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從中國文明網公布的名單中傳來喜訊,番禺區在精神文明建設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新水坑村、沙灣北村獲評“全國文明村”,黃春萍家庭、吳銘枝家庭獲評“全國文明家庭”,石碁鎮中心小學獲評“全國文明校園”,何淑娟獲評“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這份閃耀的“國字號”榮譽榜單,不僅是番禺深耕精神文明建設的勛章,更見證著這座城市以文明為筆,在民生畫卷上勾勒出的溫暖與力量。
以德潤心:榜樣之光點亮文明星河
漫步番禺街頭,道德模范的故事如春風化雨,浸潤著每一處土地。在這里,“好人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的生活場景—— 社區宣傳欄里“中國好人”的感人事跡引得居民駐足品讀,校園禮堂中道德模范分享會掌聲雷動,文藝匯演上好人故事被搬上舞臺……如今,17位“中國好人”、27位“廣東好人”、174位“廣州好人”、256位“番禺好人”,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番禺的精神天空。何淑娟等一批先進典型脫穎而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廣東省道德模范等稱號,在全社會營造出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陣地上,番禺區以“培根鑄魂”為使命,讓文明薪火代代相傳。“新時代好少年”評選活動中,3名省級、10名市級好少年脫穎而出,他們或勤學善思,或熱心公益,用青春力量詮釋榜樣擔當。校園里,童謠傳唱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童聲歡唱,心理健康課堂用專業關懷守護少年心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內,“英雄花開英雄城”活動讓紅色基因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以行踐諾:文明實踐織就幸福網絡
走進位于南村鎮的番禺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4萬平方米的空間里處處涌動著活力。中心內設影劇院、圖書館、紀念館、展覽廳等功能場室,室外還有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南村文化廣場,為市民群眾共享新時代文明實踐成果提供了更好的條件。聽戲曲、賞歌舞、學廣繡、品書香、過佳節……在這里,文明實踐可以是觸動心靈的“學習體驗”,可以是互幫互助的“公益活動”,可以是細水長流的“關懷溫暖”,是化入生活、潤物無聲的“點點滴滴”。2024年以來,番禺區組織開展文明實踐活動2200余場,累計參與人數超過38萬人次,讓群眾在豐富的文化供給中獲得精神滋養、涵養向上向善力量。
從中心到鎮街、村居,番禺區構建了“1+16+284”的三級文明實踐陣地發展格局。沙灣古鎮的文明實踐站里,“番聲”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以情景短劇、配樂朗誦等方式講述番禺紅色故事,賡續紅色血脈;番奧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粽香喚醒傳統節日記憶、運動主題游園活動奏響文明迎全運的動人序曲……這些遍布城鄉的文明“驛站”,如同毛細血管般將文明實踐延伸至每個角落,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觸摸到文明的溫度。
以創促建:全域共建繪就文明長卷
番禺的文明創建,是一場全民參與的幸福接力。城市街道上,近2000人次的文明巡查隊伍每日穿梭,規范共享單車停放、勸導文明出行;在鄉村,全國文明鎮南村鎮以“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新獲評的全國文明村新水坑村將村規民約融入祠堂文化,沙灣北村用古建活化講述文明故事。如今,散布禺山大地的文明村鎮共同繪就番禺鄉村振興的文明底色。
家庭是文明的最小單元,也是幸福的最大載體。“家教有方”電臺欄目中,家風故事溫暖千家萬戶,孝老愛親的日常,詮釋“家和萬事興”的真諦。校園里,石碁鎮中心小學的“文明監督崗”學生以身作則,8所市級、163所區級文明校園以文“化”人,讓文明習慣從課堂延伸到生活。而2個全國文明單位、35個市級文明單位與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結對共建,將志愿服務、公益活動送入社區,真正實現文明成果全民共享。
文明,是番禺最動人的城市表情,是流淌在市民血脈中的精神基因。從道德模范的凡人善舉,到文明實踐的全民參與;從鄉村振興的文明底色,到家庭校園的文明新風,番禺用實干與創新,讓文明之花綻放在城市鄉村的每個角落。未來,這座充滿溫度與活力的城市,將繼續以文明為帆,在高質量發展的航程中破浪前行,書寫更加絢麗的時代篇章。
(轉自番禺日報)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