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向新而行 粵創未來”廣東新質生產力發展研討會在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舉辦。現場《廣州市新質生產力發展調研報告》正式發布,報告發布了針對11區的廣州市新質生產力指數評估情況。最終,番禺區以新動能培育、政策&平臺供給等方面的亮眼表現,榮獲最高五星,摘得“發展新質生產力年度致敬區域”榮譽稱號。全市僅三區獲評最高五星評級。
歷時4個月,由南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發起的“廣東新質生產力優秀案例征集活動”經過專家評審和網絡點贊,最終產生廣東新質生產力“十大標桿”案例和一批創新案例、優秀案例?,F場發布的《廣州市新質生產力發展調研報告》用“力度大”“維度寬”“強度高”“精度準”“速度快”五個關鍵詞來形容廣州新質生產力呈現的趨勢和亮點。報告中,圍繞人才隊伍打造、科技創新、新動能培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平臺供給等五大維度設置20個指標,通過指數化計算后形成最終榜單。其中,新動能培育維度重點評價區域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和發展情況,而“政策&平臺”供給維度則著重評價該區域的各類創新平臺建設以及創新孵化體系情況,以衡量區域對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的平臺保障力度。
2024年以來,番禺區持續放大“智造+智核”優勢,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努力以科技創新加速拓展新質生產力。堅持以產業為基礎、創新為驅動、培育為手段、服務為宗旨,幫助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修煉”專項技術優勢,推動其在細分領域精耕細作,實現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番禺區已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2家,總量排名全市第二,涵蓋高端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多個領域。同時,在政策支持和平臺建設方面,番禺區推動建設國家級創新平臺、省級創新平臺,廣州大學城累計建成4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個國家級眾創空間、1個港澳創新創業平臺以及12個高校雙創基地,匯集各類科研平臺213個,科教創新資源首屈一指。自2017年啟動“青藍計劃”以來,番禺區累計投入近1.5億元資金,引進落地739個“青藍”項目,累計獲得約19億元融資以及萬余項知識產權。2023年創新推出的廣州大學城“創二代”工程,已培養近500位“創二代”之星,促成119家企業注冊落地,構建起多元化創業人才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番禺區創新性地實施“1+4+X”產業發展戰略,著力構建“1”個重點產業體系,全力打造三大特色經濟業態,積極布局若干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增長態勢的新興領域,形成多元化的產業格局,用實際行動詮釋創新引領、產業強區的戰略部署。通過建立完善產業開放合作機制、加快推進千億級產業矩陣建設等,為“智造創新城”建設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接下來,番禺區將繼續重構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科教人才新優勢,著力打造實體經濟的主戰場、新質生產力的承載地,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在廣州市新質生產力的賽道上持續領跑。
(轉自番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