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番禺區牢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機遇,秉持“企業合伙人”發展理念,從政策支撐、產業集群、創新生態三方面協同發力,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搭建高質量發展平臺,推動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創新活力不斷迸發,逐步成長為大灣區內極具競爭力的產業高地。
政策“組合拳”護航:構建“三位一體”支撐體系
“從用地保障到人才落戶,政府的政策讓我們發展沒有后顧之憂。” 談及在番禺的發展體驗,一家高科技企業負責人感慨道。番禺區深知政策是產業發展的“導航儀”,通過出臺一系列精準化、全方位的政策措施,與企業結成“發展共同體”。
在產業扶持上,先后發布推進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制造業數字化賦能三年行動方案,重點培育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打造“四化”(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服務化)試點示范企業;依托“萬畝千億攻堅行動”,優先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項目整備產業用地,確保項目“有地可落”。在要素保障上,同步落實信貸支持、上市扶持等金融措施,為企業破解資金難題;聯動“人才生態30條”政策,聚焦高端人才關切,妥善解決落戶、子女教育等“關鍵小事”,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如今,番禺已形成“政策+空間+人才”三位一體支撐體系,切實為企業“減負松綁”,助力企業輕裝上陣闖市場、搞創新。
集群化發展發力:打造“龍頭引領、鏈群協同”產業生態
走進番禺高科技產業園,廣汽集團的智能生產線高效運轉,周邊配套企業緊密協作……這幅“鏈群協同”的圖景,正是番禺區做強產業集群的生動縮影。
番禺區以構建“2104”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抓手,將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一方面著力壯大智能裝備與機器人、具身智能、智能無人系統等戰略性產業矩陣,推動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向千億級規模邁進;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領頭雁”作用,輻射帶動周邊智能裝備產業園、東西莊科技創新集聚區等載體集聚重點項目,形成“龍頭引領—鏈群協同”的機器人全產業鏈生態。產業集聚效應持續凸顯,在《2024廣州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榜單》中,番禺區21家企業上榜,占全市總量的11%,彰顯出強勁的產業競爭力。
創新生態優化:構建“熱帶雨林式”協同創新格局
不久前,番禺德興小學的食堂里,一臺不銹鋼原色的炒菜機器人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這是全國首創的炒菜機器人。它的誕生正是番禺區創新“企業合伙人”的機制,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為企業發展領路護航,全力精準賦能產業升級的生動縮影。
依托廣州大學城這一“創新富礦”,番禺區正加速構建環大學城成果轉化承接地,讓創新活力充分涌流。目前,廣州大學城匯聚73名院士、216位國家杰青,擁有53個國家級、458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再加上華南理工大學、國家超算中心等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博導資源,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的技術研發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撐。番禺區積極推動校企深度合作,建立“技術研發—中試驗證—產業孵化”全鏈條轉化體系,助力企業攻克技術難題、孵化創新產品。首創炒菜機器人的誕生,便是校企協同創新的典型案例。此外,番禺區還大力推動制造業“四化”轉型,全區已有49家制造企業完成“四化”診斷評估,10家企業入庫2024年市“四化”改造項目名單,總量位居全市第二,“熱帶雨林式”的協同創新格局逐步形成。
未來,番禺區將繼續深化“企業合伙人”理念,持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邁進,為大灣區產業升級貢獻更多“番禺力量”。
(轉自番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