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廣州大學城、小谷圍街概況
小谷圍島位于廣州市番禺區北部,面積17.9平方公里,西鄰洛溪島、北鄰生物島、東接長洲島,與琶洲島、瀛洲生態公園隔江相望。廣州大學城位于廣州市“南拓”發展的重要節點上,是廣州市的“智核”和廣州國際創新城的核心區,共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藥科大學、星海音樂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廣州大學等10所高校(大學城南岸于2014年9月進駐了暨南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2所高校),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范產業基地、健康產業產學研孵化基地、廣州國家IC產業化基地等3大產業園區,廣州超級計算機中心等重點科研機構,以及貝崗村、南亭村、北亭村和穗石村4個保留村。目前總人口約23.3萬人,其中,高校教職工約2萬人、大學生約18萬人、村民約1.4萬人、來穗人員約1.9萬人。
廣州市、番禺區高度重視廣州大學城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小谷圍街道辦事處于2004年9月掛牌成立;廣州大學城管委會于2008年7月掛牌成立,是區政府的派出機構(市副局級),負責廣州大學城各項社會事務的綜合協調和管理工作。廣州大學城管委會與小谷圍街道辦事處合署辦公。
貫徹“資源共享、生態優先、校際交流”的原則,廣州大學城總體布局呈軸線發展加組團放射結構,軸線上布置綜合發展區、信息與體育共享區、文化會展共享區,10個高校分置周邊,實現了城市公共資源、體育設施、商業服務和交通網絡的高度共享和充分利用。按照“生態優先、因地制宜、特色營造”的原則,廣州大學城共保留了11處原始生態林,規劃建造了8個生態公園和3個臨江濕地公園,綠地率達55%。
二、4個保留村概況
穗石村位于小谷圍街東部,臨近華南理工大學、廣東藥學院,分為保留村(小谷圍島內)和新村(新造鎮谷圍新邨內)兩個部分,保留村面積558畝,總人口3630人,其中,保留村2202人,谷圍新邨1426人。
北亭村位于小谷圍街西部,臨近華南師范大學,分為保留村(小谷圍島內)和新村(新造鎮谷圍新邨內)兩個部分,保留村面積595.5畝,總人口4480人,其中,保留村2150人,谷圍新邨2350人。
南亭村位于小谷圍街南部,臨近廣州美術學院、廣東工業大學,分為保留村(小谷圍島內)和新村(新造鎮谷圍新邨內)兩個部分,保留村面積361.5畝,總人口3242人,其中,保留村1932人,谷圍新邨1306人。
貝崗村位于小谷圍街北部,臨近中山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分為保留村(小谷圍島內)和新村(新造鎮谷圍新邨內)兩個部分,保留村面積178.5畝,總人口2843人,其中,保留村785人,谷圍新邨2051人。
三、創新發展情況
省、市、區高度重視發揮廣州大學城科教資源集中的全省“智核”優勢,與大學城各高校強化產學研合作和校地協同創新,共同推動大學城由“科教之城”向“創新創業創造之城”轉變,取得顯著成效。2012年10月,廣州大學城于被科技部授牌建設“國家現代服務業國際創新園”; 2016年11月,被納入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范圍;2017年9月,又被納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是重點建設和打造的十大核心創新平臺之一。目前,廣州大學城已經成為全省創新發展的“動力源”和“輻射源”,其創新輻射帶動作用日益顯現,已經吸引思科(廣州)智慧城、華工國際校區等一大批高端項目落戶大學城南岸地區。隨著地鐵7號線及其西沿線開通,廣州大學城對佛山順德、南海等地的輻射作用更為直接,佛山市順德區已經提出將其北滘鎮、陳村鎮等北部片區打造成為“廣州大學城衛星城”。
四、交通情況
快速路方面,目前已有南沙港快速路和新化快速路,分別將大學城與白云國際機場、海珠區、南沙區以及大學城南岸地區連接。地鐵方面,已建成廣州地鐵4號線、7號線,將大學城與廣州市區、廣州國際生物島、廣州亞運城、長隆旅游度假區、廣州南站等貫通。隧道方面,已建成溝通廣州大學城與生物島的官洲隧道,連接廣州大學城與思科(廣州)智慧城的金光東隧道已經開工建設。公交方面,廣州大學城現有27條公交線路,連接廣州大學城與廣州市區和番禺區。水上交通方面,新造輪渡、南亭碼頭輪渡、穗石碼頭輪渡通過水路到達黃埔與大學城南岸地區。
五、周邊環境
廣東科學中心是廣東省委、省政府批準興建的大型科學活動場所,既是目前亞洲最大的科普教育基地,又是科技成果與技術產品展示、推廣、交易以及學術交流的綜合平臺。占地面積4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3.75萬平方米。整體建筑造型獨特,氣勢恢宏,正面像一只靈動的“科學發現之眼”,側面像一支整裝待發的“艦隊”,俯瞰酷似一朵盛開的“木棉花”,是我國“綠色建筑”代表工程,廣州市的標志性建筑。
廣州文學藝術創作中心位于大學城中心湖西側,是廣州市文化設施建設重點項目,建筑面積約3萬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積分為公共區和文學院部分、雕塑院部分以及畫院部分。2015年3月首批進駐了廣州雕塑院、廣州畫院、廣州文研院以及廣州話劇藝術中心4家文化藝術創作單位,成為整合全市文學藝術、美術、雕塑創作研究資源,創新管理體制和機制,建設功能齊全、設備一流、管理科學的文學藝術創作研究基地,是廣州市的又一標志性文化設施,為廣州與各地藝術家們的學術交流和創作提供極大方便,也將提高廣州城市文化品位。
嶺南印象園總占地面積300畝,是集觀光、休閑、娛樂、餐飲、購物、住宿,體驗嶺南鄉土風情和嶺南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區。是典型的嶺南傳統風格建筑群落,充分展現了嶺南傳統文化的精華。突出原生的嶺南文化和鄉土景觀,復原嶺南民間繁榮生活場景,以嶺南建筑完整、民間文化深厚、田園鄉村風情濃郁,成為現代人了解嶺南古文化的窗口。
廣州大學城中心湖公園位于小谷圍島中央部位,占地總面積約350畝,其中水體面積約100畝。水域向東以河道的方式穿過大學城輪滑中心、華工和廣中醫廣藥與珠江相連。中心湖東面是大學城輪滑中心,南面是廣工生活區和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北面是大學城中心體育館。作為大學城眾多湖泊當中最大的一個,中心湖公園是許多師生的向往之處,每到節假日,天色晴朗的時候,湖邊總是聚集了大量的游人。湖的東岸,有一個古代宗祠—郭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初期,洪武年間,現已逾600年歷史。
廣州大學城中心體育場位于廣州大學城中心湖公園北部,占地面積約26.9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2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約5億元,包括1個擁有4萬座位的主體育場和1個田徑訓練副場,規模僅次于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和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場,是廣州第三大體育場。中心體育場自2007年建成以來,舉辦了第八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2014年巴西世界杯預賽、中超足球聯賽、世界女子七人制橄欖球賽,在亞運會期間,承擔了足球和橄欖球的賽事。
廣州自行車輪滑極限運動中心是2010年亞運會比賽場地之一,由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第二設計所承擔設計,主要包括自行車館、輪滑場、極限運動中心區等。該中心的設計充分結合了舉辦項目的特點,采用蘊含極限運動之極、共享之核、速度/力量/技巧之旋、風尚潮流之風的“極、核、旋、風”理念。自行車輪滑館內建設了一條寬7.5m,長250m的國際標準自行車賽道,內場可按需變換功能,包括自行車比賽熱身和裁判區,輪滑場地賽跑道及花樣輪滑場地。
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展示廳位于大學城檔案館路和廣美路交界,總占地面積約7385平方米,共設有展示廳、會議廳、接待廳3個主要功能區塊。展示廳內設有大型多媒體沙盤,用計算機技術生成逼真的三維圖像模型,通過影片內容或光影效果編排,結合燈光、音效及配音講解,生動直觀地進行展示。該展館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示城市未來宏偉藍圖、宣傳城市美好形象的重要陣地,是對外宣傳廣州國際創新城的重要載體以及介紹廣州國際創新城發展全貌的重要平臺。
大學城內還有廣州國家檔案館、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廣大商業中心、GOGO新天地兩大商業聚集區,以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德陵和康陵,廣州市級文保單位明代石人石馬墓和清初炮臺等“四大古跡”。幼兒園、中學、醫院、銀行等基礎設施也是一應俱全。



粵公網安備 44011302000073號
繼續訪問


