精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存有碑刻7塊,保存完好,是研究番禺宗教文化的珍貴實物。 |
| 10 |
Ⅱ-7 |
茭塘東文武廟 |
清 |
石樓鎮茭塘東村蒲江大道 |
該廟建在用花崗巖石砌筑的高臺上,氣勢非凡。廟內拜亭兩側墻楣有精美灰塑彩畫,番禺罕見。解放番禺時該廟所在地為解放軍的一個重要登陸點,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 |
| 11 |
Ⅱ-8 |
節孝流芳牌坊 |
清咸豐二年(1852) |
石碁鎮凌邊村大廟附近 |
該牌坊奉旨建于清咸豐二年(1852),用花崗巖建造,為三間四柱三樓牌坊。造型美觀大方,藝術價值較高,對研究清代番禺鄉風民俗有一定的意義。 |
| 12 |
Ⅱ-9 |
叢桂坊門樓 |
明 |
南村鎮員崗村桂桂坊大街二巷 |
又名“博陵石坊”,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己丑年(1769)重修。全門樓由鴨屎石、花崗巖石混合砌筑而成,為兩柱一間二樓牌坊。通高約7米,門樓造型獨特,磚雕精美,保存完好,對研究番禺古代門樓建筑具有很高的價值。 |
| 13 |
Ⅱ-10 |
村心二街橫二巷7號古民居 |
清 |
化龍鎮塘頭村村心二街橫二巷7號 |
始建于清代,為“三間兩廊”式兩層民居,又稱敬義堂。主體建筑為硬山頂,鑊耳封火山墻,灰塑龍船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基礎。正門前檐有山水繪畫和灰塑花鳥圖案裝飾。該民居保存完好,具有典型的清代嶺南民居建筑風格。 |
| 三、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共計6處) |
| 序號 |
分類號 |
名稱 |
時代 |
地點 |
說明 |
| 14 |
Ⅲ-1 |
敬修堂 |
1935年 |
大龍街茶東村樓街南2號 |
始建于1935年,為磚混結構中西合璧二層建筑。大門豎兩條高大的羅馬柱,前廳外有寬闊三面回廊環繞,墻楣多處繪有精致壁畫,是區內中西建筑風格融合的近現代民居建筑中的精品。 |
| 15 |
Ⅲ-2 |
適廬 |
中華民國 |
化龍鎮塘頭村子蔭路1號 |
解放前為當鋪。為兩層磚混結構建筑,具有民國時期當鋪建筑特色,中西合璧,對研究番禺民國時期的商業活動有較高的價值。 |
| 16 |
Ⅲ-3 |
群廬 |
20世紀30年代 |
化龍鎮山門村下街12、14號 |
由左前座、右前座和后座三部分組成,具有民國時期典型的中西結合建筑風格。該廬是大漢奸李輔群在鄉下修建的住所。對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實物。 |
| 17 |
Ⅲ-4 |
凌邊會堂 |
1961年 |
石碁鎮凌邊村凌環南路3號 |
1961年建,屋頂用工字鋼搭建成巨大的“人”字形。大門屋頂保存了五角星裝飾,具有典型的大躍進時期建筑風格。內部墻體表面有大量毛主席語錄和文革時期壁畫等頗具時代特色的書法和繪畫。現仍是村民集會和娛樂的場所。 |
| 18 |
Ⅲ-5 |
南村公社涌口水閘 |
二十世紀50年代 |
南村鎮市頭村涌口自然村村口 |
水閘扼守整個南村鎮出河口,對全鎮的河涌水網起到調節作用,建成到今仍在發揮其調節水流,保護耕地和村莊的作用,是區內現存較好的水利設施之一。 |
| 19 |
Ⅲ-6 |
區玉水埠 |
清 |
石壁街石壁三村陳涌水道邊 |
是清代翰林學士區玉考取功名后,為回鄉省親方便而興建的一個碼頭,現岸邊花崗巖石上刻有“區玉水埠”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面向陳村水道,建成后成為石璧村民進出廣州的重要水上交通碼頭,如今仍可使用。是反映番禺清代水上交通情況的珍貴實物。 |
| 四、石刻(共計1處) |
| 序號 |
分類號 |
名稱 |
時代 |
地點 |
說明 |
| 20 |
Ⅳ-1 |
菩山第一泉摩崖石刻 |
清光緒庚子年(1900) |
石樓鎮大嶺村環村路菩山北麓 |
位于菩山北側村道邊,在一塊寬約1.6米,高約2米的山石表面,陰刻隸書“菩山第一泉”五個大字。上款“光緒庚子年端陽”,下款為“山人陳維湘題”。石刻旁原有一泉眼,為自然的沙濾山泉,水質清冽,現泉水已被引到對面馬路邊。該摩崖石刻保存較好,是區內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摩崖石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