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和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日漸臨近,廣州賽區番禺區的賽事保障工作已進入沖刺階段。2025年以來,番禺區緊扣“辦全運、提品質”核心目標,以打造“天藍、水清、岸綠、景美”的賽事環境為抓手,借盛會東風推動城市品質與綠色轉型深度融合,目前已圓滿完成U16女子足球賽等先期賽事保障任務,為這場全國矚目的體育盛會筑牢生態基石。
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攀巖場外墻使用淺色涂料減少夏季輻射熱負荷
頂層設計筑框架 多方聯動聚合力
面對全運會環境保障的重大任務,番禺區構建起高效協同的保障體系。區環境質量保障專班應運而生,32個職能部門打破壁壘、密切聯動,創新推出“1+1+1”專項行動方案——即區域統籌保障、全域環境巡查、“一館一策”精準服務,形成覆蓋賽前、賽中、賽后的全鏈條工作機制。
“賽時為賽事,賽后為城市”的理念貫穿始終。番禺區通過多輪協調部署會,將保障工作與城市長期發展相結合,出臺區域環境整治、環境巡查治理等多項專項方案,細化分解71項“美麗全運”重點任務,明確各單位職責分工與完成時限。為確保任務落地,專班建立“月調度、季分析”督辦機制,實時跟蹤進度、破解難點,推動紙面規劃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治理成效。
城市更新賦新能 綠色轉型顯成效
以賽事保障為契機,番禺區加速城市有機更新,一系列綠色低碳舉措讓城市面貌煥發新生。
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攀巖場地改造成為國內標桿。作為全國首個“零碳體育場館”改造項目,其突破近零碳建筑標準,從“降碳需、提碳效、碳補償”三方面系統發力:建筑立面改造中,采用屋面樓板外挑設計增強遮陽效果,外墻使用淺色涂料減少夏季輻射熱負荷,結合功能布局優化自然通風,最大限度降低空調使用;設備選用1級能效空調、2級能效以上電熱水器及節能LED燈具,使建筑本體節能率達53%、降碳率達46%;為實現碳補償,項目調整光伏板安裝位置——從原計劃的場館開放服務處屋頂(存在安全隱患且易被樹木遮擋)移至原攀巖建筑屋面,既保障安全又提升光照效率。經測算,該場館年耗電量約3.26萬度,而光伏系統年發電量達20萬度,不僅實現自給自足,剩余電量還可供給相鄰自行車館,真正做到“零碳運行”。
與此同時,大學城體育中心體育場完成綠色建筑二星級改造,室內外空間融入嶺南園林設計元素,優先選用本土植被,既適配本地氣候,又營造出兼具地域特色與生態效益的現代化體育場景,讓“綠色”與“文化”相得益彰。
在全域層面,番禺區持續厚植低碳底色:全區公交車及在冊巡游出租車實現100%純電動化,通過場館綠色電力交易確保賽時常規電力100%為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升級同步推進:場館周邊道路與垃圾收集站點完成改造,分類設施不完善、垃圾混投等問題一經發現立即交辦整改;2025年危險廢物風險隱患排查培訓有序開展,推動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聚焦廣州南站、大學城體育中心、廣州城市新中軸線番禺區段等重點區域,實施10個城市品質提升項目,整改351處道路隱患,維修7012平方米瀝青路面,優化南沙港快速出口、赤坎橋周邊共2萬平方米綠化景觀,讓城市功能與顏值同步提升。
綜合保障強監管 生態答卷驗初心
環境質量是賽事保障的“生命線”。番禺區統籌推進重點區域巡查、污染天氣應對、河涌整治等工作,以嚴格監管守護生態底色。
截至7月,環境治理巡查累計出動5342人次,檢查企業(場所)2241家次,織密“全方位、無死角”的監管網絡。生態數據亮眼:2025年1—6月,全區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46,優良天數占比89.8%,六項污染物指標全部達標;國考、省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100%,8條河湖入選廣州市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水清岸綠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實戰檢驗更顯保障實力。在十五運會廣州賽區番禺區足球項目測試賽及提前賽期間,專班各單位高效聯動,累計巡查企業(場所)2123次,確保場館周邊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其中,5月30日至6月10日舉辦的U16女子足球賽作為十五運會首個開賽項目,不僅見證廣東隊斬獲亞軍,更實現賽事期間突發環境事件“零發生”,為正式賽事保障積累了寶貴經驗。
展望未來,番禺區將持續深化環境保障與城市品質提升工作,以“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彰顯一座城、幸福一座城”為目標,讓綠色成為全運會最鮮明的底色,既為全國觀眾呈現一場生態與活力兼具的體育盛宴,更讓市民共享城市發展的生態紅利,書寫新時代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番禺答卷。
(轉自番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