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府辦〔2023〕11號
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區府直屬各單位:
《番禺區2022—2023年持續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方案——城鄉植樹綠化》業經區委常委會議、區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反映。
番禺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3月27日
番禺區2022—2023年持續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方案——城鄉植樹綠化
為深入貫徹落實《2021年廣州市番禺區人民政府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和重大行政決策聽證事項目錄》(番府辦〔2021〕21號)精神,加快推進我區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各項工作,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根據《番禺區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結合我區實際情況,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城市規劃建設、人居環境改善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新發展理念,緊密圍繞綠美廣州、綠美番禺建設,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需求為導向,在全區現有綠地的基礎上,通過拆違建綠、見縫插綠、留白增綠、林分改造等多途徑挖潛增綠,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植樹綠化,對有條件的場地建設為小規模游園并完善市政公共配套設施,用“繡花功夫”提升城市“微景觀”,進一步拓展城市綠色發展空間、提升區域生態功能和城鄉人居環境質量,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總體目標
堅持統籌規劃、科學建設、精細管理,以鎮(街)為基本單元開展城鄉植樹綠化。各鎮(街)充分利用建筑退線、濱水、街旁、橋下、屋頂、墻面等低效空間和城市邊角地、閑置地等地塊,見縫插針開展植樹綠化,對有條件的場地建設為小規模游園,為市民創造豐富多彩的綠色生態景觀和戶外活動空間,至2023年12月底,全區植樹綠化總量不少于1萬株,建設(提升)小規模游園不少于5個,真正實現環境優化、綠色惠民。
三、文件依據
(一)《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發展“十四五”規劃(修訂)》(穗林業園林通〔2021〕175號)。
(二)《廣州市關于科學綠化的實施意見》(穗辦〔2021〕11號)。
(三)《廣州市綠化條例》。
(四)《廣州市城市樹木保護管理規定(試行)》(穗林業園林規字〔2022〕1號)。
(五)《園林綠化工程項目規范》(GB55014-2021)。
(六)《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印發〈廣州市口袋公園設計導則〉成果的函》(穗規劃資源函〔2019〕2332號)。
(七)《廣州市番禺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番禺區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的通知》(番府規〔2022〕5號)。
(八)《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關于印發廣州市口袋公園管理細則的通知》(穗林業園林通〔2021〕119號)。
(九)《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
(十)《廣州市貫徹落實〈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的行動方案》(穗字〔2022〕17號)。
四、基本原則
(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在充分調研和摸查的基礎上,梳理出一批適宜開展植樹綠化的地塊,會同規劃部門逐一核實確定地塊性質,避免在農用地、河湖行洪區和近期有建設計劃的地塊上植樹綠化,確保所有植樹綠化地塊布局合理。
(二)因地制宜,精準建設。堅持因地制宜、順應自然的理念,宜林則林、宜景則景、宜園則園。根據目標地塊的地理位置、立地條件及實際需求,選擇不同的綠化方式:如線性道路綠化以遮陰降噪及打造景觀效果為主;停車場綠化以遮陰納涼為主;高壓線下低效桉樹林以林分改造為主;城鄉廢棄地、邊角地、房前屋后、屋頂、墻面等視場地情況和居民需求見縫插綠、造園,提升城鄉居民綠色宜居感受。
(三)生態節儉,科學建綠。將科學、生態、節儉的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綠化建設中,結合原有場地地形地貌進行“微”改造,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壞古樹大樹;根據樹木類型保持合理的種植株距,小喬木宜4~6米,中喬木宜6~8米,大喬木宜8~10米;堅持適地適樹,科學選擇綠化苗木種類,不搞盲目引種外來植物,積極采用低成本、實用性好、成活率高且能充分體現區域特色的鄉土樹種草種,鼓勵種植樟樹、桂木、柚木等鄉土(適生)硬材質樹種,在構建健康穩定、宜人宜居的城市生態綠網的同時,實現種富于木、藏富于樹、藏富于林。
五、建設必要性
(一)項目建設是對我區重大行政決策事項工作的有效落實。2021年我區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提升人居環境質量”中提出,2021年度每個鎮(街)至少建設1個小規模游園;2021年12月21日分管副區長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明春植樹綠化行動,提出可將原定年度政府重大行政決策“提升人居環境質量”的具體內容修改為“春季植樹綠化行動”。鑒于植樹綠化是一項長期性工作,結合我區實際情況,將目標定位為“植樹綠化”,以便在2022—2023年持續性開展。該方案包含植樹造林和小規模游園建設兩層內容,可通過零星綠化、植樹造林、小規模游園建設(提升)3種途徑實施,項目建成后將顯著拓展綠色空間,完善區域公共休閑配套設施,有力提升我區人居環境質量,是對我區重大行政決策事項工作的有效落實。
(二)項目建設滿足提升城鄉環境質量的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生活環境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物質生活之外更加注重和期待“綠水青山”,而植樹造林、綠化環境正是保護和修復城鄉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綠化植物具有固碳釋氧、降溫增濕、滯塵降噪等功能,通過植樹綠化,能夠有效緩解環境壓力、防風固土、消聲降噪、涵養水源、減輕空氣污染、改善城市微氣候等;良好的綠色視野和森林環境亦能使人放松壓力、愉悅身心,促進城市居民心理和生理健康。因此,植樹綠化、因地制宜建設小規模游園,是打造高質量城鄉環境、提升市民居住體驗的迫切需要。
(三)項目建設有利于精準配置資源,促進綠地建設均衡共享。植樹綠化工作有利于增加城市綠化面積,均衡綠地布局,凈化城市環境,且對邊角地的植樹綠化可輔以造園手法,打造成小規模游園,供市民休閑健身。通過持續開展植樹綠化并因地制宜建設小規模游園,有利于提高公共綠地服務半徑覆蓋水平,減少綠化盲區,滿足市民實際需求,實現綠地資源精準配置,形成結構合理、功能互補、層次分明的城鄉公園體系。
(四)項目建設是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造林綠化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開展造林綠化行動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充分體現,有利于促進我區生態文明的建設。
六、選址要求
(一)零星綠化類,應選址在各鎮(街)需要增綠補綠的城市道路、河涌兩岸以及需綠化提升的停車場、閑置邊角地等,避免選擇農用地和即將開發的建設用地(種植計劃詳見附件)。
(二)植樹造林類,宜結合高壓線下防火林帶建設,選擇大夫山、滴水巖和蓮花山等地生態效益低下的桉樹純林開展林分改造。
(三)小規模游園建設(提升)類,優先選址在各鎮(街)人口相對集中的邊角地、閑置地、老舊公園等廢棄、消極的城市公共空間,經現場調研,初步決定對凌邊村、前鋒村、赤山東村、沙南村、東沙村的邊角閑置地進行改造,建設成為小規模游園。
七、建設內容和要求
(一)建設內容。對道路、游園、停車場及閑置邊角地進行見縫植綠,結合場地現狀和周邊居民的實際需求開展綠化景觀、活動場所和人性化設施建設,合理布置林蔭路、園景樹、坐凳、亭廊、健身設施、兒童活動場所等,對有條件的場地開展小規模游園建設或對原有公園進行綠化提升。
(二)建設要求。基于現狀場地主要特征和景觀要求,科學開展綠化設計施工,充分考慮人的感受,堅持保護優先,不破壞場地地形地貌,不砍老樹大樹,避免選用易致人體過敏、果大傷人的樹種,體現出綠化建設的實用性和服務性。綠化提升應符合海綿城市全過程管控的要求。
(三)建設方式。按照屬地管理原則,以鎮(街)、村(居)為建設主體,各社會企業、學校、機團單位配合實施,通過義務植樹、配建、共建等多種形式,共同開展植樹綠化和小規模游園建設工作,營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植樹建綠氛圍。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提供綠化苗木和技術指導。
八、管理要求
植樹綠化應以滿足當地群眾需求為首要目標,實施前,建設單位應就種植位置、種植樹種或設計方案充分征求屬地鎮(街)、村(居)的意見,從根源上避免工作成效與公眾期望不符的問題;實施過程中,實時關注周邊群眾反映,現場傾聽群眾對植樹綠化的訴求,必要時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變更。
根據《廣州市綠化條例》第三十條綠地保護和管理責任分工,綠化種植后原則上由各鎮(街)或村(居)各負其責,落實養護責任單位和專人管理,及時淋水松土,確保苗木成活率,并且要加強督查,依法護綠。
建成后的小規模游園,位于村(居)用地范圍內的,由相關村(居)參照《廣州市口袋公園管理細則》負責日常管養,鎮(街)協助;位于城市公共綠地的,由鎮(街)負責日常管養。各管養主體應加強對公園綠化的養護及花草的更換補植,及時檢查并維護公園游樂健身設備設施,發現破損及時更換,確保公園保持良好的綠化景觀,設備設施安全正常運行。
附件:番禺區2022—2023年零星綠化計劃表
附件
番禺區2022—2023年零星綠化計劃表
點擊查看相關政策解讀:《番禺區2022—2023年持續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方案——城鄉植樹綠化》政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