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十二五”目標規劃建議提出了今后五年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一是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左右。
二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綜合實力位居國內大城市前列,初步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
三是宜居城鄉建設取得長足進步,“花園城市”基本建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初步形成。
四是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五是社會建設全面加強。
六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到2020年,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全面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基本建成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亮點一:增強城市集聚消費功能
規劃建議提出,今后五年廣州要增強城市集聚消費功能。著力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高端商貿集聚區;大力培育各類專業消費市場,打造廣州美食、廣州時尚、嶺南文化等消費品牌,引入國際優質品牌和特色商品,積極吸引旅游消費和外來消費。要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支持租賃、信用和網絡等現代消費模式,推動消費模式升級。
專家解讀
廣東省社科院競爭力中心主任丁力:真正刺激內需,市委、市政府一定要合理下調高居不下的房價。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楊再高:廣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增強集聚消費的功能,有利于集聚商流、物流、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完善國際商貿中心功能,進而擴大國家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
亮點二:新老城區錯位發展
規劃建議提出,到2015年建成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基地。根據新、老城區不同資源優勢和發展定位,進一步明確發展思路和政策措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老城區重點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花都、番禺、南沙、蘿崗、從化、增城等區(縣級市)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打造廣州經濟新的增長極。
專家解讀
楊再高:本世紀以來,廣州在“南拓北優、東進西聯和中調”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的指引下,國家中心城市及國際大都市發展的空間格局基本形成。實現新、老城區錯位發展,是在資源、空間及環境約束下強化城市集聚輻射功能的戰略舉措。
亮點三:積極推進智慧廣州建設
規劃建議提出,積極推進智慧廣州建設,到2015年初步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三網融合”。實施重點智能工程,實現城市建設管理向智能化提升。整合政務信息資源,建設一批智能化業務處理和在線服務平臺,建設智慧型電子政府。普及智慧生活模式,構建覆蓋城鄉的便民服務智能化體系。推動物聯網、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服務業全面融合,促進制造業智能化、服務業高端化。積極推進天河智慧城和南沙智慧島建設。
專家解讀
丁力:打造“智慧廣州”的前提是要找到“智慧”的支撐點在哪里。時下有的高新園區實際上是既無高技術,也無新產業。希望市政府能多思考一下,廣州靠什么力量來實現這個“智慧”的目標,要將外源型經濟轉變成以內源型經濟為主要基礎的更高級的經濟發展方式。
楊再高:建設“智慧廣州”有利于利用智能信息及物聯網技術來改造廣州現存企業、產業、交通、電力、環境、社會、社區、政府服務等,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及城市管理智慧化,促進廣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及產業優化升級,搶占世界科技及新興產業發展制高點。
亮點四:成為世界級城市群核心
規劃建議提出,今后五年廣州要強化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功能,發揮廣佛同城示范效應,促進珠三角乃至更大范圍區域協調聯動發展,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核心城市,在服務珠三角、服務華南、服務全國中促進城市的優化發展和功能提升。
專家解讀
楊再高:未來廣州一方面要推進以珠三角為核心、泛珠三角為重點的國內區域的合作,另一方面要推進以港澳臺為核心、東南亞為重點的國際區域合作,提升廣州的國際影響力。
丁力:廣州的優勢是有龐大的內地市場,穗港澳的合作應當是廣州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積極培育自己的服務品牌。同時,廣州作為國際貿易中心城市,要大力培養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品牌。
亮點五: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規劃建議提出,堅持以人為本,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市民。確保教育資源向農村、落后地區及薄弱學校傾斜;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建立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正常增長機制和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查機制;擴大保障性住房覆蓋面。
專家解讀
廣州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副教授黃麗華:關鍵是要建立長效機制,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的可持續發展。可以分兩個方面推進:一是協調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關系,完善民生與社會事業投入的財政保障機制。二是深化公共服務的體制機制改革,建立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相配套的人力資源保障機制。
楊再高:市委提出建設“幸福廣州”,意味著過去簡單地以GDP論英雄的傳統發展模式及考核方式已一去不復返,廣大市民的生活幸福才是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